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作历史一万年

 laoxuesheng 2014-06-18

 焦作历史一万年(原创)

   一、焦作历史的误传

    许多人一直以为,焦作这个地名来自于采煤炼焦,是近代煤炭开采业兴起,才使焦作这个村镇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成长壮大的,1956年设立焦作市,才由煤矿区成为行政地域的。甚至一些功底深厚的焦作文化人竟说“焦作哪来的历史?建市才50多年,历史文化根底很浅。” 还有人写出“焦作历史三千六百年”系列之一至四(《府城军镇早商遗址……山阳后人今何如?》)。

    关于焦作名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由焦家作坊简化而来。“焦”为姓氏,“作”为作坊,指的是焦姓人家开设的作坊。焦家作坊以烧制瓷器为业,生意兴隆,颇有名气,人们在交往谈话中,逐步将四个字的“焦家作坊”简化成两个字的“焦作”了。一说“焦作”由“焦枣”谐音而来。相传古时候,这里枣树丛生,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以枣为食,定居下来,将枣晒干过冬,焦酥可口,称为“焦枣”,便以“焦枣”为地名。

那么,真正的焦作历史情况如何呢?

   二、焦作历史的真实

    焦作市今辖沁阳市、孟州市和博爱县、修武县、温县、武陟县以及解放区、山阳区、马村区、中站区、高新区共六县市五区。焦作不仅有“父山母河”的太行山、黄河怀抱的良好的古代生存环境,而且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炎黄二帝等丰富的远古传说,还有汗牛充栋的史籍记载。本文单就考古调查、发掘实物来说明真实的焦作历史。无论是焦作市城区,还是焦作辖区的边缘地带,1092处文物点和50000多件文物有力地证明:焦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三河文化(河东、河南、河内)的发祥地之一;焦作历史文化连绵延续、发展不断。

 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距今1—2万年前) 汉高城遗址

    位于博爱县寨豁乡汉高城村西山坡上,据1960年《博爱县志》记载:在汉高城村西山发现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有石片、化石等。1996年6月15日博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早期)的孟州、沁阳遗址

   在孟州市城伯镇子昌村和沁阳市的捏掌村、紫陵村等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址,从遗址里出土了石耒、石铲、石磨盘等。石耒是在孟州市城伯镇子昌村裴李岗文化遗址采集的,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李岗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石质,上部略残,上窄下宽,残长30厘米,中宽20.5厘米,弧形双面刃,磨制精美,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为当时的生产工具。石磨盘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李岗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石质,器型呈鞋底状,残长19厘米,厚2.5厘米,面微凹,边沿为弧形,背面临边有一圆足,足径5厘米、足高2.5厘米,为当时的谷物加工工具。从这些工具来看,当时焦作地区的农业生产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多年新石器中期)的焦作地区遗址有30多处。

   东石寺遗址 位于武陟县城北2公里的东石寺村西200米处。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现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6米。断崖上到处可见袋形和圆形灰坑,并发现有瓮棺葬。采集到石斧、石铲、石锛、石球、石环等石器,骨锥、骨簪等骨器,蚌镰、蚌刀等蚌器。陶器分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 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圪垱坡遗址 位于沁阳县西南20公里崇义乡肖寺村,村下全为遗址。1965年,河南省博物馆和沁阳县文化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整个遗址高出四周农田2--4米,文化层分四层。第一层:土色浅灰,出土有小口尖底瓶口沿、红陶红彩网状陶罐,夹砂灰陶瓮。第二层:土色浅灰,夹有红烧碎土块,出土有单唇小口尖底瓶和双唇小口尖底瓶、夹砂灰陶罐等。第三层:土色灰褐,出土有葫芦口形尖底瓶、红陶红彩罐等。第四层:土色浅灰,出土有葫芦口形尖底瓶、红陶浅腹盆、红陶瓮等。第三、四层出土器物中,以红陶居多,灰陶少见。该遗址三、四层属仰韶文化早期,一、二层属仰韶文化晚期。 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平皋遗址 位于温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北平皋村,村四周皆为古文化遗址。村西遗址:面积约3.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出土器物以彩绘红陶为主,器形有罐、豆、钵、鼎等,为仰韶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350~3950年,新石器晚期)的焦作地区遗址有近40处。

    龙山文化泛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被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博爱县西金城遗址 

    考古发现遗址中的陶罐里储存有小麦,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和传播路线,以及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还发现了沼泽堆积、缓土岗。它们是种植粮食作物的生产经济区,缓土岗的高处是从事季节性生产的临时住地。在城内东南角还发现较大面积的高土岗,居住遗迹密集,是贵族居住区,城内其他部分文化堆积略薄,是平民居住区。由此可见,早在几千年前,贵族和平民住得虽然很近,但各自有各自的地盘,区分很严格。

    龙山文化时期的温县徐堡墓群遗存

  2006年7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进行,在温县武德镇徐堡墓群文物勘探中,市文物工作队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年,新石器晚期)的城墙、城门、壕沟、大型台地等重要遗迹。该龙山文化遗址平面呈园角长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城墙残长360米,南城墙长500米,东城墙残长200米,北城墙被沁河冲毁。在城址中部发现一处堆积台地,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90米,南北宽70米,面积6000平方米,初步认定为城址中的重要部位之一。此次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200处,出土陶、玉、石、骨、蚌等质地文物150件。遗址文化层厚约4米,为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宋代、明、清8个时期连续叠压。

     2006年12月,省文物局文博专家们考察后一致认为,徐堡城址为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城墙、壕沟等重要遗迹保存较好。该城址的发现填补了豫西北、晋东南地区龙山城址的空白,对我国文明起源、国家的形成、史前城址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龙山文化晚期的马村区大型古文化遗址

 

 

文物考古人员展示从灰坑中发掘出的陶片。

   2008年5月18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马村区一工地发现大型古文化遗址。该工地10幢楼的地基上发现22处灰坑和一座汉代墓葬,另有78幢楼的地基尚未进行探测。灰坑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是考古发掘中寻找器物、探明地层的重要场地。在已探测出的遗址上,考古人员发现龙山文化晚期及二里头、夏、商、周、汉等时期人类活动的痕迹。

  这次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把我市城区人类历史推到4000年前,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文化内涵。

   龙山文化时期的中站区遗址

    2008年3月18日,焦作市中站区文物普查队对该区府城办事处小尚村村南的龙山文化遗址进行普查时,发现了大面积龙山文化和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堆积,出土了石刀、石镰、石铲、兽骨以及黑陶、灰陶、朱砂等文物,器物为尊、罐、鬲、豆、纺轮等。尤为重要的是,考古人员还发掘出一件灰陶器,状似牛角形,内有孔,周围有绳纹,为二里头文化时期陶拍。陶拍是制作陶器的生产工具之一,用陶拍加工过的陶器,不仅增加了美感,而且坚固耐用。

    龙山文化时期的温县陈家沟遗址

    陈家沟遗址位于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西北,南水北调中线干渠491公里处。遗址现存面积近5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较好。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开始对陈家沟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2006年8月,在抢救发掘接近尾声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厚度3至7米的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5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连续叠压,发掘灰坑480余座、墓葬55座、壕沟2条、陶窑8座,出土青铜、玉、陶、石、骨、蚌等地质文物300余件。这一发现对复原当地历史文化面貌、研究东周时期手工制作工艺有极高价值。

   商代早期遗址---焦作府城遗址

   府城遗址位于焦作市西南郊,距市中心约10公里。遗址北距太行山约15公里,南临沁河约20公里。遗址发掘面积约1700平方米,在中部发现商代早期城址、夯土基址、房基等文化遗存。城址平面为方形,西城墙现存高度约2米、长300米,宽4-8米,北墙保存长度约300米,高度约2-3米。东墙复原长度约300米。南墙仅有地下部分的基槽。城墙的建筑方法是先挖基槽。基槽宽约15米、深0.9米,然后加板夯筑而成。城址内共发现四处夯土基址,且互有叠压打破关系。出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圜底深腹罐、圆腹罐、深腹罐、捏口罐、大口尊等器物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形体特征接近。

    府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确认了古文献中"雍"城的地望所在,而且也确认了甲骨文中"雍"邑的具体方位,从而为商王田猎区地名的确认提供了重要坐标,还将焦作市城区的历史推进到了3500年以前(上个世纪末的结论),对研究河南商代早期文化,探讨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研究当时城市等级制度、商王朝与地方方国关系及其与五座早商城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山西垣曲商城、山西夏县东下冯商城以及湖北黄陂盘龙商城)的联系,研究夏商文化关系,研究中国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等均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一发现对研究夏商周断代以及夏商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研究的开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府城遗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战国时期的焦作 “殉马坑”

  2007年12月,市文物考古人员在解放路东段的一个建筑工地发掘墓葬四十余座。其中有战国时期的墓葬三十余座和“殉马坑”一座。“殉马坑”里有两具完整的马匹骸骨,马头向东,马尾向西,马骸背对背躺在墓穴内,马骸骨骨骼清晰,头部、颈部、马蹄等没有丝毫损坏,这是焦作地区首次发现战国时期的“殉马坑”,还出土了有价值的战国铜器、铜盘、首饰等文物。该地发掘出土的还有汉代墓葬、宋代墓葬和明清墓葬。此前,焦作市曾发现过战国时期的墓葬,但分布零散,此次发掘的战国墓葬不仅分布密集,而且紧邻山阳城北侧,说明该墓葬群是依属于山阳城的一个重要墓地。

  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周文王子蔡叔监殷,食邑于河内,山阳有蔡城,或曰蔡叔邑。”《史记》载:“秦时,长信侯于山阳之地居之。”从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看,“山阳”之名在战国时代就有了,经秦、西汉到东汉晚期汉献帝被贬封为“山阳公”而名声大振。

这次考古发现佐证了山阳城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山阳”之名。

    汉朝时期的焦作古山阳城

    古山阳城位于焦作市山阳区恩村乡墙南村北侧。现存的山阳城城墙为砖砌而成,大部分高出地面,城内陆面平坦,棋盘似的耕地纵横交错。在古山阳城出土的有国家级文物七彩陶仓楼,还有世界上十分罕见的战国山阳布币(目前在世界上仅存一枚)。在近些年的生产建设中,古山阳城外围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且东汉墓较多。因此,考古专家也将古山阳城称作汉山阳故城。

古山阳城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拥有砖砌城墙的东汉古城。中国著名考古专家张驭寰通过对四十多座古城池的研究,认为古山阳城是汉代为数不多的中等城市之一。考古专家们通过与其他汉代古城池比较,认为山阳古城在建筑风格上别具一格,堪称中国古代城池中的一个精品。一九六三年六月,汉山阳故城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朝时期的山阳区冯河墓区

   2007年04月,在山阳区冯河村(焦作市区东部)某建筑工地,文物工作人员发掘出土了汉朝墓葬。此次发掘的新发现之一是墓葬为仿砖式结构土洞墓葬。其前堂和后室顶部、门楣、门簪均是土砌而成。门上有土制的几何图案,虽历经千年,但这些土制的图案仍旧清晰可见。新发现之二是墓志砖上镌刻的墓主人家乡和名字是“魏郡犁阳王胤墓”。汉墓志多以碑为主,以砖写墓志在我市尚属首次发现。新发现之三是龙形手柄陶魁:龙的形状雕刻精美,为朱砂彩绘,龙口张开,背部有龙鳞,整体龙身看上去极为生动。龙形与现在龙形非常相似,文物工作人员称,这可以说明“龙图腾”形象在汉代已经非常成熟。龙形柄陶魁是一件用来乘物的器皿,器皿主体部分呈圆形,这在我市所出土的文物中也不多见。新发现之四是在所出土的陶罐中,有5个陶罐盛有谷物。这些2000年前的谷物已呈棉絮状,无色无味。在我市发掘的汉墓葬中出现如此多的谷物尚不多见。

    汉朝时期的温县徐沟村大型古墓葬群

     2007年3月,市文物考古人员在温县南张羌镇徐沟村北发现一个大型古墓葬群,目前探明的墓穴已超过50座。古墓群位于徐沟村和冉沟村北部,在南水北调工程主干渠工程之外的取土区,是一个以两汉时期墓葬为主的古墓群。已发掘了12座墓穴,出土陶、铜、铁、料珠等各种质地文物200余件。其中铜熨斗的手柄上铸有两个龙头,工艺十分精湛。为研究汉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对研究当时的手工制作技术工艺水平、墓葬制度和风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东汉晚期的中站区古墓

    市考古工作者在中站区某工地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东汉晚期竖穴土洞古墓。

下图为清晰可见的墓穴门

 

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一个釉陶罐、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草叶纹铜镜、一个被砸碎的陶碗和五铢钱等冥器。 “在东汉晚期出现上釉的陶器,可以证明当时此地的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或者墓主人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元朝时期的中站区靳家坟古墓

    2007年05月,市文物勘探队在中站区许衡街道办事处东王封村靳家坟一座元代古墓中发掘出土了83件珍贵文物,其中有两辆马车,还有81件身份不同的人物陶俑,共同组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如下图

 

车马出行仪仗队左右对称组成方阵,两辆有着华丽顶篷的马车列在中间,由四匹马拉着,中间有一名身体健壮的车夫,马车左右两侧各有佩剑的武士,从相貌上看是汉人和蒙古人。两辆马车被众多仆人簇拥着。前排男仆形态各异,有的手拿雨伞,有的为主人背着椅子,还有的提着脸盆、拿着毛巾;女仆处在车马出行的最后一列,她们打扮得十分光鲜,脑后绾着整齐的发髻,粉红色着装,有拿胭脂盒的,有拿镜子的,有提水壶的,还有背箱子的。这“排场”展示了墓主人生前安逸的生活状况。大多数陶俑高约40厘米,制作精细、面容丰满、神情生动,表明了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

    此次出土的元代文物的种类和数量在我国也不多见。大量陶俑的出土对研究元代怀庆一带的经济社会状况、丧葬祭祀风俗、民俗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古墓主人为元世祖忽必烈时代重臣靳煌(靳德茂),和许衡(1209---- 1281年)是同朝重臣。根据碑文记载,靳德茂(1210--- 1292年)官职为“尚药太医”……皇上感其忠,让他享受了怀孟路总管的待遇。他有4个儿子,后在朝中分别担任知威州、太医、卫辉路总管、睢州判官职务。

   三、焦作历史的亮点

    查阅史籍,焦作这个地名,最早出现于焦作籍元代名人许衡所著的《鲁斋遗书》中。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重修圣佛寺记》碑有“焦家作”三字,可为佐证。

    焦作一带有 “作”字的地名很多,如苏家作、马作、李贵作等,说明古代焦作一带作坊很多,显示了焦作一带古代经济活动频繁,手工业、采矿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焦作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矿、黏土矿、铁矿资源以及丰富的地上、地下水资源,这是焦作矿业赖以形成的自然环境基础,而煤炭燃料的使用,是当地冶铁、陶瓷得以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

    有人将焦作历史文化中的亮点加以总结,提出了三个字:城、瓷、煤。第一个亮点“城”,指的就是焦作拥有众多的古城遗址,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府城遗址和山阳城遗址。

    焦作的第二个亮点“瓷”,指的是宋金元时期焦作的瓷器生产规模相当宏大,现已在这一地区发掘出41个古窑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当阳峪,它是宋代最著名的民窑,规模最大,声望也最高。

    焦作市的第三个亮点是“煤”,指的是从宋代开始,焦作即为全国主要产煤区,至19世纪末(1898年),英国福公司窃取煤炭开采权,成为焦作城市诞生的直接契机。

     其实,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可以看出,焦作市的历史文化亮点很多,可谓群星灿烂,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发利用。

(全文6246字符)           2008年7月15日—7月24日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