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倩影:蒋碧微

 鸟语花香香 2013-07-10
民国倩影:蒋碧微

      

蒋碧微

        蒋碧微(1899-1978),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棠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 18岁时和徐悲鸿一见钟情。1917年瞒着家人与徐悲鸿结合后远赴日本,又去法国,在法国结识张道藩。三年后,徐悲鸿恋上学生, 1945年两人离异。1949年,蒋碧微留下与徐悲鸿的一子一女与张道藩去台湾,开始同居生活,1958年,在张道藩法国太太素珊的干涉下,两人最终分开,此后蒋碧微独居20年,1978年12月在台北去世。

        1917年,蒋碧微的父亲蒋梅笙在复旦任教授。宜兴老乡徐悲鸿年少俊逸,绘画才华已经显露,是蒋梅笙的座上嘉宾,时常待在蒋家。蒋碧微跟徐悲鸿私奔前,已许配给查家。她从未与他单独会晤过,但两人之间必定有心驰神往的吸引,有热烈、缭乱的眼神缠绕,以及某种意在言外的默契。所以,当徐悲鸿的朋友朱了洲来悄悄传话,问她是否愿意跟随徐悲鸿出国?她几乎未经犹豫就毅然答应了。

        蒋碧微刚来上海,还是幽居一楼一底的旧式闺秀,所见所识仅家人和邻居,徐悲鸿除了风度才华令她倾慕,他也象征了那个无边无际、惹人遐想的外部世界。她搁了一封信给父母,悄然离家。蒋碧微本名棠珍,徐悲鸿为她取名碧微。她随徐悲鸿远走东京、北平,在巴黎待得最久。父母只好对外谎称女儿突然病故,强咽下满腹凄惶和冷嘲热讽。

徐悲鸿为蒋碧微画的素描

        蒋碧微夫妇1927年回国,徐悲鸿次年初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画坛声名鹊起,子女也相继出生。后来,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发起为他们在南京建造华屋。异域求学的漂泊、清寒已成往事,远大前程将徐徐展开。蒋碧微的人生,好像也跟着要进入华彩篇章,她终于可以向那些冷眼看笑话的人们证明,她从前的“孟浪”之举,到底没错。

        蒋碧微喜欢也擅长社交,宾客往来,觥筹交错,令她怡然自得。徐家宅邸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但是,因为性格、志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夫妻感情却渐渐淡薄了。她明白,徐悲鸿的心力,全部在他热爱的艺术上,自己“无法分润一丝一毫。”徐悲鸿受不了她的控制欲和过于挑剔,她则觉得丈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艺术家“但取不予”的自私,性格偏激。

徐悲鸿名画《箫声》(以蒋碧微为原型)

        上世纪30年代初,徐悲鸿爱上学生孙多慈(原名孙韵君,他为她改名“多慈”,恰与“悲鸿”呼应),他对这位“天才横溢”的学生悉心指点,多方提携。蒋碧微感觉到婚姻岌岌可危,既悲且怒,奋起捍卫。

        夫妻俩的冷战旷日持久。徐悲鸿有家不愿回,远避广西。1938年,他曾在桂林的报纸上刊登启事,声明与蒋碧微脱离关系。但他跟孙多慈的八年恋爱,因孙父的坚决反对,最终无果。

        跟孙多慈分手后,徐悲鸿也曾多次委曲求全,向蒋碧微示好、求和,试图弥合裂痕。她却又凛然地将他拒之门外。她说,自己曾竭尽心力,殷切盼他迷途知返,“如今我已对他全部绝望,又怎能勉强我自己忘却那怵目惊心的往事,强颜欢笑,和他重归于好?”如她所言,“早已化为灰烬的感情是不可能重炽的。”而蒋碧微如此冷硬、决绝,更显著的原因则是,她心里眼里已经只有张道藩,再没有多余空间容纳他人。

         1945年底,徐悲鸿、蒋碧微正式离婚。

          蒋碧微则与张道藩1922年初见于柏林。待到徐悲鸿、蒋碧微回访张道藩,仅仅第二次见面,张道藩对她,已经怦然心动。

徐悲鸿给蒋碧微画的画像蒋碧微像(徐悲鸿)                 在巴黎期间,谢寿康、刘纪文、邵洵美等情投意合的留学生,结成别开生面的“天狗会”,兄弟相称。徐悲鸿是二哥,张道藩是三弟。1926年,张道藩曾在意大利翡冷翠给蒋碧微去信,含蓄、纠结地表达过爱意,未获热烈响应。那时他刚刚在巴黎心情复杂地跟法国姑娘素珊订婚。

        张道藩留法七年,主修美术,回国后转而从政,逐渐身居高位。因为自身的文人气质,他在民国政府高层中很善于与文化人交朋友,画笔未曾全抛,写过电影剧本《密电码》《再相逢》,以及《自救》《最后关头》等多部有影响的话剧,有时还亲任导演甚至粉墨登场。算是民国时代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家、美术家、戏剧家。

        张道藩跟素珊结婚了,仕途也一帆风顺,却总有一丝郁郁寡欢,那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他说自己对蒋碧微秘密崇拜、爱了十多年,“但是从来不敢有任何希求。一直到人家侮辱了她,虐待了她,几乎要抛弃她的时候,我才诚挚地对她公开了我十多年来心中爱她的秘密,幸而两心相印,才有了这一段神秘不可思议的爱史。”1937年,南京被敌机日夜轰炸,他俩心底掀起狂涛巨澜,跟这座纷乱的危城相似,竟是一刻都无法安宁。即便同处一城,见面频繁,他们依然密函互寄,蜜情迭传。从南京到重庆,再到台湾,蒋碧微、张道藩互写了几十万字情书。

        有时候,美的标准,真是相当主观。蒋碧微在张道藩眼里,内外兼修,风度“高贵娴雅”,“俨若天仙”。张道藩对她无比殷切、眷恋,对她的父亲、子女,也关照得无微不至。

蒋碧微书法

         从陪都岁月到战后返回南京,他俩一直伤痛于不能长相厮守。蒋碧微的红叶诗说:霜风红叶总凄其,憔悴年年为别谁?无奈痴情抛不得,沉沦恨对合欢枝。张道藩1947年元月在蒋碧微的“宗荫室”则留下这样的墨迹:涉江采芙蓉,兰泽及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蒋碧微夫妇交恶后,因为嫌徐悲鸿给的家用太少,为钱吵架,有一次竟吵到徐悲鸿痛哭失声,他当然是为她的伺机发作、不依不饶而痛惜伤心、百感交集。蒋碧微在徐悲鸿面前,展露的是最无所顾忌的一面,强悍、野蛮、冷酷、物质化。

        蒋碧微、张道藩深度纠缠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素珊携女远走澳洲后,他们在台湾同居十年,他最终没能给予蒋碧微妻子的名分,她的回忆录却对他没有丝毫微词。旁人说她不大好相处,她最好的一面大概都留给了张道藩:聪明脱俗,温柔得体,不强求婚姻,知进退,有分寸。

       当张道藩流露了去澳洲看望素珊母女并接她们回来的念头时,蒋碧微表示理解:“基于种种的因素,我决计促成他的家庭团圆。”她在回忆录多次强调,因为自己遭逢过外力介入而毁家的痛楚,所以,一直不愿拆散张道藩的家庭。这,或许也是由衷之语?

蒋碧微和张道藩在台湾

         与张道藩分手六年后,蒋碧微完成50余万字的回忆录,分为上下篇《我与悲鸿》《我与道藩》,在皇冠杂志连载,“轰动遐迩”。两岸隔绝,与子女音书难通,她暮年独居近20年,孤独离世。

        蒋碧微一声游走于两座城之间。出城进城,竟已飘零半生,刹那芳华,繁华殆尽,最后还是归于寂寞。有趣的事,她把徐悲鸿为她画的《琴课》一直挂在卧室,而张道藩为她画的肖像则在客厅悬挂着。或许,她与张道藩的恋爱只是场面上的事,而与徐悲鸿才是她的最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