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社会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鱼向阳 2013-07-07

昨日,汪洋、黄孟复、李立国、朱小丹等领导参观公益慈善组织、公益市集展区,与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发起人、主任王奕鸥亲切交谈。 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业周 摄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窦延文)中国的普通公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忱和个体自觉,投身于中国的社会改革与创新实践,公民意识群体性觉醒的时代开始了。这是昨天在“2012《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上公布的《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提出的观点。该研讨会由深圳市社会福利基金会等单位主办。

蓝皮书认为,2011年是中国公益慈善史上最值得回味的一年;没有发生大灾的2011年,不仅保持了较高的捐赠总量和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势头,还在公信力、政策转型和社会创新三个方面有突出表现。

蓝皮书数据显示,2011年慈善捐赠总额为845亿,比2010年的1032亿元下降了18.1%。不过,若扣除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大灾的应急捐赠等不可比因素,2011年的捐赠总量与2010年基本持平,保持了自2007年以来稳步发展的态势。

2011年,我国筹集彩票公益金689亿元,志愿服务价值约10亿元。若在款物捐赠845亿元的基础上加上这两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捐赠和社会筹集总价值近1544亿元,占我国GDP比重为0.32%。

2011年,公众对慈善公信力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数量众多且分量很重的密集性公益事件的问责。6月至9月,针对政府背景社会组织受赠善款的去向问题,公众进行了一个接一个的质疑和问责,其影响席卷全国。中国公民自觉地介入慈善公益问责这种利他的公共事务,尤其是网上网下自发聚集的群体社会问责行动,以往从未如此集中地出现过。

蓝皮书指出,中国社会组织在“市场失灵”甚至于“政府失灵”的时候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高效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可以说,正是当前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勇于担当,促进了社会公共管理结构的多元与平衡。

蓝皮书认为,展望2012年乃至若干年后的中国慈善事业,将在以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一是慈善法规政策将加大立法强度和实施力度;二是慈善公益组织的登记和行业自律将进一步加强;三是公民广泛参与的新媒体、微公益等多样态、多元性、高效率的方式冲击一切具有官僚习气的公益慈善组织,迫其做出改革抉择;四是慈善界、传媒界、政府界、企业界之间平等互动与对话将成为大势所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