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集:人才,就是一切

 ccmm99 2013-07-03

                                                         第二集:人才,就是一切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我说这句废话的时候,你笑了,有一个人也笑了。

    战国开始的时候,这个人哈哈大笑。他叫魏斯,很多年以后,人们更习惯于叫他魏文侯。

    智氏灭亡,三家分晋。

    一场战役过后,三家实力发生变化,魏国最强,假设一定要追究魏国强大的原因,排除外界因素,从魏国本身去寻找。

    先打个比方,巴西足球队为什么能战胜中国足球队?

    大家都笑了,巴西队有着当今世界最华丽的阵容,即使让朱广沪去带队照样能踢进世界杯。

    所以说,一个集体的强大与否不在乎谁是教练,重要的是人才,这也就是希丁克为什么会拒绝执教中国足球队的原因。希丁克笑了,他想:“我宁愿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相信中国球员那两条腿。”

    魏国强大的原因出来了,是这些人才的存在: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李悝、魏成、翟璜、田文、任座、吴起、乐羊、西门豹。

    十分感慨这些人能同时生活在一个时代,并且工作在一个单位,一个不落地让一个伯乐发现了,正好十一个人,凑够一支足球队的建制。拥有这套世界上最华丽的阵容,想不强都不行。

    守门员:卜子夏

    后卫:段干木、田子方、西门豹

    中场:魏成、李悝、翟璜、任座、田文

    前锋:吴起、乐羊

    看看还少些什么?

    回答是主教练:魏文侯

                  谁动了我的织布机?

    公元前424年,魏驹(魏桓子)走到了时间的尽头,人生的最后一次回眸,他拿出那把沾满血腥的菜刀交到孙子魏斯手中,放心地离开了这个一生中最眷恋的舞台。尽管他在这个舞台上仅仅作为跑龙套的出现过一次,甚至连一句像样的台词都没有。

    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是新君,总要做出点政绩来,不要让人小瞧了。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扩充地盘,周围有韩国、赵国,他摇摇头,同门相残还不是时候;往东是郑国,郑国被韩老大预定了,也不行,再往东可就是齐国了,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摇摇头还是算了;魏国往南是楚国,估计也打不过,看来只有向西欺负一下比较弱小的秦国了。

    早些时候的秦国还是很逊的,时值秦灵公在位。什么?没听说过?他的孙子你肯定耳熟,秦孝公,高中课本上有的。

    欺负完了弱秦,魏老大感觉意犹未尽,再往北看,赵氏的地盘上正搞内乱呢,不能动,一招惹他们还不枪口一致对外啊。“赵老大你们接着乱,千万别停下来,我只借个道,越过赵国再往北。中山国,好的,就是你了!”

    很出名的一场战争,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很遗憾的是,没有任何资料记载魏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中山国挺冤枉的,连个挨打的理由都没有。

    我们借用一切可以看到的资料。还好,《吴子》一书中列出了几点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

    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可以和军事家孙子并列在一起的就是吴子——吴起。(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具体会讲到吴起。)

    《吴子》一书成于战国时期,在战争的起源问题上,吴起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曰争名。(有可能。)

    二曰争利。(排除,魏国丞相魏成说,中山近赵而远魏,攻而得之,未易守也。)

    三曰积恶。(排除,中山国和魏国中间隔着赵国,在此之前史料未记载他们之间有过什么摩擦。)

    四曰内乱。(排除,没有记载,假设是内乱,魏国就师出有名了。)

    五曰因饥。(排除,从后来的战争看,魏国围城三年不下,人家似乎粮草挺充足的。)

    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原因后,就只剩下一个争名了,说白了魏老大就是想在诸侯面前NB一把,立立威。

    就算世界上所有人都反对,魏老大也是铁了心要干掉这个软柿子,他的想法是:“你们做小弟的只能讨论一个问题,给我找出一个带队的人选。”

    翟璜站出来,说道:“我给大哥推荐个人,本国人乐羊,文武全才,可以充任。”

    魏斯问:“何以见得?”

    翟璜说:“因为乐羊怕老婆。”

    魏老大被呛了一下,怎么怕老婆的人就了不起了呢?

    翟璜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他自己的理由:“据我观察,一般有本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怕老婆。只有没本事的人在外面受了气,才回家拿老婆出气。”

    魏老大又问:“那你给举几个乐羊怕老婆的具体事例吧。”

    翟璜拉开了架势,摆出一副职业评书人的样子: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乐羊,说起乐羊,小伙子运气好,走路的时候捡了个钱包,屁颠颠地就跑回家向妻子报告去了,满以为会受到表扬,没想到妻子一张嘴,就吐了他一脸口水,还严厉地斥责他,捡来的东西怎么能要呢?即使找不到失主,也应该交给警察叔叔啊!

    乐羊一看见老婆生气,马上就害怕得把捡来的钱包扔了。

    乐羊后来出国留学,因为长期在外漂泊,十分想家外加思念妻子,过了一年没等到放暑假就逃学回家了。到家以后他以为能给老婆一个意外惊喜,人家常说小别胜新婚嘛!没想到又是事与愿违了。到家时,老婆正在织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兴,也没有问走了这么远是不是累了,要不要休息,想吃点什么。

    事实上老婆根本就没有抬头看他,只是冷冷地问了一句:“毕业了,还是学成归来?”

    乐羊有些失望,但能见到妻子,心里还是很高兴,回答:“都不是,离毕业还远呢!”

    妻子说:“那怎么回来了?”然后突有所悟,顿时火冒三丈,吼道,“你居然敢旷课逃学!”开始四下里寻找家伙,随手抄起一把剪刀,乐羊准备撒腿跑的时候,妻子的剪刀已经抡了出来,把刚刚织了一半的布剪断了。

    乐羊难受地看着剪断的布,感觉比剪在自己心上还痛,问:“老婆啊,你这是为什么啊?”

    妻子说:“你没毕业就中断学习,和没织完布就剪坏它一样。你看见我把布剪坏了会心疼,难道看见你半途而废我就不难过吗?你知道吗,你现在的行为就是在剪断自己织的布,我的心情和你是一样的。”

    乐羊为了不使老婆生气,继续回去学习,七年没有回家。

    魏文侯听完乐羊的故事,大喜,即刻命翟璜用小车去接乐羊。

    左右却上来阻止魏文侯,他们的理由是:乐羊的长子乐舒在中山国就职,乐羊能同意去攻击中山国吗?

    这倒是个问题,翟璜又一次以他独具的慧眼打消了魏老大的疑虑,乐羊不过是想求取功名的人,他的儿子在中山,曾为中山国国君招乐羊,乐羊以中山国国君无道而不去。

    乐羊跟随翟璜来见魏文侯,时为公元前×××年,距离吴起先生在鲁国的杀妻求将大约过去了六年,这个杀妻求将的主角也正在魏国效力,有可能乐羊在读书时就把吴起和功名作为了自己的偶像和目的,所以很痛快地就答应了魏文侯。

    魏文侯对乐羊有着充分的信任,组成了这次出征的第一豪华阵容,即将杀子的乐羊为主将,已经杀妻的吴起为副将,还有一个副将是深受他们影响的西门豹。

    乐羊带队,发兵五万,讨伐中山。

                  爸爸再爱我一次

    大军包围了中山城,最紧张的莫过于中山国君,有一个人更紧张,乐羊的儿子,乐舒。这日子本来过得好好的,大家和气生财嘛,老爷子是哪一根筋抽了,非要制造点矛盾出来不行?

    中山国国君名叫姬窟,他很愤怒。姬窟的愤怒不是没有理由的,他的思维方式很简单:“乐舒你这个吃里爬外的东西,吃中山的米,喝中山的水,中山哪点对不起你了?现在可好,你亲爹带着大军扬言要灭掉中山国,你说这能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废话不多说,乐舒你也别给老子解释,有话去对你父亲讲,只要他肯退兵,我给你封地,否则你的下场就难说了。”

    乐舒犯难了,想:“你说这个老爹是不是老糊涂了,你带兵过来也不提前发条短信,好让儿子有所准备,就是跑也来得及啊!当年让你来一起享清福你不来,现在让你退兵只是理论上有可能。哎,难啊!”乐舒还不知道,他不知不觉中已经面临着一个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最头疼的问题,关于忠和孝的问题。

    乐舒向姬窟解释,自己父亲肯定不听自己的。姬窟哪里听得进去,现在都火烧眉毛了,你不去也得去!

    于是乎,在姬窟同志的撮合下,他为乐氏父子安排了一次特殊的见面会。父子两人也许有些时间没见过了,儿子将要说什么乐羊心里有数,他没有心情跟儿子絮叨,直接用扩音喇叭向城里喊话:“城里的人你们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释放人质,放下手中的武器,是你们唯一的出路!我再重复一遍,放下武器,释放人质……”

    乐舒向老爹求情,乐羊不吃这一套,反而教训起儿子来:“从前我是怎么教育你的,现在投降是你唯一的出路,也是我父子团圆的最后机会。”

    乐舒解释道:“投不投降我说了不算,那得看我们老大的意思,只求父亲能够宽限我几天,让我再做做工作。”

    乐羊痛快地答应了,一个月的时间,成全我们父子之情,你回去好好劝劝你们老大,早日缴械投降,争取宽大处理。

    第一次见面会告一段落,姬窟乐了,看来这招还挺灵,怎么早没发现乐舒这小子是个宝贝呢?轻轻松松就能退兵,姬窟执著地将这一招重复使用了三次,成功地拖延了三个月的时间。然而中山老大你忽略了一点,人家拖延时间能等来救兵,老大,你的救兵呢?如果没人来救,别说拖三个月,就是拖三年乐羊都不在乎。

    乐羊是不在乎,那就有人在乎。下面的人及魏国的大臣们纷纷向魏国国君打起了小报告。

    魏国国君似乎也顶不住了,问翟璜怎么办?他还真问对人了,乐羊是翟璜举荐的,这个时候翟璜能说什么,说他有异心不要紧,那以后自己还怎么混?这个时候就得硬扛了,翟璜说:“这中间一定有计——反间计!”

    这一下突然抬高了姬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你也太看得起哥们儿了,人家根本就没想到,或者是不屑于使用这种阴招。

    三个月已经到达了乐羊忍耐的极限,看来不给你玩点真的你还以为满世界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啊,得了,兄弟们给我进攻!

    士兵们憋足了劲往前冲的时候发现个问题,乐舒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出现在了城门楼上,这次是被绑在竿子上。乐舒使劲吼了一嗓子:“父亲,救命!”这一嗓子还真有水平,魏军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往上冲了,那可是主帅的亲儿子,不小心死了谁赔得起?

    乐羊都快气乐了,这种损招居然都能想得出来。乐羊站在城下大骂不肖子,拈弓搭箭,直指乐舒,乐舒一看此计不成功,叫苦下城后来见姬窟。

    刚才出损招的哥们儿名叫公孙焦,一计不成,哥们儿仍然执著,又出了个损招。公孙焦说:“乐舒的父亲攻城,乐舒肯定难逃干系,应该赐死。”

    姬窟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很明白,说道:“他父亲攻城,这事跟乐舒有什么关系。”

    公孙焦说道:“赐死乐舒,我就有办法退兵。”

    姬窟在心里的小天平上称了一下,觉得还是江山重一些,于是赐死了乐舒。要不怎么说这个国君缺心眼呢,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命放在天平上称称哪一个更重要,小命都没有了,要来江山做什么。他把所有的砝码都押给那个更加缺心眼的公孙焦,不仅杀死了乐羊的儿子,同时也断绝了自己的后路。

    公孙焦绝对不辜负自己缺心眼的美名,出了一个最缺心眼的主意,说人情莫亲于父子,只要把乐舒炖了,做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在精神上一定会崩溃掉,他在精神错乱的时候一定没有心思打仗,这时中山国大军趁机杀出城去,一定能一举歼灭敌军。

    一个人偶尔犯一次傻可以原谅,如果接二连三地犯傻,那就是传说中的SB了,而公孙焦正是。

    我不知道这一次乐羊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面前这一碗冒着腾腾热气的肉汤竟然是自己的儿子,他也许会不信,但这是事实,他也许会难过,但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来,当他抓起那只汤匙的时候,手是稳定的,他的心也许是颤抖的。

    姬窟彻底崩溃了,他终于看清楚自己面前的对手有多么强大,这种强大震撼了每一个中山国人,这种强大比武力更具破坏力,他摧毁了所有中山人的心理防线,心理防线一垮,整个城市都没有了战斗力。

    城破之时,姬窟已经死了,自杀的。他害怕见到那个人,那个比死亡更可怕的人。

    比赛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乐羊带着功成名就和失落的心情回家了,从此以后的历史即将改写。他的梦想实现了,他已经为此付出得太多太多。

                  想你,全世界都失眠(1)

    魏文侯最近总是失眠,因为在魏国的西河地区住着几个人,几个足够让全世界都为之失眠的人。

    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号称弟子三千,卜子夏的排名在前七十二,再精确一下,可以排进前八。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大派,称为“八儒”

    (子张之儒,代表人物颛孙师,对“礼”的理解超越了孔子所讲的范围,有任侠风。

    子思之儒,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着重发挥中庸思想。

    孟氏之儒,代表人物是孔伋的弟子孟轲,主张行王道,施仁政。

    漆雕氏之儒,代表人物漆雕启。

    仲良氏之儒。

    孙氏之儒,代表人物荀况,对先秦哲学进行总结,广泛吸取各家精华。

    乐正氏之儒,强调忠信。

    子夏之儒。)

    孔子去世后,子夏守孝三年,后外出游学,长期定居在魏国的西河地区(这个西河地区和吴起防卫的河西地区是两回事),卜子夏在西河做了三件事,三件事看似平常,有两件事情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第一,编纂了一本书,这本书至今还是世界上两本最畅销的书籍之一,这本书就是《论语》。(另一本是《圣经》)

    第二,老人家丧子之后哭坏了眼睛,看起书来总是很费劲,所以发明了标点符号。

    第三,开办大学。

    老人家的大学办了几期、培养了多少人才无从知晓,但这些人绝不在少数。以我自己的方式推断,比如我所熟悉的邯郸大学办了25年,每年的毕业生大约在一千至三千人不等,培养出的人才却是极其有限的。校园内有个公告栏,向公众展示邯郸大学自创办以来的优秀人才,也许你会惊讶,那这个公告栏得有多大呀?不必慌张,一共就五个人,占不了多大地方,扳着手指头就能数清,还不用换手。与其说是荣誉,不如说是炫富。这五位前辈按照职位的高低以及工资的多少依次列开,并标明他们是××年毕业于邯郸大学哪一个专业的。

    我很奇怪,为什么衡量一个人是否符合优秀的条件不是他为了社会、为了更多的人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反复强调他的社会地位如何如何,年薪多少多少。与子夏所开办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相比,这些人根本不值得一提。

    一起看子夏老先生的大学,先列出优秀毕业生的名单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吴起、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魏文侯也算是半个吧!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国家干部,或多或少地左右了当时的社会,所以历史留名了。著名的春秋三传的作者到齐了,《左传》的特邀作者:吴起。《公羊传》:公羊高。《谷梁传》:谷梁赤。但是,那些没有留下自己姓名的同学呢?最有可能的是外出游学,深入到基层繁荣社会文化生活,最差的也得混个教书先生。这些有理想有知识的青年像种子一样流窜于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一个巨大的文化圈就这样形成了。所以说,子夏之儒是儒家八派之一。

                  想你,全世界都失眠(2)

    说了这么半天,这个西河到底在哪儿?好说,位于今天邯郸市下辖的馆陶县西河寨村,子夏当年就是在这里讲学的。有这么个好邻居,邯郸人多少沾点光,这也就是发展到战国后期赵国人才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西河当时还是魏国的地盘,有这些人在,魏老大睡不着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把人才比做美女的话,长得漂亮也算是一项技能,假设你的隔壁新搬来一个美女,你晚上会不会想入非非啊?而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魏文侯深刻地意识到这些人意味着什么,能够拥有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魏老大如同一个怀春的少年,无数个辗转反侧漫漫长夜过去之后,他决定动手了。他打算亲自到西河跑一趟公差,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拜子夏为师,二是把目标直指段干木。听说哥们儿是个隐士,如果把他都掀动了,别人还会不来?有人说为什么不直接请子夏出山呢?简单,魏老大继位的时候子夏已经八十三岁了,这一年如果还健在的话正好一百岁。

    段干木显然要比子夏年轻得多,遍阅史料,我们没有提炼出更多关于段干木的信息,这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而有人恰恰喜欢这样背景比较模糊的人,这样的人更有助于发挥想象力,即使合理想象外加胡说八道,也没人去引经据典地反驳。

    大家不禁要问,段干木究竟在魏国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个还真不好回答,段干木是个谜一样的人物,除了留下一个名字,性别、籍贯、身高、体重、年龄其他的一切通通不详,就连这个名字,不少人也有争论,如果不是特殊注明,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段干木为男性。

    找不到任何关于记载段干木生平的记录,只有一条捎带了一下他。秦兴兵欲攻魏,大夫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君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乎兵。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魏。

    看来这件事还传到了秦国,要说段干木凭着自己的名头就退了秦兵实在说不过去,秦不敢攻魏是因为打不过,秦国君臣一唱一和地给自己找台阶下,跟段干木没什么关系。

    段干木这个人太低调了,以至于我们找不到更多的线索,这就是本集的开篇把段干木列为后卫的原因,这个位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前锋乐羊那样风光无限,后卫在球场上干的是脏活累活,不惹眼,不抢镜,干好了表现为默默无闻。举个例子,当前锋带球射门时,你注意的是他踢飞的足球,还是身后拽他衣服的后卫。

    其实决定一个足球队战斗水平的不是前锋和后卫,这个位置的重要性在对它的称呼里就可以体现出来,中场,我们习惯于把中场指挥官称做“发动机”或是“核心”“大脑”。

    现在魏国这只强大足球队的发动机上场了。

                  时代的加速齿轮(1)

    提出一个问题,魏国是怎么强大起来的?通用的答案一定是李悝变法。但事实上是么?

    百度上给出的李悝的生卒年月是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395年,六十岁的寿命不算长,但也超过当时的平均寿命了,文侯继位的年代是公元前424年,这个时候李悝三十岁,吴起十五岁左右。

    李悝变法的年代没有具体给出,但可以推算一下。李悝变法的时候已经担任魏国的相国(实名相邦,后来史书因为避讳刘邦改为相国),以前一个人能做到这个职位是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是一介草民、一介布衣,但是在战国这个时代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只要你够努力,只要你有实力。

    当时魏国的牛人是很多的,吴起想了一辈子都没坐上这把相国的大靠背椅,李悝能坐上去也是凭借实力以及一定的特长和年龄,所以李悝当上相国的年龄应该在四十岁以后,更准确地说应该在五十岁左右。

    李悝开始变法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3年左右,正好是三家分晋的时候,而魏国真正强大起来应该是在这之后,我的理由是魏国在公元前391年败楚师于大梁、榆关,并且占领了大梁,为之后的迁都大梁做好了准备,前面欺负欺负秦国、中山国并不能代表什么,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战胜更强大的敌人。

    所以,李悝同志不仅是第一批布衣将相的创造者之一,而且还保持了一个很难打破的纪录,那就是变法者不流血的纪录。

    当时的战国突出一个战字,年年要打仗,打仗就要花钱,花钱就得有钱,没钱就只有挨打的份儿。而此时,吴起已经对魏国的军队进行了改革。

    春秋以前,没有出现常备兵,当时兵农合一,农民平时种地,战时应召入伍,战争结束了回家接着种地。随着战争的频繁,一次战争往往动员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兵力,一打起来就是好几年,要命的是还要保持部队的战斗力,保持经常性的训练,费了半天劲最后打败了那多郁闷。

                  时代的加速齿轮(2)

    所以吴起先生对魏国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军人。这些人只管打仗,不管种地,吴起先生继续发展自己的精兵路线,建立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这就是传说中的魏武卒。

    问题出来了,这么多的职业军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撒,这些费用谁来埋单?富国强兵不是一句空话,说明白了就一句话:没有钱是不行的!

    这个问题抛给了李悝,谁让你是相国呢?没办法,那就变法吧,注意是变法,不是改革,这两个词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把国家比做一个人,现在这个人病了,治治还能活下去,你得给他打针,你还得哄着他喝苦药。如果改革就是喝药水的话,那么变法就是刮骨疗伤。

    古往今来被称做改革家的人不少,敢自称变法者的寥寥可数,原因就在这儿。改革不成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变法不成功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有时候变法成功了活着的机会也不多。

    下面看一下李悝变法的具体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

    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就是说,要剥夺那些世袭贵族无端享受的爵禄,将其颁赏给为国家立有功勋和做出贡献的人,以招徕四方的贤才。

    (2)“作尽地力之教”,针对魏国地少人多的特点,发起对挖掘土地潜力的认识。

    在国家授予农夫每户百亩土地的基础上,计算出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从而加强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

    (3)实行平籴法。

    针对个体小农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而粮食投机商乘机操纵粮价,造成“谷贱伤农”或“谷贵伤民”的弊端,创行由国家平抑粮价的办法,丰年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荒年国家仍以平价出售粮食于民,这样,“取有余而补不足”,“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这实际上仍是为了稳定以个体小农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经济基础。

    (4)制定《法经》,加强在专制主义统治基础之上的法制统治。

    李悝所制《法经》今已不传,但从《晋书?刑法志》的记载可知,其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内容。李悝“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列《盗法》《贼法》为《法经》之首;其下《囚法》《捕法》讲劾捕“盗贼”的具体方法;《杂法》是惩治“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法律条文;《具法》是根据不同情况对违法者加重或减轻刑法的规定。据说,以后商鞅就是在接受了李悝的《法经》之后到秦国去辅助秦孝公实行变法的。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收到了明显成效。《汉书?食货志》记其行尽地力之教及平籴法之后“国以富强”。魏在战国初年长期占据中原霸主地位,是与李悝变法所造成的国力强盛直接相关的。

    在李悝同志的影响下,魏国几代人民都爱上了法制这个东西,要说“法”是个什么东西,还真的很难说清楚,但它给人的实惠却是实实在在的,魏国强大了,人民富裕了,这就是法制社会带来的实惠。

                  妻子如衣服

    看题目就明白了,我们的镜头又对准了鲁国,伟大的孔子的故乡,这个充满仁义道德的国家。然而,这也是一个即将被时代抛弃的国家。

    鲁国在进入战国之后,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曾经的辉煌一去不返。

    田氏在齐国崛起,加紧了对鲁、卫等国的侵略。

    公元前412年,齐攻取鲁国的莒,直到安阳(今山东阳谷东北)

    公元前411年,又攻鲁,取其一都。

    公元前410年,齐军又来了,像噩梦一样挥之不去,鲁穆公的心头笼罩着一层阴影,天啊,你们还有完没有啊,大家就不能和气生财?

    他说对了,齐国就是欺负鲁国全都是知识分子。怎么样?揍你没商量。鲁穆公在感叹:“我堂堂鲁国这么多人才,难道找不出一个能带兵打仗的,悲哀,悲哀啊。”

    鲁相国公仪休站了出来,向国君推荐了一个带兵的人选,鲁穆公沉默着不说话。在他沉默的时候,齐军没有沉默,继续高歌猛进。公仪休再次发表自己的意见:要退齐兵,非吴起不可!

    鲁穆公也是个明白人,说道:“我也知道吴起有才,但还是担心,毕竟他的老婆是齐国人啊!”

    公仪休把国君的担心告诉等候消息的吴起,吴起二话没说,回家就把老婆杀掉了,然后拎着老婆的人头去见鲁穆公,鲁穆公即拜吴起为大将。

    以上就是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故事叙述得比较简练,要点已经概括。

    吴起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这是后来人们给吴起列出的一系列头衔,这一系列的头衔吴起各个当之无愧,他是中国历史中唯一一个可以同孙武相提并论的军事家,其著作《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并称为孙吴兵法,书成之后立刻成为各大军事院校以及军事发烧友的必修课程,两千年来无人可以匹敌。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毁誉参半,我们一起来看看传说中不好的一面。

    第一,不孝顺。

    这似乎犯了中国人的大忌。传说中吴起在上学读书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而没有回家守孝,遭到儒家圣人曾申的排斥,不得已辍学,从那以后改学兵法。

    第二,就是杀妻求将了。

    第三,少年的时候在村子里持械伤人,据说杀了三十多个无赖。

    第四,少年游学的时候,为图个出身散尽家财。

    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这些事情,就会有惊奇的发现。首先这些事情都是在鲁国广为流传的,大部分发生在鲁国境内,鲁国的君子们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这些事情大概会被他们作为反面教材。以儒家的审美标准来看吴起,这种人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十恶不赦。

    吴起在鲁国的时间有五年,在这五年中,吴起仿佛把一辈子的坏事都做绝了。吴起离开鲁国后又继续生存了三十年,这三十年间仿佛没有听到他有什么负面新闻,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难道鲁国这样一个讲究仁义道德的君子之国就感化不了这个缺点多多的问题青年吗?

    换个角度看一下吴起,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第一,不孝顺。

    似乎是有一点,不过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按照儒家的说辞,父母去世就要守孝三年,在坟前搭个小棚子,冬冷夏热地住上三年,这是去者所希望看到的吗?吴起不回家守孝并不代表他不孝顺,或许只是因为他太渴求知识,希望早日以自己的成功来回报母亲。

    第二,杀妻求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前面可以看出,吴起为了自己的梦想已经付出了很多,包括自己的学业、母亲,眼看着就差最后一步就要达到自己的梦想了,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吴起也会付出的。

    第三,持械伤人,杀了三十多个无赖。

    一个人能以一敌三十,也算是难得的天生神力了,如果是吴起被无赖杀了,会不会有什么人站在他这一边,替他报仇呢,而且以一敌三十,吴起本来就是弱势的一方,那三十多个无赖既然要欺负人,就只能愿打服输。

    第四,根本不能算是个理由,吴起花自己家的钱,外人谁也管不着。

    其实,鲁穆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鲁国真有那么多人才何必非得一个吴起不行,为什么不派儒家的大师们上?因为,齐军不会跟他们磨嘴皮子,这是个不讲理的年代。只有你的拳头比别人硬,你才会有和平。

    在吴起打退齐军之后,鲁国算是安静了两年,鲁国君臣闲着没事又发挥了新的想象力,大臣嫉贤妒能,鲁穆公过河拆桥,赶走了吴起,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

    在吴起离开鲁国后三年,齐再伐鲁,取鲁囱5(今山东泅水西北,即鲁孟孙氏之私邑)

    公元前394年,齐再攻鲁,取鲁之最(今山东曲阜南)

    这样,在进入战国后不久,齐的版图就已扩张至鲁国的西部,而直接与魏接壤。

    鲁国则被剥削成一个仅有数邑的弱小之国了。

                  我有一个梦想

    吴起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埋在几代人心中,生根,发芽,终于等来了开花结果的季节。很多年后,吴起回忆起那个时代,都会生出无限的感慨,那个秋天是金灿灿的!

    吴起自小立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为了实现梦想,他已经做好付出一切的准备。

    这一年小伙子年满二十五岁,梦想似乎触手可及,但是当他向前伸手的时候,它又在闪躲。家财已经散得差不多了,半点成功的希望也没看到。吴起的家里本来有一些家底,他似乎也不用太费什么力气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别人这样想,因为他们不了解吴起,就像麻雀不知道大雁。

    面对着日益光秃的墙壁和父老乡亲异样的目光,吴起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凭,怎么能在社会上混得开呢?

    吴起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鲁国,孔子离开后,留下了三千零七十二个亲传弟子,现在都成了世界公认的教授级人物,加上弟子再传弟子,跟着谁混还不能弄个儒家的文凭吗?有了这张通行证(这个东西相当于现在所谓的N级证明,其实谁都不信它,但是没有它还真的不行),以后再找工作就容易多了。好的,就这么定了!下定决心的吴起立刻启程出发,他决定不能再等下去了。

    吴起向母亲告别的时候,母亲显然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儿子。常言道:父母在家不远行,可这个儿子总是标新立异,真让人捉摸不透。儿啊,你到底要做什么,难道好好在家过日子不好吗?

    吴起轻轻地凑到母亲的耳边,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吴起的眼睛看着很远的地方,轻轻地说道:“儿的梦想是出将入相,儿向娘保证,这一辈子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再也没有脸见娘!”

    年迈的母亲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逐渐地模糊在视线中。谁知道,这一去就是永别。

    吴起独自一人踏上了未知的旅程,去寻找成功的捷径,面前紧闭着一扇门,吴起试图用手去推开它,门被打开的那一刹那,吴起创造了历史,门上写着四个大字:布衣将相。

    公元前415年,吴起来到了传说中夜里不关门,路上不捡钱的鲁国,并幸运地拜到儒家的大师曾申为师(有一种说法是曾参,不可信,曾参卒于公元前436年,那一年吴起五岁,所以吴起的受业老师应该是曾参之子,曾申)。所谓名师出高徒,吴起感觉到自己出头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打击接踵而至。

    公元前414年,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吴起仰天号啕大哭,没有多久就忍住悲伤,化悲痛为前进的动力,继续认真学习。

    曾申很疑惑,“小子,你的母亲去世了啊?”

    “是啊,没事的,老师,我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影响学习的,您放心吧!”

    “我是说那是你的母亲啊!”

    “是啊,老师,请您不要为我难过,也不用安慰我了。”

    曾申怒了,吴起这个人不可理喻。这也难怪,儒家讲究忠孝礼义,只要一有亲人去世,儒家的人就要求自己尽量地表现出悲伤,而且要在坟边搭个小棚子,陪去者走过最初三年的阴曹地府路。吴起却不这么想,在他心里理想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相信母亲会理解自己。三年,对于吴起来说太漫长了,他今年已经二十七岁,他还有多少个三年经得起折腾。他想把对母亲的哀思表现在心里以及日常生活当中。

    从小在杀豚不欺子的典故中熏陶大的曾申不能容忍吴起的这种行为,他渐渐地排斥吴起,疏远他。吴起发现,这样下去跟着老师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了,于是放弃了在儒家的学习,跨行学了兵法。

    吴起的兵法是跟谁学的那就很难说了,战国那个年代,除了孙膑、庞涓有着明确的师承关系之外,剩下的人好像都是自学成才,这也不对,因为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受环境影响,能打仗的人太多了,所有人写出来的兵法也都是一个样,只不过因为文盲太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得出像《孙子兵法》那么华美的、艺术性与实战性相结合的文字。

    我们可以相信,吴起如果不是被曾申排斥出儒家,他也不可能取得日后如此辉煌的成绩,他的理想似乎会更难实现。这说明,有的时候放弃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那一夜,我梦见雄兵百万!

    带来了么?

    带来了!

    什么?

    人头一颗。

    谁的?

    我老婆的。

    好的,咱们一手交货一手交权……

    那一刻,鲁穆公震惊了,他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一股寒意直钻脊梁骨。一个卫国人,不远万里来到鲁国,连老婆都不要了,把鲁国人民的战争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重度的精神分裂症。鲁穆公用颤抖的手把将军印交给吴起,却看到了无比坚定的眼神,一生难忘。

    军营中,士兵们看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吴起。这个将军似乎特别平易近人,行军的时候不坐车,不骑马,自己携带干粮,睡觉的时候不铺席子,与士兵吃一样的食物。甚至、甚至,太不可思议了,将军居然用嘴去吸士兵身上的脓包。这样的领导哪里去找啊?

    这种怪异的行为在齐军看来就是胜利的信号。鲁国带队的是谁?好像叫吴起。吴起是谁啊?哪个村的?没听说过。

    齐军惊讶地发现,鲁国这支派遣军似乎是来旅游的,他们早早地扎好大营,摆开架势,后来就没动静了,也不说打,也不说不打,搞得齐军主帅一头雾水。兄弟们,你们是来看风景的吧!

    齐军主帅不敢大意,还是按照兵法一步步来吧,先派个探子刺探一下军情,看看吴起到底在大营里干什么呢?探子的回报令人捉摸不透,作为将军,吴起竟然与最底层的士兵搞联欢,这太不可思议了。再探,张丑作为使者来到吴起大营,想查探吴起的真实用意。

    其实不用问,张丑一进鲁军大营什么都明白了。吴起肯定是不愿意打,看看鲁军招的这些兵,老的、小的、病的、残的,冷不丁还以为进了难民营呢。

    吴起的态度更加坚定了张丑的信心,一个将军放下架子,对自己这样一个使者点头哈腰的,又是点烟,又是倒茶,看来鲁国真的是穷途末路了。张丑就这样在鲁军军营小住了三天后回营复命。

    张丑疏忽了,他没有发现,他返回时,身后有无数双眼睛目送着他回营,这些眼睛既不老,也不花。张丑回到齐军大营时,这无数双眼睛也来到了齐军大营,当然,也包括这无数双眼睛的主人。

    张丑兴致勃勃地向领导汇报工作,门外喧哗声起,鼓声大震,鲁兵突杀而至。

    齐军轻敌,来不及准备,所以齐军败得很惨。

    吴起成功了,他感觉梦想似乎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今日一战成名,功名利禄什么都会像流水一样地源源不断。事实上并不是那样,记住这句话:上天要捧你,必定先踩你。

    吴起太优秀了,优秀到让人痛恨的地步,齐国因为他的存在而惶惶不安,鲁国的君子们因为他的存在而寝食不安。更要命的是他的老板,鲁穆公害怕他,害怕他的眼睛,尽管吴起只不过要求一个相国的职位,他的老板却不这么认为。

    这三股势力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一起发难。张丑再次来到鲁国,这次他的身份是和平大使,一夜之间,仿佛鲁国成了大国,齐国变成了附庸。为了保持两国长期和平稳定的外交关系,张丑代表齐国赠给吴起美女二人,黄金百镒。吴起当即表示,鲁国绝对不会侵犯齐国。

    吴起想的是,鲁国凑出两万人的军队都够戗,何况是去侵略别人。

    但其他人不这么想,吴起受贿的事情算是传开了,传得妇孺皆知。鲁穆公很生气,想:“好你个吴起,自己砍了一个齐国美女,紧跟着又收了两个,你倒是不做赔本的买卖啊!”

    齐国需要铲除后患(国际关系需要),鲁国大臣需要嫉贤妒能(心理需要),吴起成了众矢之的,鲁穆公也真对得起自己的名字——姬显(嫉贤妒能的意思),一不做二不休,卸了磨就杀驴,吴起在鲁国混不下去了,于是向南来到了魏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