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家背脚子

 土家老村 2013-07-02

背脚子

 

恩施土家地区,地处三峡腹地,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巴山脉交汇地,这里的地形是真正的山路十八弯,以前劳动人民在这种地形条件下离不开两样劳动工具,那就是“背笼”和“打杵子”,它们也是背脚子的必备之物。

 

背笼应该为大家所熟悉,因为当年湘妹子宋祖英把《小背笼》唱遍了大江南北;但打杵子这个物件,对恩施土家以外的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它是一件看起来简陋无比的木制工具,形状就如同汉字的“丁”字,只不过,其长度根据使用者的身高略有差别,一般和人的腰部齐高,为了打杵子经久耐用,可以把它锥尖底部用一层铁皮包裹上,变得锋利起来,从而不容易沾泥土,还可起到防身的作用。

 

打杵子看起来简单,外行使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使用打杵子都是在负有重物的时候,用的巧妙,为负重者赢得歇脚休息的片刻,趁机放松一下肩部和腰部的紧张状态,甚至补充食物和水的间隙,而货物依旧负在肩上,也省去重新蹲下背置货物的过程,这个过程,背脚子行话叫打杵,试想一下,把背上百十斤的重量要转移到打杵子的“丁”字横线上,让人处于军人稍息状,初用者及不善用者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背脚子这个行当,在过去恩施土家山区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那可是山区的生命线。特别是在解放前,恩施土家一带,商业落后,食盐缺乏,平常百姓都选择自己或请背脚子去奉节巫山一带去交换川盐,这些背脚子背上满满一脚苞谷、黄豆或其它农产品,长途爬山涉水,到数百里外的盐市,用农产品换回盐巴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后沿路返回。

 

这是在年景好的年月,遇到灾荒年和兵荒马乱的年月,背脚子在背盐途中,遇到抢犯和兵匪的骚扰那也是常有的事,运气好的,受点惊吓折点财而已,走霉运的会把小命给丢在荒山野岭。我爷爷曾经一次和他弟弟一道去巫山培石去背盐,返回途中恰逢国民党军抓兵,被强行送到宜昌去当兵,爷爷趁半夜起来方便时逃出虎口,而他弟弟从此音信全无。爷爷花了一个月昼伏夜行回到家中,家里断盐已经很久了。

 

    现在,随着交通的改善,除开农村偶尔背负重物外,背笼和打杵子都很少使用了,但背脚子却一直努力工作着,因为它是一种谋生的方式。

 

                                                                   土家老村癸巳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