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沿着古井看苏州

 苏迷 2013-07-05

记者  程子

 

作为一个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古城区充满着各种传统生活元素。隐藏在老街巷的古井应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尽管如今的古井们实用度在渐渐降低,数量也在逐渐减少。但毋庸置疑,它们代表并鉴证着姑苏的文化气质。看古井的故事,就是看姑苏的变迁。

 

藏于街巷中的苏州历史见证者

井为何物?平地凿凹,地下涌泉者也。打井汲泉,是先祖们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水井自发明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在人们心中,有着独特的古城气质。一条条小巷,一条条小河如同棋格般把苏州的精致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小巷深处这一眼眼水井以古朴实用的艺术造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州传说中最早的水井是吴王井,也称为西施井,但市志中记载“留存至今最早的水井是盘门瑞光塔西发现的一口唐井”。在如今的苏州古城区内,依旧散落着一批水井。毕竟,古井在苏州人的生活中,曾经占有重大的分量。庭院中,大多有水井,大户人家往往有二三口井;街头巷尾一两口饱经沧桑的古井可以供周围不少人家使用。

据资料统计,苏州解放前就拥有民用水井约两万口,其中大多以古井为主。发现那些保存较完整的水井,时间跨度由宋代至近代,其中以清末民初的居多,材质大多为石质。还有一批水泥井,为近现代新造。苏州是水乡,居民也都临水而居,可基本上家家户户有那么一两眼水井,江南的天气潮热,河水不稳定,易污染;而井的面积小,为深层地下水,比较稳定,水质也较好,也不易污染。在俗语中有一种“井水不泛河水泛”的说法就指出了井水的优势。

所以也难怪,古井的历史就是苏州人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的历史。

  

一桶井水,映出的是姑苏文化

苏州的水井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水井的设计甚至体现了苏州人特有的生活习性。苏州是水乡,人们喜欢集聚,喜欢以巷或街为单位,在井边聊天、乘凉,共同使用水井,小孩也喜欢在井边玩耍,所以有的井圈需要设计得高一点,以防小儿坠落,如苏州市大石头巷的高腰井。

井的各种吉祥名称也反映出苏州人悠闲、细腻的生活习性,在苏州水井的设计中,包含了诸多的因素。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共同特点,设计文化也不例外,功能性强的水井美而不张扬。水井是带有文人精神的。姑苏才子就留下了关于井的诗句:“宝琴已断凤皇吟,碧井空留”,“古人行处青苔冷,馆娃宫锁西施井”。就连一些歇后语里也时常出现井的概念,如:“瘫子掉井里——捞起也是坐,老牛掉井里——有力使不上劲”。有关水井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词,如:前井、后井、市井、背井离乡等等,这些都是现在常用的词语,特别是背井离乡,反映了井对于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外,苏州有很多地名是以水井的名称命名的,如:十全(泉)街、王天井巷、北双井巷、大井巷、泗井巷、井亭桥浜等。

这就是古井的魅力,不管是满足功能上的实用满足精神所需,还是融合苏州这个人文水乡的气息,它都做到了。

 

当百年古井面临现代尴尬

但是,近年来古井水质变差、井圈被盗或被损坏等情况却频繁发生。2005年,苏州大石头巷一口莲花古井的井圈神秘失踪。几乎同一时间,苏州东北街上的止疟泉的井圈也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2007年3月20日,三名蟊贼在吴西弄口盗窃一口古井圈时,幸亏被居民发现,古井圈才得以保留。2009年4月29日,仓街153号附近,一口百年古井的井圈不翼而飞。2010年9月,有居民反映,十梓街观音弄前的“挹注泉”双井外沿屡次被汽车撞坏……

除了外在的破坏,在家家都通自来水的今天,不少古井已经被荒废。尽管如今水质不建议饮用,但井水是越用越活的,因此,它们难免迎来一个发脏发臭甚至堵塞的结局。事实上苏州城内,还能正常使用的古井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在五六年前,文保所曾经做过一次统计,苏州平江、沧浪、金阊这三个区内大概有古井近700口,其中大约只有30%还能正常使用,其他的基本都废弃了,而且偷盗古井圈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2007年6月印发的《苏州市文物法律法规汇编》中,就记载当时苏州拥有639口古井,绝大部分都是清代挖凿而成,可谓是真正的文物。只是若干年下来,随着城市的改造,谁也不能保证如今还是这个数字。古井正在消失,也在面临着它的尴尬。2003年,市政府与各级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采取属地管理的办法,由各区的文保单位对辖区内的古构筑物进行管理保护。老井根据属地、位置等有着各自的命运。

 

护井,老苏州的一种行动和一个心愿

不过,实用性渐渐消失的古井,其历史文化价值却开始受到苏州人,甚至是部分年轻人的关注。2013年春,苏州的网友志愿者开启了“小巷深处寻古井”活动,经过细心的考察,他们寻访到了民国、清朝,甚至宋代的古井。经过一个多月的收集资料、汇总。沧浪街道20多名青年社工制作的《古井山海经》完成,共收录了辖区内20余口古井的建造年代、来历故事等“山海经”信息。沧浪街道将把《古井山海经》免费发放给辖区的居民,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的古井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此外,在苏州民间,还有着百姓自发组织的小小“护井队”。沧浪街道党政办主任朱勤农就是“护井队”的发起人之一。2004年,道前街马路上的井边的铁栏杆被撞坏了。他写了一篇名为《吴井SOS》的文章投在了媒体上,反映很热烈。他和水木清华装饰公司的朋友商量做个设计和维修,对方欣然答应,不过还没行动,井已经被修好了。意识到古井需要被保护后,他就请街道、社区看看辖区内还有多少老井,状况如何,结果反映——大多数情况都不大好。之后一次,大石头巷里的井脏了,朱勤农灵机一动,请城管科用水泵把井里的淤泥抽出来,竟然又恢复了井水的清澈。之后他们干脆在2005年成立了一个“古井保护队”,名气也越来越响,除了在原来的街道忙碌,连平江区、山塘街附近的居民都会慕名而来请他们清理古井。

如今,他已经退出了“护井队”。但是沧浪街道又有了一个“益泉古井队”,这是街道会维修古井的热心居民刘逸泉和青年志愿者“徒弟们”一起行动的小分队。其实古井受到重视和保护,这是每个“护井人”的共同心愿。朱勤农感叹,苏州历史不仅仅只有园林,还有古井。游人来到这里,除了看景点,更应该看看老街老巷,看到古井,看到这些姑苏原生态的东西。井它曾经养育了一方苏州人,希望它不会被遗忘,最终得到真正的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