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读胡学智老先生《杨健侯太极拳真传》一书有感

 yuanyi 2013-07-02
我自青少年时代就听说过胡老先生的大名。缘起我的启蒙老师马国相先生曾途经沈阳拜会过胡老先生。回来后跟我说遇到了一位太极高人。在胡老先生背靠墙壁的前提下,用手将其两手在胸前封住后,胡老先生能运用化劲轻松脱离束缚。当时年少不知究竟,却因为神奇而存有印象。

    去年在网上偶然看到胡学智老先生早年的拳架视频,观赏学习之后,甚为赞服。曾给网上部分拳友介绍观看,有言之呆板无功夫者,我不由一笑而置之。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言道。”语诚不虚也!

    胡老先生所练所传太极拳内容为其父胡星斋老先生在清末绿营消防队的时候从学于杨健侯宗师所得。同时期学者有田兆麟和牛春明等人。然不知何因,杨健侯宗师一生在家谱传承上,惟认许禹生老先生一人为徒。但受杨健侯宗师传授,指点者不乏其人。并不能以谱文是否记载为唯一标准。诚如杨澄甫和杨少侯昆仲也有类似情况亦然。

    世言,杨健侯宗师练的是中架子,杨少侯宗师练的是小架子,杨澄甫宗师练的是大架子。据我的实际接触了解而言,这种说法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北京通州区张虎臣老先生承传下来的杨家的三种架子形式中可见端倪。这支传承是将三种架子从大、中、小(正路子、家手、小式)的习练次序结合成一个体系去习练的。家手类似中架子,但是和胡学智老先生所传的又有区别。究其大概,区别在于各有其习练的目的,手段。并不能以其异同而定性高低。然在其相同之处皆是在架子高度和大小上不同大架子那么方大开展,在火候上都追求不丢不顶的练习目标。家手圈多,缠来绕去,腰圈,手圈如环环相套,层出不穷。李师傅告之,这是力求在大架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腿部的力量,增强对腰轴的锻炼。手法上附以更多的变化锻炼。而胡学智老先生虽然不是如此练法,但是在虚实的分配变转,身法的中正安舒,动静开合的细腻均匀等等方面却都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这也正是中架子的性质之一。

    因为听过胡学智老先生的神奇功夫,加之又看到了胡老的拳架视频。我深知此拳之好值得学习。关注之下当知道胡老有著作发行,欣喜的购到一本之后立即捧读在手。浏览书中所言深感此书之有着极高的独有价值。此书之中言语朴实,直抒切要。是胡老先生把自己对太极拳的真知灼见尽量的向学人坦露的表白。捧读在手,犹若长者训语在侧。如能在具备正确拳架子的基础上,再能深信不疑的去按照书中所说的执行则能助益自己的太极拳实践效果。

   《杨健侯太极拳真传》书中分为五大章节。章章都是金玉良言。

    在第一章“拳理篇”当中,第一节指出太极拳运动中常见的六大基本问题。其中:

    一,太极拳的劲是怎么出来的,在哪里出来的。结论就是在“实腿的腰间”。知道了并信奉这个,则练拳之时就要符合这个机理去练。否则,正如拳谱所说“枉费工夫遗叹息”。以我接触不同太极拳明家的听闻习练当中也是和胡老所说遥相呼应的,只是胡老说的更为详备。

    二,说的是化劲和发劲。拳谱上尝说:“化即是打,打即是化。”太极拳的打就包括发放。但是,没有指出化打或者化发是如何的形式,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胡老对化劲的两点错误提了出来。第一个是拨开。以我的理解就是害怕对方作用到自己的身体上来。第二个是利用自身旋转,把来力经过自己的腰部传导到地面。这个错误的理解认识在我身上是存在的。思考之后若以胡老所说为对,则运用化劲之时,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导体,而是要根据对方的来力,来势去调整自身保持一个合适的中。在这种中的基础上引导其进入我的圈内,再被我的收缩滚转实现落空的目的。而结合第一节可知,这都是要在实腿之腰上去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太极拳之外看是动形,实则是在动腰。如此,则能形成对方好似用力于皮球之上,球之滚动而使之无可着力维持平衡,待得对方劲尾之时刻发之要身形逐步放大并专注一方。而无论是放大和缩小都是成正比的均匀收放。此为抽丝的实际解释。这种原理的实现就要求练拳的时候也要做到。以此总结去观看胡老的视频,当能使看不明白内涵之人知道梗概。

    三,是关于神、形、意。这一节对于形没有具体的阐述。但是在神和意上却是值得关注。虽然内里说的也不多。但是,神和意是两个而不是一个这是要认同的。神可以说是中枢神经系统,意可以说是中枢神经系统发散出去的命令。它们是君臣父子的关系。动,开的时候,神和意各有分工;静,合的时候,神和意汇集专注,其中又要有形的参与作用。练拳对此不明白的人,或是用意,却精神萎靡,或是精神提起,却意识散乱。此皆为病。

    四,是关于身法的阐述。其中分了五点。第一个是说要周身处处如蛇形。这实际也是李师傅告诉我练拳要把九大关节练的如九曲珠一般不许丝毫挂力,要活其关节。又如王秀田老师所说,一动要无有不动,一静要无有不静。

    第二个是动中保持中正。这种中正的原则就是动中寓合,合中寓开。这个意思我个人认为是意在说明,在收的时候不能收的过了,过了就瘪了。收的时候犹如用圆规划圈,以腰为轴心。余者为围绕轴心之运动。在开的时候不能开的不及,不及就是板着(束缚)自己。开的时候仍然如圆规划圈,要做的圆融通透。

    第三个是转关要注意一开再开,一合再合。一开一合,主要练外,再开再合主要练内。此处胡老所言可以参照武禹襄宗师所说:“起、承、转、合”。此四字来于古人做文章的顺序特征而应用于拳理之上。是武氏对太极拳理论研究的丰富。转在做文章的时候就是对之前叙述过程的一个意思转折,所谓:“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叠”。转是在化和发,开和合之间的必须,也是递承得好的关键。我此前对胡老的说的这话朦朦胧胧,似懂非懂。方才突然想到王秀田老师曾经说过练拳如写字。即一字首先要下笔于纸,随即运行其上。待得笔划结束将要变转笔划的时候该收即收,不要再有多余之动。这是形和意在动静开合上的配合规矩。胡老所说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第四个是注意胸部的开合。这个我不是怎么敢于肯定解释的对。记得当初胡老曾送给马师一个“胸背运化诀”:“胸背好比一纸扇,开合折叠任君便。左转胸左背向右,右转胸右背向反。照诀练功永不懈,开合厚薄仔细研。有心练功延益寿,无意招术随心愿。”此话思来想去,最后我就从“一纸扇”上去尝试理解其含义。我们都,纸扇从合向开的时候,以扇子柄(个人认为应该是胸椎的夹脊穴)为轴心,扇子分别向着相反的方向做着同速的均匀运动。而这个相反者就是胸和背。胡老在此书的封面所做的单鞭就应该能够体现出这个“运化在胸”的真意。

    第五个说的还是收和放要协调同步。但是特别指出手上的动作要点。尤其是在譬如搬拦捶的时候行拳中要松柔的半握空拳,然后再一点点内收,到动作终点的时候方才握紧(紧而不硬,握的是那个意思也)。

    五,说的是关于练拳的步骤及层次。这一节说的非常的好。交代了劲路上的三层境界。步骤上的从基本功到拳架,再到推手,再练器械的过程。

    劲路的三层境界首先是松沉。松沉在我个人体悟而言就是松静(净)沉着(松静是要求,松净是目标效果。此处不做赘述。)其次是轻灵。拳谱上说:“松则轻,轻则灵,灵则变,变则化。”相传此乃杨健侯宗师所传的拳理口诀。从口诀可知化来自于灵,灵来自于轻,轻来自于松。这就能够侧面的证明胡老的第二个层次是从第一个层次上得来的。轻者不同于浮。浮萍者无根,轻灵者好似猫行。是基于松静沉稳中而来。在外是下盘的功夫,在内是意气的松净沉着。有松静(净)沉着而无轻灵活泼,犹如有了资金而不会理财投资。能很好的运用理财投资就犹如懂得了市场的收支规律,就符合了拳谱所说:“轻灵活泼求懂劲”。第三个层次为空无。没有感受,不敢胡说!

    层次是效应,来自于具体的步骤实施。开始的步骤就是站桩和走川字步。我从青少年时代练拳就没有正式的站过桩。但我是搞体育出身,也在青少年时期通过低架子达到了练习的效果,应该是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李师傅曾在跟我闲谈之中说过,(他学和教的)太极拳没有单独的静桩功(但是他教我吴图南先生的松功却是类似于桩功)。太极拳步步都是桩,式式都是功。因为学拳的开始是要一个式子一个式子的学,每个式子都要学习一段时间合格了才能学下一个。所以,就类似站桩了。都学完后,因为要慢练,所以,每个动作不会像少林拳那样一划即过。因此,腰腿,意气得到的锻炼强度就大。这也能达到类似站桩的效果。那么,太极拳本有之功能又何必单独站桩去费时费力呢?!若说有的和老师学拳让站桩,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开始用最简单的形式理顺一下学者的身心顺序,体内气机。还有一部分是考验学者的真心。没有诚心者,没有毅力者,站着枯燥乏味的桩,久了也就自动走了。这省去了老师浪费对其栽培的精力和时间。此为,话赶话说到这里。胡老在此节中后两段于意,气(太极拳之气分呼吸和血气,还有混元之气感。不能混一而视之理解)上于拳中作用,性质做了大致的说明。

    六,是关于呼吸的一段交代。这段话能明白什么情况下的呼吸是不对的就是不白看了。其中“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是画龙点睛的一句引经据典。服是从口鼻而吞咽于体内。伏是虚心实腹也。以我个人看来,胡老此段话意思是好的,但是没有点明实际的方法。伏气的方法就是此节中所说的呼吸自然,松沉下伏。但是太极拳的呼吸效应和旨趣在我的体会中是由虚心实腹的意气松沉,肌肉的松弛,身法的中正,开合的均匀而不调自调,不伏自伏也!若想气得伏,莫向伏中求。一求即不得!

    第二节指出习练太极拳者易犯的弊病及改正方法。

    一,保持中正难。中正在太极拳里基本是说的身法。以虚领顶劲(精神提得起),尾闾内收为方法。但是从实践中,我个人总结除了要做到这个要求,还要在提和收的度上做到不老不嫩,不松不紧,不多不少等等才好。能在对立的两个性质上保持一种和谐的协调平衡才是中的性质。性质做到了,自然正。太极的状态是矛盾而统一的。我们在中正上也要做到这一点,如此才符合太极的状态,符合太极的状态才能练出太极之拳。

    二,“松”、“懈”无区别。这段内容说的很是明白。对我也是启发很大。在我个人认识体会而言,松是太极拳锻炼的特性之一。如何能做到松而不懈。就是在松的同时,身形步法不能软弱无力,不能杂乱无序。只有在身形步法合乎要求,外三合能彼此相顾之下的松软慢练才不会出现懈,也不会出现僵。

    三,“开”、“合”分离。这段话中说了一些解释。其中“开时注意合而不散,合时注意开而不瘪”是此段要说的关键。实则说的还是不丢不顶,无过不及的道理规矩所在。

    四,足下无根。此处做了具体的练拳要求。以我个人体会认识在此段一句话中去用功则可解决问题:“在送沉中进退,在进退中松沉。”

    五,不圆活。内里说的防治方法是真好!此为拳式和拳式之间向变化转折的好的习惯的切要所在。也是在推手的时候承上启下的小关节处,小区域处为周身,为全局服务的重中之重。犹如用毛笔写“永”字,在横和竖变化瞬间的那个转关即为“抹角”,有此和无此笔锋,效果不同。无此衔接必断,化打结合则是空话。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六,转换不灵。这里说的是双重之病。什么是双重呢?在自身而言就是对立的两面互相较劲,一侧不能为另一侧服务,反而连累另一侧。在用而言就是对方碰哪哪应,打哪哪顶。解决的办法,在体练上就是实胯的时候,松沉坐住,实腿上的肾子自然也会松沉向下。而虚胯要犹如骑自行车那样自然协调的提起,这样虚腿上的肾子自然也会升起。虚实转换变化的同时,两个肾子彼此交换形态,周而复始也。在用的时候,对方攻的地方我不去用顶抗防守,而是通过滚动走化,不引进落空则不强行攻击。

    七,压肩多,松肩少。此段没说太多方法。压是用心劲向下拉抻肩膀,容易造成肩膀的紧张和运动范围受限制。松是是松活肩膀的运动,是和胸背的开合规矩息息相关的。只要不压肩,其它方面做对了,日久自能开肩关节。

    八,圆多方少,柔多刚少,劲路不清,来龙去脉模糊。此段说的真是好的不得了!“圆是化劲,方是发劲,在方圆之间有个蓄劲。化劲时应松裆活腰,蓄劲时应合裆塌腰,发劲时应扣裆拧腰。”此为太极拳化,蓄,发能发人的一大所在。都是腰裆上的事。化是两腰(肾)要活转,裆要松。在腰不在裆。化到终极的时候,也就是我蓄的终极。此时应是吸提腰肾,结合吊裆的蓄势待发的形态。在腰也在裆。在发的时候,发劲一侧的裆要向另一侧内扣,结合拧转腰肾,松沉的往出打击,发放。既在腰也在裆,但也不在腰不在裆。一气呵成,节节贯穿。李师傅教我有单操法对此针对性的练习。

    九,丢瘪较多。此处所说之丢是不会用意,不会练意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拳架子的瘪。瘪就是有凹凸,有断续,有缺陷。拳势不圆满。解决的方法就是学会全面用意。怎么全面用意呢?以我的个人感受,动静开合的时候,处处都要用意照顾到,但是在照顾全局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动静开合的前进后退,虚实转换而要突出重点。这就犹如攻城夺寨。全面攻击,重点攻破。

    十,强求开合配合呼吸。胡老所说的确是练拳人的一大弊病。练拳一定要注意。积久成疾。开始的时候是随着身势动静开合的松沉,而使得呼吸自然会向下来往的深远,充分。渐渐呼吸还是呼吸,但是丹田里又似乎还有一个呼吸。这种呼吸不是一上一下的,而是似乎一伸一缩,开合盘旋的。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我的体会。胡老提到胎息。这种胎息的说法实际是正统丹道的效应。我02年从学于张德学老师学习道家南宗青城派丹道修炼法的时候,张老师指示的很是清楚明白。正与胡老所说相同。胡老还在此段提到毛发呼吸。但是没有具体阐述。我在00年和陈庆国先生学习犹龙嫡派太极的时候,陈先生曾经跟我说过要练出体呼吸才好。体呼吸就是发挥周身毛孔都能呼吸的功能,来强化自身的能量。他管体呼吸还叫做“孔孔生春”。

    胡老《杨健侯太极拳真传》一书中所余章节还有很多。篇幅所限,精力所限。我暂时就不再一一阐发我的拜读感慨。惟愿我对前面两节儿的认识能够让看到的人知道此书的可贵之处,则是我的心愿所在。愿天下爱此术者能习之有得,得之而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