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凯恩斯看病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7-06
在凯恩斯看病
瞿新华
  瞿新华

  去澳大利亚休假写作期间生了一次病,于是也就有了人生第一次看洋医生的经历,印象颇深,遂记录于此。

  那天,从黄金海岸去凯恩斯,登机前突发心脏房颤,顿时心跳加快,冷汗直冒。无奈之下,只得临时请友人联系了凯恩斯的医院。两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当地的熟人直接将我从机场送到了市中心的一家私人医院。医院不大,从规模看有点像国内的社区医院,进了门诊大厅一样地挂号排队,等待看病的人不过十几个人,我被告知大约需要排队两个多小时。心脏病人本身就容易急躁,按往常经验一听要等那么长时间,心里一定会加倍烦躁起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常规经验“失效”了,两个多小时竟一晃而过。回想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的原因:1.候诊厅很安静,工作人员轻声细语,病人的等待很耐心。2.不必时刻盯着,因为没有人会插队。3.轮到看病时,叫号的人不借用麦克风喊话,且叫号的人也不是负责挂号的工作人员,而是从自己诊室里走出来为你看病的医生。在这样的候诊环境下,我的好奇心陡增,同时烦躁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安静下来。

  为我看病的洋大夫好像是一位韩国女医生,满脸笑容地将我迎进了就诊室,第二次好奇心也油然而生。首先是医生不穿白大褂,其次是环顾诊室四周,竟有书橱之类的摆设,桌上的听诊器是医生临时从抽屉里拿出来的。我暗想,这哪像是传统印象中的就诊环境。奇迹也就是在这般的好奇心中诞生了,房颤竟在无意识中自行消失了。按我以往的经验,我这个常年罹患高血压病的人,此时血压一定会很高。可奇怪的是,那一刻连血压也接近了正常值。我后来总结,大概也有几方面的原因:1.在国内曾有医生告诉我,有的病人看见穿了白大褂的医生会条件反射地紧张,于是血压会即刻升高,这种现象称之为“白大褂现象”。而我眼前的医生非但不穿白大褂,连诊室的布置也不像个“医院”,这样是否会将病人消极的心理暗示降低到最低限度?2.医生看病时始终面带笑容,且拉家常似的询问和倾听病人的叙述都不急不躁,这是否同时会给病人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

  洋医生询诊结束后,让我去做一个心电图。一个胖胖的女护士为我身体接上了几根导线,几分钟做完后,这个女护士未等拆下导线,便善解人意地先是对着我竖起了大拇指,明白无误地用动作告诉了我:心电图正常。这一小细节再次让我的常规经验“失效”,按我在国内的就诊经历,如果遇到做个什么医学检查的话,如我开口问检查医生的结果如何时,大多会得到这么一个回话:你去问就诊医生。望着胖胖的女护士,我心怀感激之情;心电图无恙自然很高兴,但另一种温馨却久久地荡漾在心中。

  这次就诊,价钱也不菲,挂个号,做个心电图,折合人民币约千把块钱,也构成了印象深刻的一个因素。当然,以澳大利亚本地人的收入水平来看,这点钱也算不了什么。

  末了,还得说上几句话:1.褒奖洋医生也未必一定贬抑本国医生,看病环境不是孤立的社会一角,它和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你忽视其他行业的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而独独要求医生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那对医生是不公平的,社会的和谐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2.无论得了什么病,改善“心病”总是第一位的,且事半功倍。3.有些目标一下子实现不了,很正常,不必怨天尤人;循序渐进,从现在做起便有希望。4.如果有了一段美好的境遇,请以感恩的心情告诉你周边的人;如果有了一段不愉快的遭遇,请以宽容的心情消融在自己的心中。生活,也许因此而变得五彩斑斓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