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槟榔:一个果子和一个产业一群医生和一种病

 平和的面对人生 2013-07-03
国内权威杂志《中华口腔医学研究》,刊登了由中南大学口腔癌前病变研究所专家撰写的文章,发布了咀嚼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口腔癌关系 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咀嚼槟榔是引起口腔粘膜纤维性变的唯一因素,而该病有癌前恶变的高危险性,且槟榔果中的致癌成分具有遗传毒性。
  事实上,早在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已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质。与此同时,槟榔行业每年约50亿元的产值,创造了湖南乃至全国食品行业的一个神话,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场场关于槟榔的争议。
  咀嚼几下便会让人脸发红、直冒热汗,有一种微醺的畅快,这正是一些人吃槟榔上瘾的原因。但槟榔有害健康是不争的事实,是否能禁止生产、销售?是否也能像香烟一样,在商品包装上进行危害标识?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加以规范管理?
  现实堪忧,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地方政府要保护地方产业,我们几个医生的呼吁力量相对于50个亿的产值太微不足道了。”

  27年前的发现

  “看你还敢吃槟榔不?再吃下去就只能切掉舌头了。”湘雅医院口腔科门诊室里,彭解英教授一边叨咕着,一边给一个年轻人做着注射治疗。由于打针的范围遍及口腔内的各个部位,年轻人在病床上直呼疼痛,不断地发着誓:再也不吃槟榔了。
  这个年轻人今年21岁,就读于湖南某高校大三。一个多月前,他发现自己的咽喉很难受,口腔难以张开,也无法进食一些带刺激性的食物。他起初以为只是上火引起的口腔炎症,就买了一些消炎药吃。可后来情况不见好转,且愈演愈烈,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令人苦不堪言的煎熬”,只好到医院就医。
  之后,他被确诊为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彭解英说,该病的致病原因几乎百分之百可以确定是由嚼槟榔引起的。年轻人也坦言自己进入大学后就跟着同学嚼槟榔,至今已经有两年的嚼槟榔史了。
  在彭解英这天上午的坐诊时间里,来的26个病人中,有10个病人的口腔疾病或多或少都与槟榔有关。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又称“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是一种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因为有癌变的可能性,OSF引起 了学者们的重视。1953年,国外学者Joshihe和Lal首先报道了OSF,台湾地区于1954年首次报道了OSF。
  国内首例OSF患者于1984年出现在湘潭。当时一名18岁的女孩嘴不能张开,害怕刺激性食物,口腔起泡、唾液减少,她从湘潭一路寻医到长沙,大小医 院都查不出病因。湘雅医院的刘蜀藩教授接诊后,取了一块组织去做活检,湘雅医院的专家们四处查阅资料,确诊为OSF。他们发现,在印度,嚼食槟榔的人数众 多,口腔癌患者不少。
  因为首例病例出现在湖南湘潭,1984年,湘雅医院部分研究人员在湘潭进行了调研。他们对每天要吃5瓣以上槟榔的人员和不吃槟榔者进行检查,发现在3015名嚼槟榔者中,有29例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而不嚼槟榔的627人中未发现此病患者。此后,加上门诊发现的病例共计为32人,患病率为0.96%。
  现任中南大学口腔癌前病变研究所所长的翦新春是当年调研的参与者,他说,在1987年,湘潭口腔医院一名专家也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患病率达到了3.3%。
  调研结果引起了全国口腔黏膜病专家们的重视,湘雅医院也专门成立了口腔癌前病变研究所,开始对此病进行深入研究。

  主要致癌物来自添加剂

  “槟榔果的致癌性已经由许多试验研究所证实。”翦新春说,早在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已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质,有来自于动物试验的充分证据,证实其对人体口腔粘膜下层病变的诱发作用,并有极具说服力的生理学证据。
  研究中,有专家对152位咀嚼槟榔的人和137位不咀嚼槟榔的人进行了调查,前者患口腔粘膜病变的占84.4%,而后者只占37.2%;而另一组研究 证实,咀嚼槟榔者中66%有口腔粘膜病变,其中OSF占13%,白斑为3.9%,扁平苔藓为5.2%,而不咀嚼槟榔者患口腔粘膜病变者只有1.5%。许多 证据支持咀嚼槟榔增加口腔癌的危险性。
  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嚼槟榔没事,而有的人吃的量不多、时间也不长就得了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呢?据翦新春介绍,槟榔果中含有5-40%多酚和几种生物碱, 其中槟榔碱是原果中含有的最主要的碱,约为干槟榔净重的1%,它具有遗传毒性,对遗传基因存在损害的风险,能够刺激口腔粘膜纤维细胞增加及胶元的合成,促 进口腔粘膜纤维化,该病与每个人的体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然槟榔里的槟榔碱和胆碱等虽然具有危害性,但纯粹的药理作用对身体的伤害并不大,若每天大量嚼食,在强碱环境下,才会慢慢烧坏口腔黏膜这样的敏感组织。
  “槟榔咀嚼物中主要致癌因子来自于添加剂。”翦新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世界各地的槟榔咀嚼物的制作方法和吃法各不相同,但调料表中基本上都有几种主要添加剂,如槟榔籽、石灰、丁香和烟叶。翦新春及相关专家通过对添加剂及混合物的研究证实,这些添加剂中含有的致癌因子和基因毒性剂都存有潜在的致癌性,“主要成分石灰对口腔粘膜组织有刺激,如果吃多了槟榔或者含量超标,就会造成PH值超标失衡,也会烧坏口腔”。

  槟榔业年产值惊人

  槟榔咀嚼几下便会让人脸发红、直冒热汗,有一种微醺的畅快,这正是吃槟榔上瘾的原因。
  湖南的槟榔果主要来自海南,而加工和消费则主要集中在湘潭,并以湘潭为中心辐射全省。
  据可考的资料来看,过去嚼食槟榔只是湘潭一带的民俗,起源清初。早期的湘潭槟榔,是用石灰加糖熬成浆,涂在槟榔外表制成,被称作“石灰槟榔”。后来,此工艺得到改进,用酒、糖精浸泡槟榔果后,点上桂子油、薄荷油之类的香料,做成“改良槟榔”。
  1995年以后,槟榔作为一种日常休闲食品,得以推广。据《参考消息》刊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估计,湘潭80%的居民都嚼槟榔。很多人从10岁左右就 开始嚼槟榔了,孩子们效仿父母也染上了这种习惯。而父母们认为,槟榔对身体大有好处。传统中医也一直认为槟榔利消化、可驱虫。
  如今,湖南的槟榔产业发展迅速,由过去的以手工作坊为主,逐渐被新型的现代化工业企业取代。而且湖南槟榔品牌正不断向外扩张,目前已将网络铺至全国20多个省市。
  统计数据表明,以海南槟榔为原料的湖南槟榔产业,年工业产值已经达到50亿元,其中湘潭占据约30亿元。

  在争议中尴尬成长

  年产值约50亿元的槟榔行业成为全国食品行业的一个传奇。但槟榔产业从它崛起伊始,就注定要在外界的争议声中尴尬成长。
  “我带的研究生曾经深入湘潭的槟榔企业做调研,商家放言说要杀了他。”翦新春向记者透露,他们这些直言槟榔对口腔危害的研究人员和媒体人员是大多数商家的“眼中钉”。
  2010年11月,一名曾深入槟榔厂内卧底的新闻院系大学生,在身份暴露后受到人身威胁。
  同时,一场场关于槟榔危害的争议不绝于耳。
  2001年,一则关于“有毒槟榔”的报道首见于湖南某报头版。当年,仅在湘东地区,槟榔产业的销售额每年不下10亿元,成为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据报道,某些槟榔厂商为了让槟榔更“入味”,口感更强,甚至不惜在槟榔制作过程中加入“666”、“敌敌畏”等农药。
  消费者一时谈槟榔色变,槟榔销量急剧下降,后来虽然由湖南槟榔协会和有关企业出来辟谣,并登报“澄清”“槟榔无毒”,一场“有毒无毒”之争还是在湖南媒体之间展开。
  到2003年,对槟榔的质疑再次出现。
  这年3月29日,某中央媒体以《槟榔醉中罪》为题,曝光了湘潭少数不法生产企业为了获得“劲大、醉人、口感好”的效果,在加工槟榔过程中使用麻黄、生石灰等非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毒品槟榔”被曝光后,社会一片哗然,接连又陷入“槟榔致癌”阴影中,湖南槟榔产业再临“生死劫”。

  良知与利益的博弈

  无论是“农药槟榔”、“毒品槟榔”,还是现在的“槟榔致癌”,湖南槟榔产业每一次出现的危机都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槟榔的安全性让人疑虑。一次次观点的交锋,事实上就是良知与利益的博弈。
  翦新春讲到几年前的一次经历。他在接受某报采访时阐述了关于槟榔的危害,这家报纸登了一个整版加半版,但是次日另一知名专家对翦新春的言论进行反驳,登在另一家报纸上。因为某个品牌的槟榔平时每日可以卖200多包,但是见报之后只卖了70多包,对销量影响很大。商家还派人放话给翦新春,如果再妨碍生意 就杀了他。他还多次遭遇商家约他谈合作的事情。
  槟榔口感好坏“一分在果子,九分靠做功”。翦新春很肯定地表示,槟榔醉不醉人、有没有“劲道”,能不能让人上瘾,主要取决于加工槟榔时所采用的方法和配料。
  槟榔口感好坏,调制卤料是重点。据了解,湖南槟榔传统工艺的核心就是用生石灰和饴糖熬制反应后,再加入各种香精做成卤水,然后涂在切成片的槟榔上。卤水是槟榔口味好不好、有没有劲的关键,而生石灰是槟榔传统工艺制法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但生石灰本身对口腔、咽喉黏膜的损害和生石灰中铅超标对人体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
  翦新春曾在调查中发现,槟榔里面的添加成分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了几十种,有些原料原本无害无毒,一些厂家为了图便宜,采购低价、伪劣的原料,导致无毒的产品变得有害。一名原料供货商称,产品适量添加一些制作成分,不会有问题,但是成分添加过量就会出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翦新春认为调料是可以改变 的:针对槟榔中一些容易致癌的调料,加入一些可阻止、抵抗它们作用的调料,以降低槟榔对人体的危害性。
  翦新春说,由于所谓的“独家配方”、“商业机密”等说辞,商家的配料表并不会公示在包装说明上,就算说明了,写在成分表上的也是不完整的。

  槟榔之治

  “槟榔有害口腔健康是事实。既然我们无法去阻止其生产、销售,至少应该告知消费者多食的后果。”翦新春表示,槟榔不但要像香烟一样不能做广告,而且应当广而告之其害,就像吸烟一样,在包装上应标明“槟榔有害口腔健康”等提示。
  从2009年始,已有企业在包装的右上角,印上了“槟榔好嚼,敬请适量”几个字。这一举动,尽管与香烟包装上的“吸烟有害健康”、“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等内容和位置相比,隐晦了些,但是总算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翦新春说,嚼槟榔引起癌症,在台湾地区和印度已经成为共识,印度患病率为30%左右,台湾为13%左右,大陆现在还没有统计,估计是5%左右。而且,病例不仅仅出现在湖南,他还接诊过来自江苏、湖北等地的病例。
  不少专家都疑惑,既然槟榔有害健康,为何不明文禁止?
  放眼国外,上世纪80年代,印度曾发起过一场关于是否废除槟榔生产、销售的讨论。当时印度社会中,口腔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医学界根据科研结果提出废除槟榔的生产和销售。
  这场对槟榔的抵制最终落败。一些社会学专家总结,失败的原因是槟榔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生活习惯;另外,槟榔产业已成为一些城市的经济支柱。
  “地方政府要保护地方产业,我们几个医生的呼吁力量相对于50个亿的产值太微不足道了。”翦新春说,事实上,得了口腔癌症,癌症恶化到哪就要切到哪,任何颌面部的组织受到癌细胞侵犯都要切除。切掉以后还得重建,从别的部位移植修复器官。在湘雅医院口腔科病房,一位长年嚼食槟榔的中年男子因口腔癌,整个舌头和颌面部部分组织都被切除,只能从胸部移植一块皮重建舌头。这种手术只能暂时保住病人生命,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灾难,也降低了人口素质和社会劳动力。
  翦新春认为,槟榔行业发展至此,在食品安全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国家应针对这个庞大的产业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对槟榔加工中的食品添加剂进一步规范。
  据悉,目前槟榔行业没有国家标准,只有地方标准。当前执行的标准系1993年制定、2004年修改后的标准。
  翦新春建议政府向台湾、海南学习,多进行一些告知危害的公益宣传,“海南人在政府的倡导下,嚼槟榔的比以前少了,也比湖南要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