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教语文

 芦苇片语馆藏 2013-07-04

会教语文   刘建始

(2013-07-04 07:43:42)
 

会教语文



                  

●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心中的太阳。

●“对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思考,也就是对人、生命、人生、世界的思考”。

●改变是成功的奠基。

●“遇物而诲,择机而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多元是从涵泳和体验开始的。

 

很多语文教师难以摆脱“参考资料(教材、教参、教辅)——设计学案——运用学案”的惯性。如何摆脱这一惯性,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更具广阔的领域:课堂、教材、与其他学科联系点、课外阅读、社会道德、课外活动、审美情趣、网络媒体、人际交往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天地,“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我们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囿于一隅,我们的教学方法为什么要拘于一式,我们的教学手段为什么要系于一格呢?

语文教师“对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思考,也就是对人、生命、人生、世界的思考”(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更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特点。这是一种教育追求,也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体现。

语文学科不仅仅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也不只能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且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情感、价值观引领特点,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自己的教学原则——教育思想。教育思想要在不懈的追求和不断的教育实践中积淀而成。

教育思想也可以说是风格和个性、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提高以某个研究专题为中心,以读、行、思、做、研、写为着力点,围绕中心,循序渐进地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所谓的“读”,读教材、读教育理论、读别人的经验;“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出去,向专家名师请教;“思”,在读、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尤其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而思考,在思考中提炼自己的悟性;“做”,有了悟性,要付之行动,在行动之中进一步提高;“研”,研究有集体的教研和个体的钻研,带着问题思考,带着思考研究,经过研究得以提升;“写”,将研究成果写下来,写成反思、案例、故事、论文、留下痕迹,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坚持做下去,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具有教育思想的语文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

有了与众不同的内涵,再思考语文怎么教的问题。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如“遇物而诲,择机而教”的做法,至今仍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教育太子并非只是在课堂内,而要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就相机而教,以鲜活的事例对太子进行形象生动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学生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及时性。唐太宗李世民的教育方法可谓用心良苦、时机恰当、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却又意味深长,让太子随时随地接受教诲。

“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应在教语文教学中提倡,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目标、原则,又要灵动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情景,从一个“范式”出发,根据教学实际而创新、调控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发现捕捉课堂瞬间变化,“择机而教”,提高课堂效率。

现在语文课上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中都有“遇物而诲,择机而教”的机会。语文教师要有一个敏锐的捕捉能力,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抓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时这样的机会是瞬间的,抓不住将失去“择机而教”的时机。此时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底蕴,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要有足够多的办法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能越俎代庖,而是帮着学生去思去悟,把机会给学生,教师“灵动”地引领、设计、调控,让学生享受自己破解问题、得到结果的快乐,逐渐形成学习品质。要发现学生都有向上的心理需求,更有学习潜力可挖,教师要相信学生。教师给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机会,学生将给教师一个意外的惊喜。

语文难教,也难学。虽然简单的说不就是读写听说吗,就是这读写听说千头万绪,满堂灌一言堂不行,学生齐动员那叫表演;教学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用学案上课,看见了语文的希望曙光;师生互动,生本课堂,在体验、探究中收获学习的喜悦。

古人的方法值得借鉴,但今人的有些做法却值得商榷。有语文大家将语文课做的井井有序,学生按着程序去做,再配一套监督检查系统,学生像机器人一样被教师操控着;还有人主张语文课要讲出语文味,该论在语文界有一定的影响。这个提法虽然引来了一片称赞声,但是语文用味道去说,缺乏专业思想;更有人把语文课上的如同演戏一般,热热闹闹,教师一个人矫饰造作如同导演,有学生主持课堂,而教师身在课堂人却游离于课堂之外,学生没有进行真正的语文实践等等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我们要明确语文的地位,请看语文新课标的表述: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可以看出语文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与智育、德育、美育以及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语文不仅要识字还要阅读和写作、在诵读中对言语进行审美鉴赏。并且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用智慧进行教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使动的,要促动学生的语文实践”,也就是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涵泳——体验”,形成语文素养。

教好语文的前提是把语文课上的像语文课,具有语文课的专业性,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将知识教对、教正确,促使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讲授课文还是要设计一个能带动全篇课文的问题引领学生,但是问题设计的大小、抽象与具体、深刻与浅显,要从文本的内涵来考虑,还要考虑到是让学生讨论还是思考,这是教好的前提。问题设计好了,还要有创意,就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如何互动,才能把所有的学生带起来;传授的知识是否能使学生有所得,并促使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例如,《白杨礼赞》一课抓住象征与反问这两个重点设计问题;《荷塘月色》抓住为什么作者的心情“颇不宁静”;《祝福》应该从悲剧性上设计问题,并且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

在推进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课堂的调控,合理安排处理临时发生的事情,并对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加以指导,尤其对课文的重难点处理要求很高,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这一点有的教师做不到,总是启而不发,难以推进课堂进度,甚至卡壳。而有的语文教师注意掌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规律,把握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合作性、探究性,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知识生成有效性高,使学科知识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资源。

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强调“读”,语文课上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那不叫语文课。读是教师的一种教学策略,更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读,有默读、自己读、齐声读、分段读、全篇读,形式很多,语文教师要灵动实施。学生不读就没有思考,少读思考就少,对问题缺乏思考,就难以合作学习,更谈不上探究学习。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本,学生才能产生质疑,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品质才得以提升。

“读”不仅能促使学生思考,而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创设一些情境,引领学生理解文本。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雪地捕鸟的描述,推敲动词的用法,体会作者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情景教学法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

现在多媒体教学很受重视,而多媒体教学不能孤立的使用,要将教学内容与图像、动画结合起来,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融入一种美妙的氛围中,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给学生深刻的情感震荡,学好语文。

语文教学应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王素华老师在《让学生体验语文教学的美》一文中说:“妙用导语,让学生发现文本美;把握诵读,让学生欣赏节奏美;自由放飞想象,让学生感受意境美;机智解答疑问,让学生体会幽默美;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寻求合作美;尊重学生的创造,让学生感受成功美。”这种美其实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的一种新的视角,其实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美的体现,因为语文教学不能支离破碎,而是统一的整体。语文课到底怎么上?可能也没有固定的答案。有一句话说得好:“课程改革就是驾着新课程的车走一条回归的路。”“就是要把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找回来,让语文学习回到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上来,说到底,就是要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寻找那种简单的、有效的方法。”(周德藩《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之前提》)实际上就是寻找并回归阅读、背诵、体验、积累——写作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

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继承传统,热爱母语,教好语文,提升语文教育的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