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蕴脾中医,甘,连,茵陈蒿汤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7-04

湿热之邪内蕴中焦,脾失健运,临床以脘闷体重,便溏尿黄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泄泻、痢疾、鼓胀、黄疸、水肿,以及西医的急性胃肠炎、细菌性或中毒性痢疾、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肾炎等疾病。

脾居中焦,职司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其性喜燥恶湿。夏秋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湿热相合,侵袭人体,或夏月贪凉饮冷,或冒雨涉水,致湿邪入里,蕴而化热,湿热之邪均易困阻中焦之脾,形成由外而来的湿热蕴脾证。若平素嗜食肥甘酒酪,助湿生热,则可形成由内而生的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以及湿热内阻两个方面。湿热之邪蕴结于脾,受纳运化失职,气机不通,升降失常,常见脘腹痞闷,大便溏泄恶臭,小便短赤不利;脾主肌肉,湿性重浊,湿热困脾,则肢体困重,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可出现身热,起伏,□出热不解。湿热内盛,则舌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蕴脾的治疗,以健脾、清热、化湿为法。可选用甘露消毒丹、连朴饮、茵陈蒿汤等方剂。

因脾胃同居中焦,脾病易于及胃,从而导致脾胃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与湿热蕴脾证相似,但兼见呕恶厌食等胃气受阻之象。治疗在清热化湿基础上,酌加法夏、竹茹等和胃降逆之品。湿热蕴脾日久不解,熏蒸肝胆,可出现肝胆湿热证,临床应给予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