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63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10-12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酒疸的证治/栀子大黄汤(热重于湿)

   下面,我们再讲原文里面,对酒疸的治法,我想把几条原文联合起来,一起来复习一下,把它横穿一下,也就是说,把这几个条文,有关酒疸的论述合在一起,这样对它整个治法,和代表方剂就比较清楚了。

   第2条,是我们昨天已经讲过的,包括酒疸的命名,是因为嗜酒过度伤中了,湿热内蕴。所以第2条讲,“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这里面,有“心中懊憹”为其主症。
   为什么要热?
   因为酒性助湿生热,湿热比较重,在心中,所以它有一种灼热感,是湿热
上扰的结果,“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这是热重于湿的现象。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4条、第5条、第6条,这三个条文,

   第4条:
 《金匮要略》“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三类)
 
“必小便不利”- 昨天我们已经说过了,一定要有小便不利症,湿邪无从排
泄吗。

“其侯心中热”- 这和“心中懊憹而热”一样。

   多出一个,
“足下热”- 我说,
@ “心中热”是湿热上扰,
@ “不能食,食欲吐”,是湿热中阻,
@ 湿热下注的话,就出现小便不利,足下热症。

   第5条讲到:
《金匮要略》“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
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三类)
 
“鼻燥”- 也是作为酒客,他本身湿热之体,也是湿热偏上鼻燥的,况且现
在是酒黄疸的情况。

“或无热,靖言了了”- 有一部分病人,当这种湿热相对于轻减的时候,他不那么燥热,就是说,“心中懊燶而热”的症不那么明显,他状态上就比较平和,语言也不乱。所以,他这个热,不是心中热,也不是心中懊憹,而是仅仅见“鼻燥”,这和“靖言了了”。

“或无热” - 可以证明,不是说他湿热解除了,而是相对来说湿热缓和,不那么严重,所以,就叫作“或无热,靖言了了”。

“靖言了了”- 是形容酒疸病人的状态,不那么闹、烦,但是,腹满依然存在,这是湿热内蕴的结果,湿热在中焦,在胃肠,他就不仅腹满,还有一种欲吐的感觉。

“欲吐”- 就标志着有一种向上欲出的趋势。

   所以,这讲了,
“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这就是按照酒疸的一种特殊情况,他
提出了两种治法,也是一种“因热利导”法。

   什么叫“因势利导”法?
   就是用药,要顺应机体抗邪的自然趋势。
   现在原文说,
& “欲吐”它要向上,“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因此,要用吐法。
& 逐邪外出,它如果是“脉沉弦”,是表示在下,在胃肠,因此,用下法。
   关于怎么吐,怎么下,没有说出具体方剂。

   关于酒疸的治法,提出吐法和下法两种,
   实际临床上,我们已经不用吐法,倒是我们方后的[附方],有瓜蒂散搐
鼻,我在开始讲第二篇湿病的时候,曾经给大家介绍过,就是把瓜蒂研成末,吹到鼻子边上,它可以诱导黄汁从鼻孔流出来,那可真是染衣,特别黄,那是像柏汁一样黄。
  如果说有一些女子倒经、逆经,是“红汗”,我觉得,这个鼻出黄汁,是不是“黄汗”之意?在黄疸病里面,它不是从肌肤出的汗,而是流出的汁像黄柏汁一样。
   我觉得,搐鼻法流出来的黄汁,颜色就是像黄柏汁一样,是不是也可以称
之为吐法一种?或者也可以叫作,黄疸病所见的“黄汗”,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提供参考。
 
   那么,我们再来说第6条:
 《金匮要略》“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三类)
 
   再一次强调吐法应用于欲吐者,病势向上者,一种“因势利导”法。

   第15条,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的方治,
《金匮要略》“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一类) 
(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栀子大黄汤到底是下法,还是什么?
   吐法,我们可以用瓜蒂散来说明它。
   那么,栀子大黄汤,咱们需要分析它这个方证里面,应该包括哪些症?
   根据我把这几个条文,综合起来的内容,我认为,应当是三组症状:

第一组症状,就是“心中懊憹而热”,“心中懊憹或热痛”。

   第15条强调的是“心中懊憹或热痛”,第2条讲的“心中懊憹而热”。因此,按照第2条说“心中懊憹而热”,把15条,这个“或热痛”加上,包括第4条和第6条,又讲到“心中热”,它把病位确定在“心中”。

   临床上我们看,除了“心中”以外,也有包括心下胃,所以,病位偏上,首先确定,病位偏上,那么,不管是热,还是热痛,都是标志酒疸,它应该具备湿热上蒸的证候,就是酒疸为湿热伤中,湿热上蒸,则出现一种,烦热、郁闷不安的情况,这是第一组。
 
第二组症状,就是“不能食,食欲吐”,应该把“腹满”加上。

   因为它毕竟属于湿热为患的,“不能食,食欲吐”包括“腹满”,这就是因嗜酒过度,湿热伤中所致。
   这是湿热中阻,影响了什么呢?
   我昨天讲的,升清降浊的气机受阻了,浊气不能下行,胃气反而上逆了,
所以,他(病人)就不能吃不说,总是时时泛呕,吐又吐不出来,所以,他非常懊憹,这是第二组症状。
   一定得有,偏于心下胃的那种不适感,才是“不能食,食欲吐”,包括“腹满”,是脘腹部的胀满,因为栀子大黄汤,它主治证的病位是偏上的,心中、心下的部位,应该是,脘腹部的胀满、不欲食、欲吐。
 
第三组症状,就是“小便不利,足下热”。

   我认为,这是湿热下流所致,不管是小便不利,还是足下热,都是因为影响到了,膀胱的气化,小便不利,嗜酒过度,湿热犯及全身了。
   我们现在说,
​& 湿热上蒸,或者说上扰,使之“心中懊憹而热”“或热痛
”“心中热”。
& 如果湿热中阻,他就“不欲食,食欲吐”,或者脘腹的胀满。
​& 湿热下注的
话,就是“小便不利”,“足下热”。
   所以,酒疸是热化的一种表现,因此,是热重于湿型,原文强调的是酒疸
热重于湿型。

   我觉得,这也就是,以阴黄、阳黄隶属关系能够明确,这都是属于湿热黄疸,故属于阳黄范围,若具体辨证的话,又
& 有湿热两盛型,用茵陈蒿汤。
   现在告诉你的是,
& 热重于湿型,用栀子大黄汤。
& 湿重于热型,用茵陈五苓散。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栀子大黄汤证,到底成没成实。

(栀子大黄汤:栀子 大黄 豉。
 栀子豉汤。方十一。 肥栀子(擘,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
,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 吐者,止后服。
​笔记者摘自《伤寒论》《金贵要略》)

   栀子大黄汤,有栀子、豆豉,《伤寒论》的栀子豉汤,现在用在这里面,就是彻解上部的热邪,来清心中之郁热,达到除烦的作用。

   栀子豉汤,就是清热除烦的作用,
   现在,大黄和枳实配合,到底是清胃的积滞,还是清肠的积滞呢?
   如果大黄和枳实配伍,实际上,不仅对中焦的胃,对肠的实邪,也能够祛除,所以,是清除胃肠积滞,为了和下面要讲的,大黄硝石汤证区别开来。
   我们认为,栀子大黄汤证的病位还是偏上,是在心中和心下,在胃,比较合理。
   所以,用下法,说是下法。
   但是,我们这个方子,仅仅是除胃肠之积滞,作用力比较轻。
   重点,栀子大黄汤,是泄热除烦的作用,清泄之中为了解决除烦的问题,当然也必须得解决,心中懊憹而热或热痛,在中焦的不欲食,腹满欲吐,加上小便不利和足下热。

   关于大便燥没燥结,我认为,热重于湿,它可能大便有干的情况,有难的情况,不一定像大黄硝石汤证所说的,那种大便燥结的情况。

   在用量上,请大家注意,
&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的用量上有个变化,就是说,茵陈蒿汤是以茵陈蒿为主药,而且量很大,六两为主药的茵陈蒿汤。
​   这里面,去掉了茵陈蒿的清利湿热,退黄的作用,栀子和它的用量完全一样,都是14枚,变成栀子为主药,量是相同的,你们看出,两方在作用力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 大黄在茵陈蒿汤里面是二两,现在减半,所以,大黄,你说是泻下作用,还是泄热作用呢?
   我认为,它是配合栀子,泄热力强于泻下力。

& 枳实配大黄,可以有泻下积滞的作用,但是,力量很轻微。
& 豆豉是配合栀子除烦。

   这是在方解上,是用栀子14枚,配豆豉一升来解决清热除烦的作用,清热除烦,就能解决主症心中懊憹而热,心中懊憹或热痛,或心中热。

   关于大黄用一两,而且配枳实 5 枚,这是不变的,所以,这个功效我们给归纳,
​* 栀子大黄汤,泄热清心除烦,重在除烦。
​   酒疸的问题讲到这,关于它的病位,我强调的是偏上,在心中、心下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