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要结束那最后的抱怨,只有迎着风向前。 【微杂志?书影音】(161期) 2013

 曾文橙 2013-07-05
更多时候,只是戴上顽强的表情,什么也不在乎地过我认为应当过的日子。不管未来,不管过去。我只活在当下。这不是勇敢,也不是洒脱。我只是不敢多想,就像传言中即将失业的人一样。

【书】胡晴舫《旅人》

六神无主地过了一天,直到刚才读到这段话,才感觉神思“落地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便预见,现代人最主要特征就是他的流动性格。人的生命能拥有深刻内涵,通常是当他在一个地方生根、与一群人共同工作、生活许久,他与该社群发展出牢不可分的连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与意义。但流动是一股无法抵挡的潮流。对人类来说,流动是强烈的诱惑,不仅因为好奇,渴望新鲜,更因为经济因素:容许流动的市场是较有效率的市场。(胡晴舫《旅人》)”

只是这个市场太有效率了,使得流动的人更容易患一种叫“虚无”的病。

这种虚无病,最可怕之处便是逼迫你直面空洞。在城市里,人的一切活动围绕着事业展开,但职场动荡不安,父辈那种一生勤勤恳恳供职于一家单位的情形已不再可能,普遍的情形是,我们时时刻刻面临着失业的窘境。不进则退的道理,在过去的岁月中,从来没有哪个时刻比现在更焦虑地明白。想像个人那样,闲时读书观影,到处旅行,或者陪伴父母朋友,叙叙家常,简直艰难又奢侈。谋生的不易,只有一年比一年清晰,却从无消逝的痕迹。

我们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过年的时候,这个问题显得尤为明显。父母老了,谈话之间已显出不入时的迹象,过去的生活纹丝不动地贴合在他们身上,把我们的窘境照得通通透透。我们甚至不如父母,他们有养老金,不多,但足够生活,他们有房子,不大,但温暖舒适,也有车子,不豪华,但足够应付出行。到我们年老,怕仍然是租房,挤公车,靠工作挣点小钱吧。

你去真正审视你的生活,有什么是你必须坚持的么?生活里可曾有一项爱好,是不论何时,不论什么状况都能坚持不懈地保有的么?好像没有。可曾有什么真正的朋友,是你无论如何争吵,无论多久未见,都还切切实实理解你,关心你的么?好像没有。往深处想,可有一项信仰,能让你无论什么境况,都平心静气的么?不,没有。



从市场上逃逸出来,突然有了一点时间的时候,你发现,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工作,让你乐在其中了。你面对的是“虚无”,但无法填补,你开始焦躁,紧接着寝食难安。

只有一项事实可以稍微让你轻松:并不是只你一人面临这种困窘。既如此,不如什么都不想,清风明月不用钱买,寡淡一点,照样也能俯仰自如。

于是想起里尔克: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的完成,我们所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会比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

以及圣经:

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影】张内咸《待业青年》



这个制作水平低下,作者诚意却纯金足赤的片子,触及人的很多不安。

在60年后的西方和80年代的中国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消除了群体性的饥饿,也自然没有群体性的意识说,工作是幸福的,或者是强烈的幸福来源。与之相反,新一代人提出疑问:如此工作,挣钱,拥有东西的生活还是不是答案?

一部分人就提出工作是“必要之恶”,他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麻醉自己。通过兴趣爱好(社交,杀人,游戏,野外运动),购买奢侈品,娱乐产品(电视,音乐为主,电影为辅),食物,和药物对自己的幸福感进行弥补。
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特别在乎,觉得自己很重要,他们做的事情一定要有意义,有乐趣,否则就是在虚度——虚度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很让人心痛欲裂。他们要做的,都是些给他们带来强烈快感,和重大人生意义的事情。如果能够被理解和肯定,尤其实在物质和权利上,那么这批人就大爽,觉得此生无憾矣。

那么这批人就无法和要做无聊工作的现实妥协。为理想奋斗,另一个意思就是与痛苦和失业为伴。别人按部就班的爬搭好的梯子,我们战战兢兢的搭自己的脚手架。风险很大,代价很残酷。

怀疑传统的“工作——拥有”的生活方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叫做“反文化”的思潮,在中国,居然是一个三十不到的张内咸先尝试了一把。片子所保留的80后的生活轨迹和执着,值得每个80后收藏。

【音】 天堂电影院的配乐《Love Theme》



想起那两句台词: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不准回来,不准想到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想家时要熬住,忘了我们。要是你失败逃回来,不要来见我,我不会让你见我,懂吗?

晚安,好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