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正骨

 老兰兰 2013-07-04

十味中药熬成膏 骨折错位恢复快

“陈氏正骨”传了五代(高手在民间)

本报记者 张 彤 《 生命时报 》( 2013年06月25日   第 14 版)

  陈淑敏大夫(右)在给病人贴药膏。
  张 彤摄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头伤了怎么也得3个多月才能好。一个偶然的机会,《生命时报》记者认识了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本来都站不起来的他,到河北农村一个名为“陈氏正骨”的小诊所贴了两次膏药,1个月后正常上班了。一个乡间诊所竟有如此本事?记者随即驱车赶往河北青县一探究竟。

  每天接诊几十个人

  从北京开车两个半小时,记者来到河北青县马场镇陈缺屯村。一路上见到好多个打着“陈氏正骨”招牌的小店,只有村口那幢写着“陈氏祖传正骨”的三层小楼才是真正的目的地。走进门厅,对面墙上摆放着一块铜匾,上写“青县马场镇陈缺屯村骨科第一卫生室”,门厅两侧靠墙放着4张病床。这时,一名表情痛苦的中年男人被两人架进来,大夫连忙过来询问病情。原来,病人4天前被疾行的汽车刮了,从外边看皮都没破,可腰痛得厉害,一照片子发现腰椎骨折了。城里的大夫告诉他,要么花几万块钱做手术,要么回家养着。病人家里不富裕,不想手术,可又疼得厉害。这时有朋友想到了“陈氏正骨”,他几年前亲眼见到这家诊所治好了家人的骨伤。大夫看看病人,再看看他带来的片子,让助手准备药膏。

  从门厅往里走,拐角处的桌子上有几口铁锅,里面是像沥青一样黑色黏稠的膏状物。助手不停地搅拌药膏,然后将其均匀地刷在裁好的棉布上。接下来,医生将这块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棉布糊在伤者的后背,再用胶布固定,用纱布裹住,然后对病人说,“起来吧!膏药贴两周,别洗澡,回家每天练练腰肌。”大夫一边说着,一边躺到旁边的床上给病人演示了一下平躺抬臀的动作。

  送走了病人,大夫这才腾出工夫和记者打招呼。他叫陈庚,今年35岁,和38岁的二姐陈淑敏是“陈氏正骨”正宗的第五代传人。姐弟俩从小跟着父亲陈家茂出诊,不但将家传技艺继承下来,还分别就读了医学院校。姐姐如今是镇卫生院的全科大夫,弟弟一直在青县骨科医院上班,因为家里的诊所实在忙不过来,今年初索性辞了公职。老父亲5年前去世了,姐弟二人将诊所支撑起来。

  采访期间,不停有病人登门,有患骨关节病的妇女、肋骨骨折的大叔,还有摔伤了脚后跟的建筑工人……陈大夫忙得不亦乐乎。记者在一旁翻看诊所的就诊登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的病人情况,少则十几个,多则三四十人,“这些仅是初诊的病人,来复诊的一般就不写了。冬天下雪的时候,病人最多。”陈大夫说。

  独家药膏两周见效

  “陈氏正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那些黑乎乎的药膏。药膏分为3种,分别针对骨折、骨关节炎等软组织损伤和颈腰椎病变的病人。具体配方陈家不愿透露,只是告知里面有三七、乳香、没药等8~10味活血化淤的中草药。制法是先将中药打磨成粉,然后用醋熬,制成半成品,临用之前再根据病情加热。一般来说,新骨折的病人用凉的,以免加重出血;慢性病人用温的,能增强活血的效用。

  陈淑敏介绍说,他们家主要治疗皮肤没破口的闭合性骨伤,如外伤骨折、肩周炎、颈椎病、肌肉软骨损伤、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等,开放性损伤一般不接诊。骨折、错位的病人需要先手法复位,然后贴膏药;其他的病人直接贴膏药,不用打针、吃药、牵引。膏药贴上以后,须保持15天左右,这期间不能沾水,不能扭动,其他活动不受限。

  贴完膏药,无论多严重的病人,一般两周就见效。不少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都是抬着来的,回去几天就能坐起来,15天基本就不疼了。轻者贴1次就好,重的贴2~3次能痊愈。临近中午,一个12岁的小男孩过来复查,他半月前滑旱冰摔断了小臂。他告诉记者,上次贴完膏药,第二天就不疼了。陈淑敏说,这孩子再贴一次就没问题了。

  陈家经常接诊难治的病人。一位90岁的老人雪天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大医院都觉得希望不大,贴了陈家的膏药,2个疗程,好了。有位尿毒症患者也是大腿骨折,由陈庚出诊,在病人做血液透析的同时贴了膏药,前后3贴,骨头长上了。

  继承不等于吃老本

  在诊所门厅正中的铜牌匾下方,并排摆着两块古香古色的雕花木牌,分别刻着“名震寰宇”、“仁心妙术”几个大字。陈淑敏告诉记者,这是民国时期一位乡绅为了感谢陈家的救治之恩赠送的。环顾诊所四周,墙上挂着年代不一的锦旗,连大镜子都写着患者敬赠的字样。“陈氏正骨”传承了100多年,越来越红火了。

  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河北沧州人老刘告诉记者,他这个病,贴一次膏药花300多元,整个治疗用不了1000元就好了,既方便又不受罪,“要是上医院做手术,没有万八千的下不来”。就是这种简、便、验、廉的特色,一传十十传百,不但邻里八乡的都来看病,周边河北、天津乃至北京的病人也不少,甚至还有从黑龙江过来的患者。天津人老王一早开了80公里的车来治胳膊肘的外伤,他说:“10年前我爱人的腰椎病就是在这儿看好的,以后亲戚朋友有了骨伤,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家。”

  陈庚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从早到晚很难有闲的时候,刚要吃饭,病人来了,就得放下碗筷看病人。门上写着晚上10点半下班,可夜里被叫起来四五次是常事。很多病人年岁高、病情重、不便移动,他们就得上门出诊,“最多的一天要去十多家,跑五六百公里。”有的老病号住得太远,诊所也会把药膏邮寄过去,然后在电话里教病人怎么贴。“家传的手艺那是祖上的福荫,但我们也不能光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