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随笔·齐白石的洒脱与“傻硬”

 无门和尚 2013-07-05


2012-12-31 08:40:38

(本文首发于石家庄《燕赵都市报》2012-12-28)

齐白石的洒脱和“傻硬”

  倘若艺术家出身卑微,尚未出道时,他们就难免会遭到热讽和冷遇。清末文豪王闿运是齐白石的恩师,素有冰鉴之称,他看人没看走眼,看诗却看走眼了,齐白石的旧体诗被他哂笑为“薛蟠体”。谭延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颜体字写得出神入化,他同样看走了眼,居然听信一位丁拔贡的胡说(“齐氏刀法太懒”),干出焚琴煮鹤的蠢事,将齐白石镌刻的十余方藏书印磨平。齐白石的心理承受能力令人佩服,面对外界的贬损,他能做到八方吹不动。他说:“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一日短长,显得气度不广。”他借物言志,《题棕树》一诗有妙句“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齐白石心胸豁达,性情洒脱,唯其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如其画,齐白石不拘常格。王森然先生描写道:“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正如狂风骤雨之既逝,只有霁月清风耳。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烈火燃烧,云光灿烂,极尽美观。”曾一橹教授曾为白石老人画过一幅惟妙惟肖的头像,白石老人落笔自嘲:“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识人。白石记。”亲笔承认自己不合时宜,并非老人谦虚,实情就是如此。

  1903年,同乡好友夏寿田劝齐白石去北京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想都不必想,伸手逮住就行。可意外的是,对于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夏寿田还想给齐白石捐个县官当当,齐白石却没有搜刮地皮的兴趣。齐白石认定绘画为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不慕官禄,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齐白石的志趣确实在彼(艺术)不在此(官俸),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其闲章有“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透露出丰富的信息。这位山民老艺术家同情一切弱者,悲悯及于虫蚁,平生最看不起官场禄蠹,其代表作《不倒翁》滑稽万状,揶揄嘲讽某些大耳阔面、好作蟹行的老爷,有诗为证:

 

  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白石老人一生自食其力,他冷眼睥睨官场中人,与明代画家唐伯虎有得一比,后者断了仕进之念后曾吟诗自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富贵不种田。闲来写就丹青卖,不使人间造业钱。”细想来,他们在艺海中遨游,纯真的乐趣,不受玷污的情操,自由自在的心境,确实是某些虚伪其身、厚黑其心的官老爷望尘莫及的。齐白石从晚清一路走来,穿越了民国的沼泽,纵览无穷世象,仍然傲对强梁,无半分攀结的媚态,始终以处身清白,不搜刮民脂民膏为至上光荣:

 

  何用高官为世豪,雕虫垂老不辞劳。

  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

  啮到齿摇非禄俸,力能自食无民膏。

   眼昏未瞎手犹在,自笑长安作老饕。

 

  齐白石一生俭朴,于银钱事不肯轻信旁人,他总疑心这世间牛头马面无所不在。王森然在《齐璜先生评传》中揭秘:“因为人少鬼多,所以处世对人,(齐白石)总不放心。即家中一切琐务,亦由其自己处理,甚至对油盐酱醋茶叶米面,自己经营,菜蔬劈柴笔墨纸张,自己购买,门窗箱柜钥匙,自己管理。此种生活之烦苦,在他人以为可厌恶,在先生以为有趣味。”然而齐白石的精明确实有限,骗子的额头又没黥字,自然防不胜防,他受骗上当不止一次两次。曾有人找上门来,主动提出帮他在香港卖画,三言两语就轻而易举地哄走了他亲笔订下的润格,他很开心,殊不知那人更开心,回去正好借此公开地卖假画。李苦禅先生曾撰文《忆恩师白石翁二三事》,狠揭过一回“短”:

  “齐老师对于艺术之外的事都很‘傻’,常受人骗。那时因国家动荡,钞票骤然变成废纸乃是常事,齐老师不知丢了多少血汗钱,才想到要买黄金。他不瞒我,让我看买来的黄金,我很吃惊:‘金子还有绿色的吗?’老师明知又吃了亏,还不敢声张,生怕惹祸。真是哑巴吃黄连,苦在肚里。”

  艺术家本就是天真的,心如赤子,不通世事,倒也不足为奇。有一回,外宾参观白石老人现场作画,一个个欢笑着叽里咕噜地赞美了一通,他却不高兴,不为别的,就为洋人没翘大拇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