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小衔接之两者学习差异(下)

 花落会开 2013-07-03

幼小衔接之两者学习差异(下)

  书接上回,前面就幼小衔接中,父母关心的幼儿园和小学差异,说了孩子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学习内容、技能、作息时间这几个方面。现在再说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习、老师的传授方法、亲子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参见《幼小衔接之两者学习差异(上)》。

  

  在人际关系上:

  第一,在幼儿园,孩子各方面都会引起老师的关注,孩子与老师的身体接触也多,孩子可与老师起腻、撒娇,其交流的话题围绕着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形成了和谐、亲密、融洽的心理气氛。而在小学,孩子很少有单独和老师的交流时间,且交流内容多是教学内容、纪律相关,并要求孩子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参见《像妈妈的老师,可遇不可求!》。

  

  第二,幼儿园一个班的老师,一般是二教一保配备,且时时刻刻都有老师陪伴。加上每班孩子少,所以一个老师照顾的孩子并不多,老师有精力顾及孩子。而孩子进入小学,老师数量增多,但都是一节课一轮换,且均为一对全班模式。加上课间无教师在班,都增加了孩子压力和对老师的生疏,孩子有可能不适应。

  

  第三,孩子在幼儿园,天天见到的都是熟悉的小伙伴,关系较为稳定,也没有什么竞争存在。就算遇到纠纷,老师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帮助。而孩子进入小学后,随着环境和课程等的变化,孩子相互交往和集体游戏的时间大为下降,且老师不允许孩子在课堂上相互说话,加上孩子间出现竞争,人际关系远比幼儿园复杂。

  

  第四,幼儿期孩子之间的交往多属于短期游戏伙伴关系,认为和自己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而孩子进入小学后,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就成为这个时期特征。同时,与同学的交往社会化,使每个孩子都处于复杂的关系系统中,其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甚至出现欺负与被欺负现象。参见《案例分析: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

  

  在行为规范上:

  第一,幼儿园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孩子上厕所、说话、玩东西等都比较随意,也可自由选择喜欢的玩具和同伴,座位也不固定。而孩子进入小学后,座位固定,上课需要正坐、不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上课不准喝水,上厕所也只能在课间休息时,其在幼儿园里许多自由时间和行为权利被统一规定。

  

  第二,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讲究动静、强弱结合,有大量的时间需要孩子“动”起来,并允许开小差和做小动作。而孩子进入小学后,除了体育和活动课以外,其他各课程都需要孩子把屁股粘在座位上,想活动也只能课间在过道上简单地活动一下。这种过分强调纪律的教育方式,会使许多孩子坐不住,直接演变为厌倦学习。

  

  第三,孩子在幼儿园虽然也有一定的时间安排,但大多有一定的宽限和调整的余地。比如,老师会在上课前,通过游戏和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孩子进入小学后,有很强的时间规定,上课、写作业等学习任务都利用时间来加以检测。同时,老师上课也缺少铺垫,孩子很难快速从“动”态转换为静态,使课堂安静下来。

  

  在孩子的学习上:

  第一,幼儿期孩子学习多以直接经验为主,强调动作和利用各种感觉系统来认识世界,主张自由、活泼、自主地学习。而童年期孩子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他们能直接学习从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一般是老师传授学生探索、主动实践来获取经验的学习。

  

  第二,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着重全面发展,粗浅知识的传授。方式上以游戏为主,灵活、自由、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同时融入智力训练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而孩子进入小学后,学校按照国家统一教学大纲进行系统课堂式教育,且要达到一定质量要求。这些几乎都是间接经验,和孩子生活较远而导致难以理解。参见《节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各年级具体教学要求》。

  

  第三,幼儿期孩子的学习,许多是通过模仿、游戏获得的。而童年期孩子的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这都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这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意志,并会导致孩子情绪上的恐惧、紧张、压力。

  

  第四,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由于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不足,多以记忆和体验为主,且和孩子生活密切相关。而孩子进入小学后,在间接经验知识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学习,特别是需要借助书面语言来完成。这就要求孩子心理活动,有一定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如果孩子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未来必然有跟不上的情况。参见《案例分析:探究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

  

  第五,幼儿期孩子多以生活习惯养成为主,使孩子具备较好的独立能力。而孩子进入小学后,老师要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培养,通过常规训练的任务,使孩子掌握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如上学前要带齐学习用品,上课要遵守课堂秩序,课后要完成家庭作业等。这些都需要老师有一定的预见性,且对孩子有较多的强制性。参见《培养爱学习孩子之喜欢做作业》。

  

  在老师的传授方法上:

  第一,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老师的教学法是以游戏为主导,具有直观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孩子进入小学后,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所以,学习方式多为老师讲学生听,互动性较少。同时,为了强化孩子记忆,老师会安排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第二,幼儿园老师较重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不管孩子做的如何,多以恰当的肯定及表扬为主,使孩子获得自信心的基础上,发扬其长处和优点。而孩子进入小学后,老师注重孩子知识、能力、纪律的培养。许多时候,都是老师进过以后,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重复,更强调让孩子“记住”,而非要孩子发挥想象力。

  

  在亲子关系上:

  第一,在幼儿阶段,父母主要处理诸如吃饭、发脾气、打架等问题,父母对孩子照顾和关注较多。孩子的大部分重要决定,都由父母做出。但到小学阶段,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更多是处理诸如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问题。同时,孩子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参见《怎么判断亲子关系是否良好?》。

  

  第二,对幼儿园的孩子,家长主要考虑的是孩子能吃好、玩好、与同伴相处好、身体健康,就很满足了,除了生活习惯,父母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而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就会对孩子提出自己的期望,如完成作业、认真听课、字要写好等,同时还要孩子考试成绩理想,这种变化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到以上这些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多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避免由于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增加,导致孩子的神经系统负担加重,使孩子在入学初期感到疲劳和压力,甚至学习兴趣消失。这就要家长多认同和接纳孩子,出现问题不要急着去责怪,而是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参见《父子一天生活的谐趣对比》。(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