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读曲阜

 LAOSUI110 2013-07-01

走读曲阜,就是走读三孔(孔庙、孔俯、孔林),就是走进孔氏家族的府邸,走入祭祀孔子的庙宇,走近堆埋孔子的坟茔,看一看中国这一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长、生活并长眠的地方,读一读两千年来孔孟儒家学派的发源和兴盛,见一见千百载中孔氏家院家族的辉煌与繁衍。瞻仰孔老夫子,神会前辈先贤。

出汽车站,走松柏掩映的大道,抬眼就能望见还算高大的曲阜老城城墙(新近几年修复的),城门洞上方四个大字撞入眼帘:“万仞宫墙”。据说这四个大字还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的呢。曲阜虽曾为鲁国国都,但一座灰不溜球高不过数丈的城墙,怎可称万仞宫墙?这里面必有因由,探究其因,原来孔子典籍《伦语》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曾在朝廷铺佐鲁君。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强些。”在场的子贡就打了个比喻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高不过肩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见墙内的一切;我老师孔子的那道墙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门,就无法看到墙内宗庙的雄伟和房舍的多姿多彩。”叔孙武叔听了这番话,顿时为自己的浅薄感到无地自容。因此后世就留下了孔子学问犹如“万仞宫墙”之典故。

穿过“万仞宫墙”下的正南门和瓮城,透过仰圣门城门洞,就看见了孔庙门前的“金声玉振”大石牌坊,石牌坊后面是一座单孔小巧的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过泮水桥就是“棂星门”,“棂星门” 坊额大字据说也是乾隆皇帝手书所题。这棂星二字即为灵星,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棂星门”算是孔庙的第一道石坊门,因来得早,朱红色的栅栏门紧闭,孔庙还未开放,只好先沿孔庙东墙北行。走了一下紧邻孔庙的阙里街,小街的大半都是林立的店铺,无一例外都在贩卖没有什么特色的纪念品,穿过了一座钟楼,小街变成了高墙夹持的胡同。不知不觉来到了孔俯门前,孔俯大门道是敞开着,购买了三孔的联票150元(四月一日山东门票统一涨价,原三孔联票105元;今单票:孔庙:90元,孔俯:60元,孔林:40元)。

按说参观三孔,因该先从孔庙看起,出孔庙东门就是孔俯,出孔府后门,走鼓楼大街,再出曲阜老城北门,北行直走孔林神道,尽头就是孔林。这应该说是条省时、省力的标准线路。如今到了孔俯门前,也没有再折回头的道理。只好先参观孔俯了。

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世代居住的俯第,从地图上看它正好位于曲阜古城的中心,坐北朝南,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手书。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思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从联上可以看出,“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迈入圣人之门,踏进衍圣公俯。俯内是三路布局,九进院落,三门三堂六厅加内宅院,是典型的前衙后宅式官署建筑结构。过三道门来到大堂,这大堂是衍圣公迎接圣旨和处理重大事情之地,大堂正中有红漆公案,虎皮交椅,道也威风凛凛,两边排有一等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云牌、龙、凤、虎旗、伞、扇等等,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等等,当衍圣公出行时,都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说起威严,在大堂的正中上方悬挂的是一块“统摄宗姓”的匾额,上刻清世祖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厅堂还摆放着督率训励,申饬教规的各种刑具,其中有一件刑具较为特殊,是一根杯口粗的广东甘蔗,据介绍是要受刑者,蔗棒打身,甘心情愿,永记衍圣公老爷的甜处。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据传明代大奸臣严嵩严阁老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当年严阁老就是坐在此凳上候见的,而孔府主人连面都未露,让其坐了半天的冷板凳。据说这就是坐“冷板凳”之说的出处。

如果说孔俯外宅是庄重威严的官署衙门的话,那内家宅院就是一座体现严谨等级制度,具有完整儒家“规矩”的“豪门大宅”了,开阔的院落,别致的建筑,精美的花园,恬适的环境。厚重的文化氛围,深隧的历史积淀,更具有着大家的风范。漫步其中,思绪着生活在这里的宁静;行走其间,理念出繁杂人生的悠然。还真有些让人心旷神怡。做圣人虽然不易,但其后代的生活确实是真真切切的享受。孔子的后裔视孔子故居为祖宗遗泽的风水宝地,世世代代附庙而居,庙宅合一,守护不离。

孔俯与孔庙仅一墙之隔,而孔庙才是孔子生前真正的“故所居堂”。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汉初,高祖刘邦首先开启了皇帝在此祭祀孔子的先河,汉武帝时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孔子的地位有了一定提高,孔庙也得到了一定的修缮。唐宋时期随着孔子地位大大增强,孔庙更是得到大规模的扩建。到了明清孔子地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自然而然孔庙也就得到了更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茸,逐步形成了今天如此恢弘的规模。孔庙建筑是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大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衬排列。整个建筑群共占地300多亩,从南到北共长一公里有余,四周都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说孔庙是“天下第一庙”一点也不过分,它不仅在建筑规模上堪称第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两千多座孔庙中最大的一座,是与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的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出孔俯前门,再走阙里古街,见过“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进入孔庙,林立的石碑,遍布的牌坊使人目不暇接。随着人流走过孔庙的正大门——“圣时门”,眼界豁然,甬道笔直,古柏森森,一种崇佩、敬仰之情悠然而生。又经过几重门,进入一座碑碣林立,碑亭耸处的庭院,庭院内到处可见碑亭,碑亭内都是历朝历代皇帝为祭祀孔庙而留下的巨石碑刻。十多个碑亭根本无法细看,只是看着这几十、上百只辛劳的龙之子——贔屃,负重背驮着几十、上百吨重的石碑安卧,在此存在了上百、上千年,就可以遥想到当年祭祀孔庙的宏大盛况,可以感知当时人们拜谒孔子的恭敬和虔诚。

走过大成门,眼前就是孔庙中的最核心庭院了,浏览了孔子亲手种植的“先师手植桧”,来到了孔子讲学的地方——杏坛。杏坛位于大成殿前正中位置,是为了纪念孔子讲学而建的一个亭子。据介绍,孔子当年便是在土台上的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的,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扩建,在正殿旧址上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在坛上建成亭。“杏坛”二字的碑刻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碑旁边还有乾隆皇帝御笔手书的杏坛赞:“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几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据说文革时杏坛碑因党怀英的党字而幸免,而其旁边的御碑且没有那么幸运,被断成数截。至今断痕仍在,缺损难觅。

站在杏坛亭外,不断变动着角度去拍摄前上方那座高大的殿宇,这座矗立在两层台基上的殿宇就是孔庙的正殿——大成殿。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取“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以赞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无缺,集古今圣贤之大成。大成殿不仅殿宇宏大,装饰华丽,其建筑艺术美妙绝伦,整个建筑都是金黄的气氛,尤其是殿前的十根龙柱,盘龙升腾,出入云焰之间,口叼宝珠,足踏云涛,不仅栩栩如生,而且气势威武,显得刚劲且雄浑,为宫殿建筑之精品,连紫禁城的龙柱也相形见绌。据说每当皇帝来祭孔时,都要将龙柱用红绫裹住,以防皇帝妒嫉。

在拍照的不断走动中体会着大成宝殿的恢弘气势。踏上台阶,走近殿堂,领略到大殿的宏大巍峨;贴近殿门隔栏,抚摩蟠龙大柱,体验着殿宇的肃穆庄严。拜谒拜谒万世师表的孔大圣人。站在大殿之下,伫立殿堂门前,似有种无形的力量在涌动,透过眼前纷乱得人群,穿越时空与孔老夫子神会,多少能蘸吸一些千代圣贤孔老儒学思想的芳馨。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又看了几重殿宇,其中圣迹殿内石刻连环画记述了孔子一生的事迹,象“宋人伐木”、“苛政猛如虎”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也确值得一看。转看过几处庭院仓房,来到孔子后人祭祀孔子及其他先祖的家庙,条形供案正中摆放着书写“始祖至圣孔子暨夫人之神位”的神牌。一个香炉,两个烛台,显的简朴而肃穆,昭示出家祭与国祭区别。孔子故居,孔子和孔子后代遗迹不少,孔氏族谱碑,孔子曾用井,以及矗立在井边的一段墙壁,这就是著名的藏匿儒家典籍的鲁壁,这里的这个“壁”字又是异写字,原来壁没有封口,代表墙里面有书。这其中有着一个经典的故事:相传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期间,孔家第九代传人孔鲋为了避免先人著作被毁,将孔子及弟子的著述翻译成蝌蚪文,砌在孔子故宅墙壁的夹墙中,终于让这批著作逃过了大劫。到了西汉年间,鲁壁藏书的秘密才被孔家的后人发现,孔安国将蝌蚪文重新译回古文,使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发扬光大,这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好局面。如今壁中藏书早已取走,只留下睿智的传说而源远流长。

孔庙东门正对鼓楼大街,街中心的鼓楼正在修缮。搭上招手即停的中巴车,赶往孔林,因孔林门前修路,汽车绕行,又不得不多走了一段路(其实到孔林,出曲阜古城北门,走神道直行即可)。

孔林本称至圣林,亦称宣圣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家族墓地。走过孔林的第一道“至圣林”大牌坊,还要向前再走约一华里长的甬道,这近一华里的路段是商贩们的天下,甬道尽头是至圣林城门楼,穿过至圣林城门洞就进入了古木森森,墓冢累累,碑蝎林立,石仪成队的墓园。据介绍,这里埋葬着2000多年前逝世的孔子及其子、其孙、曾孙……直到第七十六代的“衍圣公”孔令贻。也就是说自孔子开始,这里连续不断地埋葬着他的子子孙孙,至今已有76代,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传孔子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据介绍林内现有各类古树名木10万余株,上千类花草树木,争相斗艳。各种墓碑、题记4000余块,石仪、门坊300余座。除一批著名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格非、吴宽、黄养正、严嵩、孔尚任、桂馥、翁方钢、何绍基、阮元、施润章、康有为等著名人士及孔子嫡系后裔题写的墓碑文。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生物学价值。正如当年郭沫若游孔林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

走辇路西行不远,就见一座据说是严嵩手书的“洙水桥”石牌坊,走过绿树掩映、碧水清流的洙水拱桥,再过挡墓门,走上供奉孔子木主享殿前的甬道,也就是孔子墓前的神道,两边有四对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享殿无法通行,只好走边门,进入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的墓园。心无傍顾直奔孔子墓。此墓封土高大,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这是一种特殊尊重的筑墓形式。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圣人的榜样,给以后几千年中国墓葬留下了可考究、参照的形制。至圣孔子名丘,字仲尼。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有三,亚圣孟子终老八十有四。圣人如此,凡人如何?所以后世就又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

在曲阜三孔之地,你会发现许多有关孔子弟子子贡的遗迹和传说,仅孔子墓地就有两处。入门时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街)亭”,保存着一段半截朽木状的枯树,据说这就是“子贡手植楷”。相传孔子去世时,子贡在外地经商未能及时赶回来。后来,当子贡回到先师墓前时,他手执哭丧棒流泪不止,哭丧棒居然在泪水滋润下生根发芽,若干年后成为一棵大树。可惜这传说中的名树在康熙年间被雷电劈毁,只剩下这半截木头疙瘩供后人瞻仰。引人注意是,听其介绍“子贡手植楷”的“植”字缺了一横,原来这表示孔子出殡的时候子贡没能参加,代表弟子独其缺一人。而更神奇的是有块刻楷树的石碑,是块赫赫有名的“流泪碑”。这是怎么回事?传说每年农历八月廿七前后,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日子,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是早晨或者正午;在石碑的表面,总是湿漉漉地挂满了一串串水球,酷似一个极度伤心的人正在流泪,难道真的是子贡至今还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师吗?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就曾解密过此碑。在孔子墓的西面有3间房子为“子贡庐墓处”。据说孔子死后,众弟子在此守墓3年,相诀而去,而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结合“万仞宫墙”之说。子贡的形象跃然纸上。身为孔子门生之一,对老师的崇敬,对老师敬仰,对老师挚爱,都是我们感动和敬佩,更值得后世去学习和效仿。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行走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真有种“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感觉。荒草漫蔓,绿树阴荫,信步其间,随便拐进一条岔道就可能见到一座千年的名家碑冢,漫游林地,随意走近一处荒芜坟茔就可能是孔氏几十代的子孙后裔。岁月更迭,人事沧桑。置身孔林,让你感到的不是凄凉和肃杀,而是阙里世家的温馨与荣耀,是孔氏族人隔着百年、千年风霜送来的缕缕芬芳。孔林和孔庙、孔俯都见证着孔氏家族的繁盛和辉煌。

步出孔林,直走孔林神道,这是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大道,据说有两、三公里长。如此古老而又漫长的神道,中国也仅有两条,一条是在北京:明代陵寝十三陵神道,一条就是这条孔林神道了。大路两边夹道而立的是两行仓桧翠柏,仓桧如龙曲,翠柏似虬髯。半途之中还巍然屹立着一座精雕细刻的“万古长春”石坊。行走在,据说在过去只有皇帝驾临才能行走的道路上,心中还多少有些飘然。

坐三轮车走完神道,入古城北门,穿鼓楼大街,也就告别了古朴的曲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