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肠湿热证,很棘手该怎样辩证治疗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7-09

大肠湿热证是中医辨证里边一个很常见的病症,也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中医角度看看,应该怎样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呢,怎样才可以治愈呢。

定 义

大肠湿热证:湿热之邪内犯大肠,熏灼肠道,传化失常所表现的下利黏冻脓血便,或黄色水样粪便,便次增多及湿热内蕴的证候。

肠虚滑泻证:大肠阳虚阴盛,传导失利,不能固摄所表现的大便滑脱失禁和阳虚阴盛的证候。

病 因

大肠湿热证:饮食不洁或嗜食生冷油腻,可致湿热内生,阻滞气血,肠胃黏涩,气血熏蒸。如《素问·阳明篇》所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湿热、暑湿之邪外袭大肠,阻滞气血,传化失职,则出现下痢诸症,故《济生方》云:“胃者,脾之腑,为水谷之海,荣卫充焉;大肠者,肺之腑,为传导之官,化物出焉。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大凡伤热则为赤,伤冷则为白。伤风则纯下清血,伤湿则下如豆羹汁,冷热交并,则赤白带下。”

肠虚滑泻证:久病大病,损伤肾阳,或年高阳虚,或久泻久痢,损伤中焦阳气。“注泄日久,幽门道滑”(《医宗必读》),而致阳虚失固之滑泄,“滑泄者,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脉沉细是也”(《增补万病回春》)。

病 机

大肠湿热证:由于湿热蕴蒸,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为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古今医鉴》)。若湿热之邪,熏灼肠道,阻滞气血,脂络损伤,腐败化为脓血,瘀滞肠道,腑气不通,气机不畅,传导失职,则为痢疾,故《医碥》云:“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暑湿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黏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此痢症所以腹痛之。”若大肠湿热证,泻、痢日久,损伤阳气,肠中虚寒,固摄无权,每易发展为肠虚滑泻证;或中虚脏寒,寒湿久滞肠中不去,阴盛阳虚,精微不固,则形成虚寒痢。若湿热蕴积肠中日久,损伤血络,则为脏毒便血,“脏毒者,湿与热合,蕴积日久,伤损阴络,血渗肠胃,积久乃下,其色黯浊者是。槐花汤加炒苦楝、炒苍术”(《医碥》)。

肠虚滑泄证:肾开窍于二阴,肾中内寓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大便的排泄,虽是大肠的传导功能,但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若阳气虚衰,气化无权,封藏失司,不能固摄,则肠虚滑泄,阳气衰惫。“盖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则身虽温,手足必冷,脐下必寒,口不渴,利久或渴,不喜饮食,安静自卧,小便自利,或肠鸣,或腹痛,粪水痰薄,或数至圊而不去,或血水,或黑血,脉必沉迟细小者,阴也”(《杂病广要·脏腑类·滞下冷热》)。若痢久无度,中气下陷,不能托举固定脏器,则易形成脏器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理转归。张景岳认为,脱肛“有因久泻久痢,脾肾气竭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劳役吐泻,伤肝脾而脱者;有因酒湿伤脾,色欲伤肾而脱者”。

大肠湿热证通过辩证得出来的病症,虽然是一个很常见的病症,但是治疗起来却很麻烦,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根据具体病情具体分析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