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妃甸光环褪去 闲置空地随处可见办公楼烂尾

 牛人的尾巴 2013-07-06

要: 记者在曹妃甸工业区看到,几处建设过半的房屋已经停工,道路两旁随处可见闲置的空地,配套生活区则是人气冷清。


试采中的南堡1-2井

试采中的南堡1-2井

  • 鸟瞰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 高楼鳞次栉比,现代化大都市出现端倪
  • 试采中的南堡1-2井
  • 空中的热气球,湖中的游船形成了和谐的画面
  • 科学发展(曹妃甸)论坛会址
  • 环渤海经济圈
  • 滦南县李营村民在村民中心观看科技光盘
  • 渤海宝地曹妃甸
  • 流光溢彩凤凰城
  • 曹妃甸生态城效果图
  • 晚照情怀
  • 恒通集团涂镀板有限公司成品车间
  • 唐车公司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总装配生产线
  • 唐山街景--黑哨
  • 唐山街景--紫星高照
  • 唐山南湖城市中央公园开园暨“健康唐山幸福人民”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 唐山交通
  • 南湖水面
  • 南堡油田海上钻井平台
  • 冷轧薄板
  • 会展广场
  • 曹妃甸一期25万吨矿石码头投入运营
  • 南湖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 污水处理厂

作为曾经的“河北省一号工程”,唐山市曹妃甸如今正黯然褪色。

6月20日,记者在曹妃甸工业区看到,几处建设过半的房屋已经停工,道路两旁随处可见闲置的空地,配套生活区则是人气冷清。

2013年是曹妃甸建设十周年。河北省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边继云表示,相比开发初期,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速度已明显放缓。而与相邻的其他开发区相比,曹妃甸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对此,麦肯锡公司城市中国计划研究员李晓鹏分析称,曹妃甸最大的问题在于规划过于超前,摊子铺得太大,债务规模太高,超出了地方政府的承受极限。此外,战略摇摆也是曹妃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办公楼烂尾

6月20日,距离曹妃甸综合物流园区西侧约50米远,记者看到3座小楼孤零零地耸立着。靠南的两堵外墙还未刷漆,水泥墙面灰蒙蒙的,映衬出黑洞洞的尚未封闭的窗口。北面的一座脚手架尚且搭着,但工人却不见踪影。

小楼四周,散落着一些活动房屋,似乎是工人们的宿舍,但记者走近才发现,房屋内早已人去屋空,只剩下一些木头、钢铁的废料。

综合物流园区的保安告诉记者,这3座烂尾小楼是物流园区的配套设施,两座是办公楼,一座是工作人员的宿舍。3座楼于2009年开工,2011年停工,到现在停工已一年有余。记者问为何停工,他笑着说:“还不是因为没钱。”

不光办公楼烂尾,住宅楼也一样。在环保产业园滨海道与人和路交叉口的西南角,一处保障性安居工程也已停工。项目公示牌显示,该项目开工时间为2011年3月,计划竣工时间为2012年12月。但时至今日,也只能看到主体框架的雏形,裸露的水泥外墙仍未刷漆,已经挖好的地基里则全是雨水,塔吊、脚手架、工人却是一个未见。

一些没有烂尾的工程则是进展缓慢。曹妃甸医院,根据当初的《工程监理招标公告》应该于2011年10月15日竣工,但目前却仍处于建设之中。医院门口的修路工人郑兆跃告诉记者,上个月医院已经开业,但只有一楼的一小部分对外开放。

除了烂尾楼,更多的则是闲置的空地,这在钢铁电力园区、港口物流园区、环保产业园和临港商务区几乎随处可见。

中山路是紧邻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的一条马路,双向的八车道显得十分宽阔,只是车流不多,有的车甚至逆向行驶。多数路口没有红绿灯,即使是安装了红绿灯的路口,灯也不亮。

附近芒果快捷酒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山路是曹妃甸最繁华的地段,但即使是这里客流量也不大。尤其是周末,跑业务的人都走了,酒店里几乎没有人。

发展减速

土地大量闲置,在开发区建设初期也属正常现象。但事实上,2013年已是曹妃甸建设十周年。

根据唐山市曹妃甸区官方网站显示,曹妃甸开发建设从1992年开始谋划论证,2003年3月以通岛公路开工为标志正式拉开建设序幕。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累计投入3000多亿元。

边继云曾对曹妃甸新区产业集聚缓慢现象进行过专项研究。她告诉本报记者,与沿海其他省市相比,曹妃甸有“两慢”:一是发展速度慢,二是邻港产业聚集慢。2012年,曹妃甸区加上渤海新区,在建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不到300个,而同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在建的重点项目则达到895个,几乎是前者的3倍。

曹妃甸区委书记郭竞坤在5月12日的《在曹妃甸区开放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曹妃甸与周边其他开发区的差距正在拉大。2012年,曹妃甸区生产总值达35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6亿元,而天津滨海新区则分别完成7205亿元、731.08亿元,是曹妃甸的20.23倍和29.7倍;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也分别完成了2100亿元和128.4亿元,是曹妃甸区的5.9倍和5.2倍。

投资乏力是问题之一。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曹妃甸工业区的投资近年来呈现逐渐下滑态势。2009年,曹妃甸新区完成新增投资1023亿元,2010年则下滑到1000亿元,2011年再次下降至600.9亿元。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到600亿元以下。2012年的投资计划并没完成,后来被迫在人代会上重新调低投资计划目标。

更值得担忧的是,由于债务危机逐渐凸显,曹妃甸的发展后劲已明显不足。唐山市银监局2012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曹妃甸的“平台贷款风险较为集中”,截至2011年末,共有1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曹妃甸新区各家企业建立信贷业务关系,贷款余额625.56亿元。此外,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向曹妃甸新区贷款余额也已超过400亿元。

这些情况已引起河北省的重视。4月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解决重点问题做好重点处理代表建议政协提案承办工作的通知》公布,研究确定了4个重点问题和10件重点处理代表建议、10件重点处理政协提案,其中,《关于加快曹妃甸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榜上有名。

规划之弊

曹妃甸发展速度放缓的原因有很多。

客观上,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持续下行有关。首钢的投资占到曹妃甸所有项目总额的四分之一,该项目从2009年投产至今连年亏损,累计已经超过100亿元。

同时,曹妃甸与相邻的天津滨海新区规划过于同质化,产业结构都偏于重化工,导致很多项目都被天津吸引走。不过,曹妃甸遭遇困境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自身。两大主因分别是决策失误和河北省内战略摇摆。

据原曹妃甸工业区官员称,曹妃甸工业区最初规划仅30平方公里,随着首钢搬迁,规划一下扩大到60多平方公里,加入了石化、电力产业园区。后来,某部委的规划部门认为曹妃甸规划得太谨慎,又提出了300平方公里的规划方案,最后经扩展达到1000多平方公里。

李晓鹏分析称,曹妃甸的规划过于超前,摊子铺得太大,上了很多大项目。然后通过融资搞建设,战线越拉越长,债务越积越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像苏州工业园区那样,“滚动式开发”,先集中力量把一片搞好,再逐渐扩展。

河北省内的战略摇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从省内“一号工程”的变化可见一斑。2003年3月,河北省决定将曹妃甸工业区开发作为“河北省一号工程”,举全省之力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到了2008年,河北省又提出“三年大变样”战略规划,3年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131亿元人民币,是曹妃甸10年累计投资总额的两倍。2010年10月底,河北省又提出“环首都”和“环渤海”的“双环”战略,“举全省7000万人口之力”,将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作为第一战略。

有分析认为,河北一直在“环渤海”、“环首都”等战略当中左右摇摆不定,缺乏科学、系统持久的规划,使得河北错过了第一批海洋经济试点的机会。

过去30年,“政府主导、土地开发、投资拉动”的开发区建设模式,曾经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法宝”。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城镇化大潮风起云涌、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热,使得地方政府忽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摊大饼”,曹妃甸开发区就是这样的典型。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日前撰文指出,政府强力推动大规模开发区建设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即使曹妃甸的风险不幸最终爆发,也希望它是这种模式的最后挽歌。中国未来的经济转型需要政府全方位撤退,需要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