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永远在突围中

 啸海楼 2013-07-07

写作永远在突围中

丁启阵 昨天 16:03

对于企图给写作这个事情下定义的人们,我总是报以深厚的同情。我认为,真正的写作,是随物赋形的,是不可方物的,是永远都在突围中的。

杜甫有诗句云“欲语羞雷同”,道出了文艺创作的甘苦,也指出了文艺创作的价值所在:追求独特性,并且永无止境。

诗圣杜甫深知个中奥秘,因此,他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别的唐代诗人有至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的。所谓惊人,所谓吟安,其实追求的都不过是,既合乎情理洽乎人心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效果。

为了个性,写作的人必须不断地突围。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能说会写的人太多了,漂亮的话语、文章,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一个写作者的话语、文章凭什么秀出其间,凭什么出乎其类,凭什么拔乎其萃,令人吟哦,令人感动,令人震撼,令人难忘呢?显然,独特是最基本的条件。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鲁迅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任何人,只要读上一两遍,就能记一生,再也不会忘掉。原因主要在于,它们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效仿的品质。谁效仿它们,谁就成为笑柄。

一部文学史,所叙述的,其实就是文学不断突围的历史。以中国文学史为例,如果说,《诗经》是对甲骨卜辞的突围,那么,也可以说,“楚辞”是对《诗经》的突围,汉大赋是对先秦散文的突围,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抒情短诗是对汉大赋的突围,六朝诗歌是对汉魏古诗的突围,唐诗是对六朝诗歌的突围,宋词是对唐诗的突围,元曲是对宋词的突围,明清小说是对诗词散文的突围,白话文是对文言文的突围。

有理想的作家,与其说前朝前辈作家是他们的学习榜样,不如说是他们努力突围的包围圈。

正如军事上的突围,有成败存亡之分,文学上的突围也有漂亮与不漂亮之分。漂亮的突围,就是超越,例如唐诗之于六朝诗歌;不漂亮的突围,无异于逃避,例如六朝诗歌之于汉魏古诗。

有理想的作家,是会着迷于不断突围的,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写作出现重复现象。例如鲁迅,他的小说篇幅不长,数量不多,但是,几乎一篇一个写法,一篇一种艺术探索,荒诞的,写实的,乡土的,都市的,纪事的,意识流的,讽刺的,抒情的,品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而有些作家,之所以动辄大部头,一个路子写一辈子,大致都是另有文学之外的原因。例如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显然有促销报纸之类商业利益的考量。据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当年在其创办的《明报》上连载时,促销报纸,获取商业利润,效果十分显著。

一位当下被人们冷落了的散文作家,杨朔先生,他的语言修养其实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的写作过于模式化、单一化。大概,是他那个时代政治宣传需要的约束使然。

我经常向自己学生和朋友们推荐的两位当代作家,孙犁先生和汪曾祺先生,他们的写作,都有不断从自己的作品中突围的意思,他们都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因而出现了孙汪文章老更成的景象。

自己的写作,虽然说不上有什么成就,但我内心始终清醒:写作不可以简单地重复自己。文学论文是对语言学论文的突围,文史随笔是对学术论著的突围,抒情散文是对文史随笔的突围,性情文字是对历史翻案文章的突围。结果也许是,学者不像学者,作家不像作家,但我并不后悔。突围的过程,也是我对自己生命价值延伸可能性的探索,尽管艰辛,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但其乐无穷,并且心安理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