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家港史记--史前曙光八千年

 苏迷 2013-07-09
  ——张家港的新石器时期古遗址

  张家港位于江尾海头,是一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全市地形北面宽,南面窄,就像一个倒三角形。横亘东西的古长江岸线,把境内陆地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地区是老长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区,地质层基本上属于新生界第四系,成陆历史至少在一万年以上;北部地区是新长江三角洲,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9~10世纪即唐宋年间发生海侵以后,分布于长江之中的一块块小沙洲不断积涨,相互连接,形成陆地,因此只有几百年至多上千年的历史(见《沙洲县志·自然环境志》)。

  如果要追溯张家港境内人类居住的历史,那么,就必须从境内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和考古成果中寻找答案。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张家港境内陆续发现11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它们是:东山村遗址、徐家湾遗址、许庄遗址、蔡墩遗址、韩墩遗址、河阳山遗址、凤凰山遗址、西新村遗址、西张遗址、西旸遗址、老烟墩遗址。古遗址历史之久、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苏州地区首屈一指。从考古专家对这些古遗址研究论证看,早在距今八千多年前,张家港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他们打渔狩猎,种植水稻,纺纱制衣,建造简易住房,开始了创造人类早期文明的社会生活。

  一、历史悠久的东山村遗址

  金港镇东山村境内的东山村遗址,是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它位于风景秀丽的香山东麓的斜坡上,北距长江3公里,海拔为吴淞标高10~12米,高出周围农田4~6米。遗址三面有水沟或河流,一面背山,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1989年3月,当时的南沙镇为开发西区而建造大楼,在建筑工地上挖出部分远古时期的文物,立即报告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是,市文管办约请苏州市博物馆,于1989年4月、1990年5月、1991年12月对该遗址进行三次试掘和发掘,发掘面积为205平方米。共发现房址10座、灰坑4处、墓葬14座。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130多件,主要有陶罐、鼎、壶、盘、豆、杯、钵,石锛、凿、斧、刀、砺石,玉镯、璜等。还发现稻谷、稻草、红烧土、兽骨、木炭等遗迹遗存,采集到陶片标本近万片。经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C14测定和孢粉化验分析,第八文化层距今7260±60年,第五文化层距今5240±60年。1999年,又经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院士以树轮校正,确认为距今8059年(见张家港市博物馆“八千年馆”说明词)。

  东山村遗址的发现,引起文物专家的极大兴趣。北京、南京、上海、浙江以及东南10个省市的考古专家到张家港实地考察和研究论证,一致认为,东山村遗址不仅是张家港境内最早的古遗址,也是到目前为止太湖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发现的众多新石器时期古遗址群中最早的古遗址。在此之前,张家港周边县市发现的古遗址一般为距今四五千年时间。浙江马家浜遗址距今6000年,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而东山村遗址不仅早于周边县市古遗址,还略早于闻名全国的马家浜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其历史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考古专家对东山村遗址的出土文物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认为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一是在红烧土中发现的稻谷遗存,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稻谷之一,比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还早900多年,说明很早以前长江下游地区就开始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起源地之一。二是发现的10座房基,有的是浅地穴式圆形房子,大部分是平地起足的长方形房子,建筑材料有木、竹、芦苇、绳索、稻草等,这说明东山村先民当时就已经从地穴式居住逐渐向房屋式居住过渡,这是对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一次突破性发现,证明东山村是原始部落早期聚居的遗址之一。尤其引起专家广泛兴趣的是,在东山村遗址房址内出土的较多的陶质纺轮,其形状有两种:一种是一面为平面,另一面为弧形,中间有一孔;另一种是两面都是平面,上小下大,中间有一孔。专家认为这是沿江地区发现的最早原始纺纱、纺线工具,对于研究原始社会的纺织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

  东山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江苏旧、新石器时代文化衔接上的一段空缺。由于东山村遗址的出土器物兼有北方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和东部沿海马家浜文化的器物特点,因此对于研究中国东南沿海古海岸线变化和长江喇叭口岸线的变迁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考古学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995年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东山村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内涵丰富的徐家湾遗址

  位于塘桥镇花园村境内的徐家湾遗址,是张家港境内又一处具有重大考古意义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时间是在1985年,比发现东山村遗址早4年。

  徐家湾遗址原为一高地,总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1985年5月和8月,由苏州博物馆和沙洲县文化馆两次进行联合发掘,面积为425平方米。经发掘,发现古墓葬13座、灰坑18处、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沟、灶台等。出土文物有280多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采集文物20多件。出土文物中有锛、斧、钺、刀、凿、耘田器、石球、箭镞、纺轮等石器,有璜、玦、管、耳坠等玉器,有豆、罐、鼎、壶、杯等陶器,还有彩绘石球(石弹)、彩绘石镞各一件,并发现红烧土、兽骨、稻谷等,可谓琳琅满目,内涵丰富。

  徐家湾遗址的发现,在当时具有轰动效应,很快引起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经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地层古生物研究室分别进行C14测定和孢粉化验分析,确定徐家湾遗址距今约55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类型。这在东山村遗址发现之前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古遗址之一。

  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教授对徐家湾遗址出土的14颗稻谷进行了仔细的化验分析,鉴定其中有籼稻5颗,占35.72%;粳稻9颗,占64.28%。张家港境内这种籼粳型稻谷并存的现象,同崧泽、罗家角等遗址相似。

  1985年11月,中国第四纪海岸线研究会与江苏省考古学会联合召开学术年会,4位学部委员和160多名专家学者专程到徐家湾遗址实地考察,并采集了许多标本,一致认为,由于徐家湾遗址的发现,原定的5000年前古海岸线需要重新划定。原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古海岸线的南岸在顾山一带,现在从徐家湾遗址的考古成果看,海岸线应向北推移10多公里,在今鹿苑、杨舍一线。因此徐家湾遗址对于研究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各具特色的其他古遗址

  除了东山村遗址和徐家湾遗址,张家港境内发现的其他九处新石器时期遗址也各具特色,同样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现选择四处作简要介绍。

  许庄遗址 位于塘桥镇鹿苑花园村西南,东与徐家湾遗址相距约1.5公里。遗址为一高地,文化层有2.5~3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1987年,由苏州博物馆和张家港市文化馆对遗址进行联合发掘。许庄遗址的最大特色,是兼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新石器时期特征。马家浜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主要是陶器。从许庄遗址发掘的两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有夹砂陶、泥质陶、红陶和黑衣陶,以泥质陶占多数,这些陶器的形制有鼎、罐、壶、豆、盆等。这充分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许庄一带就有先民劳动、生息和繁衍。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主要是磨制较为精细的石器。从许庄遗址出土的石器有铲、锛、斧、耘田器等,多属火成岩、页岩、阳燧岩和细砂岩石质,这些石器制作精致,棱角分明,而且穿孔技术较高。从这些石器主要用于农田耕作的特征看,说明当时的农耕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此外,在许庄遗址还发现了高足杯、鸭嘴执把器等随葬品。这些物品一般被认为是在长江北岸海安青墩遗址和徐海地区古遗址才有的特征性器物。而今在长江以南的张家港境内发现,考古专家认为由此可以推测,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或至少在崧泽文化时期,长江南北两地的氏族部落已有交往接触。因此,许庄遗址对于研究人类早期的流动交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蔡墩遗址 位于塘桥镇青龙村西,为一土墩,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4年首次发现石斧、石锛、陶钵等器物。1986年由张家港市文化馆和苏州博物馆进行部分发掘,出土文物有锛、斧、凿、钺等石器,罐、鼎、壶、杯、盆、盘等陶器,有稻谷、房基、木炭、兽骨等标本,还发现灰坑、芦苇、红烧土面等建筑遗存,文化层厚约3米。蔡墩遗址的特点在于,一是占地面积大,虽然处于较高的台地上,但总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这在此前发现的古遗址中是没有的。二是房屋的建筑很有特色,其墙壁是用芦苇中夹杂泥土砌成的,这在新石器时期遗址中一般很少发现。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张家港先民就已经使用芦苇泥土作为房屋墙体的主要材料,这对于考察人类早期的房屋建筑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西张遗址 位于凤凰镇西张集镇,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500米,1975年由张家港市文化馆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数量较多的有石锛、石斧、石钺等,为一距今约5500年的新石器时期先民聚落遗址。考古专家在相距数百米的不同地点选择三个点进行试发掘,都可以发掘到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器残片。后来,西张建造新菜场,挖掘地基时仍然发现残片。由此测定,西张古文化遗址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实际上整个西张集镇就是建造在古遗址之上。根据参加国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工作的王德庆先生说,这是迄今为止苏州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正因为这一古遗址上面就是繁华的西张集镇,所以古遗址破坏严重,更多的文物已经难以寻觅。

  西新村遗址 位于杨舍镇西新村西,是一高出四周约1.5米、南北、东西各长约400米、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的高地,俗称“大坟里”,其西、南与江阴相邻。2006年,苏州市博物馆考古部联合张家港博物馆对该地进行了实地勘探,并在现场发掘和采集到良渚时期的灰陶凹弦纹器盖,饰凹弦纹和镂孔、夹砂鼎口,夹砂锥形鼎足,灰陶高领罐口,马桥时期的凹环底红陶片,东周时期的印麻布纹硬陶片、席纹硬陶片、灰硬陶腹片、印斜梯格纹腹片、灰陶梯格纹罐口,战国时期的褐陶腹片、原始瓷碗底、印斜纹附加菱形纹硬陶腹片,印曲折回形纹腹片等文物,文化内涵涵盖了良渚、马桥、东周,直至宋、明、清等不同时期,具有重要的考古发掘价值。

  除了上述新石器时期遗址外,张家港境内还发现了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各种文化遗址。以境内西南部香山上的土墩石室遗址为例,它坐落于金港镇香山山脊沿线,又名藏军洞、将军洞,共有9组,每组3座,共计27座。经调查,香山藏军洞大部保存完好。1997年,苏州博物馆和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对香山部分藏军洞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4个土墩石室,清理出各种文物34件,其中原始青瓷器12件,印纹硬陶罐5件,印纹硬陶瓮6件,陶纺轮11件,均为春秋时期的典型器物。从出土的文物情况来看,原始青瓷器较多,器形有碗、盘,胎较薄,质细腻,有的口沿上施有S形装饰,制法采用快轮技术,釉色均匀,烧制温度较高,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印纹硬陶数量次之,多是瓮、罐等,特点是器形较大,烧制火候高,质地硬,叩之有金属之声,通体还拍印几何花纹,主要有方格纹、回纹、曲折纹、棱形纹、叶脉纹等。此外还出土了较多的陶纺轮。以上均是春秋时期典型器物,距今约为2700~2500年,为判断藏军洞所属年代提供了实物依据。另外,从土墩石室的室内结构来看,其特点一是石室的洞口均面向东,即东西走向;二是石室的门口均有门框,门上方有气窗,门外多用条石封砌顶部;三是室内陆面用石块铺垫,两边墙用大小石块累砌而成,小石片嵌缝,两墙渐渐向上收拢,呈“A”字形,顶部用巨石覆盖,巨石光面朝内,因当时尚未发明券拱技术(战国以后才发明),只能采取这种渐渐收拢的方法,因此室内空间较小;四是为解决室内空间狭小的问题,一般室内均设有壁龛,可供放置器物;五是石室土墩的外部封土多用就地采集的山石混筑而成;六是石室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通道式,二是喇叭式,两种类型可能有不同的功能。该遗址对于吴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1984年被公布为张家港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核定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港境内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和其他古文化遗址,充分证明张家港有着足以令后人自豪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张家港市正以灿烂的古代文明和高度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完美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