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鄂东特大城市———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东楚网

 革命老区 2013-07-06

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鄂东特大城市———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2013-7-3 7:46:00  来源:黄石日报   我有话说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张远望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当务之急,当务之策,当务之举。日前,湖北省委党校组织区委书记(区长)培训班全体学员赴河南鹤壁、新乡、新郑等地考察学习新型城镇化经验。一路考察,一路学习,对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鄂东特大城市有了更深的思考。
  河南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经验是谋划部署早,规划起点高,产城融合好,机制政策活,推进成效实,给予了我们多方面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念好“三字经”
  
  一是念好“人”字经,切实解决农民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把农民的意愿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解决农民的就业、住房、福利、保障等问题,促进农民变居民、农民变市民、农民变“股民”,使农民顺利融入城市,真正过上城市生活。要按照“统一规划、政府让利、减免费用、群众自愿、和谐拆迁”的原则,加快农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园区周边改造进程,建设社区化新居,让农民“搬得进、住得起、稳得住”。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医疗、社保、教育等福利保障体系,让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普惠改革带来的阳光雨露,实现新市民、老市民在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待遇。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合适稳定的岗位或带动农民致富。
  二是念好“地”字经,切实解决土地如何流转的问题。土地是农民的生存命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要在解决农民就业、住房、保障等后顾之忧,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建立城乡土地资源统一配置、节约和集约用地新机制,解决好“大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用地;加强规划区建设用地调控,确保重点工程和大县城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零散的一般性项目占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或空心村整理试点工作,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加快农转商、农转工、农转服进程。要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建设,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三是念好“钱”字经,切实解决资金如何筹集的问题。钱从哪里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遇到的瓶颈问题。根据外地经验,可采取提内、引外、整合等措施,全方位、多渠道融资。提内,就是先对农村土地进行土地收储,再配套基础设施,迅速提升土地价值,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把土地收益全部用于新型农村建设和补偿农民。引外,就是采用BT及BOT(投资者融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并在规定的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回收投资并获得利润,期满后将设施移交给政府)等融资方式,引进国内外大资本投入新城镇建设。整合,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对财政、金融、民间和政策性资金进行全方位包装,实现多渠道融资建城。
  
   坚持产城相融,演好“二重唱”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功能向配套部署”的原则,坚持建园与造城两手抓,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要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协调,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能力。要因地制宜,着力培植区域内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的膨胀,形成“工业重镇”、“商贸大城”、“物流中心”或“旅游强城”, 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真正把新城镇建成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产品流通的“周转站”、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区域之间要优势互补、定期交流、错位发展,形成以交通为“脉”、以市场为“台”、功能和要件相互渗透与补充的产业化格局,促进产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要科学布局城镇体系,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要坚持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四规合一”,规划建设新的城镇体系,做到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鲜明,避免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就黄石而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抢抓“对接武汉、比学九江、建设鄂东特大城市”这个契机,把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战场和示范区,构建由“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副中心城市、若干个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框架的城镇发展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奏好“五线谱”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规划建设全过程,奏好绿、蓝、紫、红、黄“五线谱”,使新颖别致的建筑弹奏现代的音符、满眼皆绿的园林演绎生态的乐章。
   一是保住“绿线”。“绿线”是指各种绿地、林地的边界线,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线,同时又是禁建区界线。我们要用绿色崛起的理念统领新型城镇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和产业,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低消耗、无污染的生态农业、绿色产业;要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治理保护的关系,保护要早、治理要狠、建设要快,做到不占山、不占水、不破坏山体、不破坏水质;达到碧水蓝天、绿水青山的良好效果。
   二要坚守“蓝线”。蓝线是指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镇水体控制线,是一个城市的安全线、群众的生命线,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不得践踏、不得超越。
   三要保护“紫线”。紫线是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线,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线。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一味求新,更不要把一切推倒重建,要妥善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珍惜各地的民俗风情,对一些老建筑特别是各种已批准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部“紫线管理办法”进行确定和保护。
   四要守住“红线”。规划城镇道路和公路的路幅边线。其中在镇域范围内是公路红线,在镇内范围内是城市道路红线,包括按照相关规定两侧应后退的范围线。
   五要控制“黄线”。指建筑退让高压电线以及城市给水、排水、电信、燃气等市政设施的界线。“黄线”范围内的用地必须严格控制,任何人不得随意侵占或改作他用。
  (作者系中共黄石港区委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