分享

走太行白陉古道(徒步笔记13)

 孙红洲 2016-09-09

走太行白陉古道

□芭蕉雨声



夏至日从白陉古道下来,四五天了,雨滴个不停。我遥望西北设想着,细雨迷蒙的大太行该是哪般模样?薄雾如梦,山脉眉眼平顺,我在沧海云烟间出没沉浮,任周遭湿气缭绕,心弛神荡之时已翔飞天外。古道边草木葱茏,道上铺陈的大小石块也越发明光滑润,铜镜般照映古今。


然,我是在一个晴好的天气与太行白陉初次约见的。山头晓雾随日脚强劲而渐变稀薄,直至消散无踪露出真容,上午十点半到十二点半,耀眼而又密不透风的绿,是四围主色调,白陉自己瞧不见自己,它已融入风景之中。车子穿越山缝,蜿蜒送至接近山巅的位置,这条细流般的公路是今人凭器械修造的,削凿头顶崖壁以扩大夹缝,车上方悬空的断石眼看着磕头碰脸,却安然无坠落。曾经让人陡然止步的天险悄然变成了通途。因此便捷,我们选择从上往下走白陉,“古栈道”加“七十二拐”的顺序,多为体力和膝盖考虑。


陉,念xing,第二声,山脉中断的地方,山的绝坎处。太行有八陉,好比大自然之手在太行这条南北静卧的巨龙身上横切八刀,形成穿越太行山的几条东西大峡谷,峡谷内水流绵长,滋润着晋冀豫三省的大小生灵。林县红旗区引来的漳河水,即自晋切穿太行而来。沟壑割断了山脉,峭壁夹持,千峰耸立,却阻隔不了三省的日常往来,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天意,接通了彼与此、东和西的讯息和脚印。蚂蚁啃骨头般,太行人在石崖绝壁上修筑条条栈道,历数千年风雨,仍盘绕贴挂在魏巍太行之上,宛如衽袂镶边,太行在沧桑中愈发峻拔魁伟。

由南到北的八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其中的太行陉,陉阔仅三步,在沁阳北,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逐鹿中原。而我脚下的白陉,即孟门陉,是八陉中使用最久、保存最完好的原始古道,这一段长约十华里,栈道两侧,由仿真的水泥栅栏代替了古时的木栅栏,白陉因傍着白鹿山而得名。这座山在辉县薄壁镇铁匠庄西边,白色山峰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白陉是攻伐争夺的要地,后经世代客商修筑拓宽,现在看,宽处仍达两米多,曾一度可以走马车,大有“茶马古道”的意味。我特意低头寻觅,找找残留的骡马蹄印,有一处凹痕疑似牛蹄痕,队友却怀疑我的判断,坚硬的石面怎么能踩踏出凹坑儿?不再深究其有无,但我们踩踏的这条古道,三千年来“熙来熙往,络绎不绝”,南可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与大名府,北窥安阳和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是贯通晋豫及江南诸省的一条咽喉要道,更是太行山区民众的生存之道。此一点不容置疑。《左传》记载,“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庄公伐晋时走的正是这条白陉古道。如此推算,这条古道已有3300多年历史。


走在这样的古道上,我不能不放慢脚步,乐于掉队,远远落在最后。仲夏时节,草木茂盛,古道一侧悬崖,一侧峭壁,悬崖远处的一座座山峰,若胳膊够长,伸手可触摸其头顶,丰厚的绿植,是它毛茸茸的须发。山峰在仰望时给人挺拔锋利、直刺青天的印象,此刻平视、俯视之,却浑圆壮硕,并不是嶙峋的骨感模样,敦厚沉稳,群体围坐一起,静观天象,抑或静默修炼。黄围山,只是一座山,因收白陉入内而成了景区。说是景区,毕竟偏僻路险,人迹稀少得很。栈道基本是平着探伸,高低起伏不大,顺山凸凹缠绕。脚下石块磨得溜光,有青石有白石,铺一尺多长平石,栽一行立石,交叉铺陈使得路基结实稳固,便于马蹄践踏。每经过一个观景台,我都要拐进亭内流连一番,人走茶凉,曾经的驿站早已换了新天地。马圪当十里河大峡谷就在脚下,环顾周遭,百岭千峰,万丈深渊,一律被浓重的绿意给抹得不露本色。深深浅浅,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重重叠叠的绿,波涛一般激荡着,接云连天,一时不知置身何处。山不言,木不语,心中有数。它们存在于古道之前,孤独而不寂寞地屹立了亿万多年,忽一日,嗅见了车马烟尘与风雨的混合气息,听到了虫吟和鸣镝的混杂声音……忽一日,又归于沉寂。再一日,我来了,我们来了,响动细微,山体呼吸平和,不动声色。下辈子我要做太行的一棵树,而非过客。


再拐一弯,忽然下坡,精彩的七十二拐到了,背包里的护膝和登山杖掏出来,披挂齐整,下!我钟情的林荫小道,这次走得过瘾。栏杆没有了,我在山的“右衽”上向下爬行,若一只卑微虫蚁,拄着登山杖,东瞅瞅西瞧瞧,悠然遐思。陪我一起的队友,不失时机抓拍我的动影。各自忙活各自的。没人打扰,鲜有人声,唯天籁在耳畔似有若无地响着,蝉,鸦,雀儿,跟脚边不知名的草花一样,都让我怜惜和在意。远离了车马喧嚣,太平年月里风轻云淡天蓝,我顿觉天地待我恩重如山,幸甚之至。


距离感消失了,时间似也停顿了,我走在白陉古道上,一切都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景物在那座山峰交汇聚集,却又在那座山峰上无限延伸开去。我不是在看景物,我就是景物的一部分。我和队友成了大山前襟上的两针缝线,针脚平展匀实。七十二拐,一拐一拐慢慢折走下来,头不晕,眼不花,心跳不慌张,盘绕七十二个“之”字形折弯,宛如不留线痕的镶绣走线。而当年,甚而在1968年峡间公路修造之前,山民还一直在使用这条古道,他们自下而上负重攀升,该是多么艰难!


蜿蜒曲折的七十二拐,上下垂直距离约四百米,由两座山峰的岈豁处着手,谷底向上曲折前行直至海拔1100米的山巅。一米多宽的路段较多,狭窄处有的半米左右。走在天梯一般的石板古道上,抬头危岩,低头深渊,我却没一点怯意。设计和修筑大胆巧妙,在近乎笔直的绝壁上果断旋转,步步推送。陡峭处折返频繁,甚至两三米一拐,相对和缓处,七八米一拐,路面铺筑的小石块多于大石块,一律光滑如镜,临渊一边的路沿还细心地石砌着尺把高的矮墙,给人马以安慰,免得失足失蹄滑翻跌落。这种斜向上抬升的塄堰,给我梯田般的感觉。小道被浓密的树荫遮覆,闻语声不见人影。两侧探出的枝条,扑扑楞楞牵我衣袖,似有衷肠要诉。脚底的石头,从第一步到此刻,每一块,摸着冰凉却充满了温情。它的温度在苍凉的古道散发着恒久的暖意,让我怦然心动!拦路的高山陡崖,因这饱含人情的造设而变得不再狰狞可怖。我甚至很留恋这个走路过程,下山,只要护膝得力,不会大喘气,却走得步步惊心,触动灵魂和发梢。终究还是依依不舍地,甚至是不知不觉地,走完了。有心人数了数,不多不少,整整拐了七十二个转折。


直接下到山西陵川双底村,原本叫磢底村,磢,短而陡峭的峡谷。右手边破败的院落里走出来一位老妇,一手端饭碗,一手?竹篮,饭碗里是大米饭,饭上有几片酱油色重的干萝卜片,篮里是山货,花椒三十元一斤,山核桃十元一斤。双层主屋通体石头垒砌,瓦楞间长满茅草的屋顶不知是否漏雨,陪房的墙体土坯裸露,泥土里掺和的秸草隐约可见。她的话跟我的家乡话接近,交谈无碍。


双底村老屋不多了,农家乐倒是新鲜兴盛,红砖平房,二层小楼,食宿停车位齐全,午饭后临走,老板还给我们发了名片。从双底村到秦家磨去嬉水看瀑布,瀑布细弱,但秦家磨大峡谷的红豆杉很有名气,红豆杉娇贵,对气候要求苛刻,没有洁净湿润的气候它是不长的。回来的路上我们被武家湾的水吸引下车玩耍一阵。四面环山,当间一汪湖水,碧水倒影青山,都说很像漓江风情。这里是下游辉县宝泉水库的水源呢。


历史是一副老照片,喜欢怀旧的人总是望着凝结的画面遥想当年情状,而岁月与人作对,竭力抹去真相,腥风血雨,兴败盛衰,一切都在被埋没和淡去。太行八陉,因自然和现代元素的冲击而日渐泯灭,而未来,我们将留下什么给后人?我心智不足,无力推演。但,定然是有的。


2015年6月28日  回顾20日徒步行走。


山的头,浑圆敦厚。



白陉古道



石头横竖铺陈。



驿站木亭



每一块石头都有温度,下行折弯处。



爬上巨石,欲飞。



爬上来不易,多摆个pose吧。你看山顶都在脚下。


安静地行走在幽静的小道上。


七十二拐走完了。坐下歇歇。



这是啥草,回去落实。



去秦家磨的路上,花椒树玉米苗都在山根儿上。



顺着这样路,去有水的沟里。



秦家磨小壶口瀑布。上游。

秦家磨小壶口


武家湾

白陉走完了,有个小门。我去时这个门不完整,这个是网络图。






雅尼——夜莺。好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