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对党员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联系群众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因此,广大党员应首先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践行“****”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探索新的服务群众的机制,真正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就是将一些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成功做法、新鲜经验转化为经常之举,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直到完全地融入党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而实现制度化和长效化的一种机制和模式。因此,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应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激发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主动性 教育培训是激发党员干部主动联系群众的动力支撑。首先,完善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理论学习方面的核心作用,不断用最先进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其次,完善党员思想汇报、党员谈心等教育制度。经常听取广大党员干部执行群众路线的情况汇报,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从而主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后,把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党员活动制度。使党员干部在党组织活动中,增强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本领。 2、建立长效的联系与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使每个党员干部相对固定的联系一个乡镇( 村)、一个学校等,以点带面,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经常联系。如联系信访户,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联系困难户,建立帮扶济贫机制;联系示范户,建立服务引导机制等。 二是完善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文山会海”问题,变“上访”为“下访”,开展党员干部进百姓家活动,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化解民怨,赢得民心。同时,持之以恒的做好“五送”活动,即送温暖,机关党员主动访贫问苦,体察民情;送真情,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真心诚意地倾听群众呼声,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送关怀,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工作,帮助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及时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送宣传,将党的大政方针、科技知识、先进文化等送到农村基层,送到社区;送信息、法律知识,将广大农民能脱贫致富的市场信息及时、准确的提供给他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三是建立党员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接访、约访、回访以及定期信访接待制度,通过亲自接待群众,更好地掌握真情实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建立党员干部信访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原则,落实信访责任,明确调处期限。 五是建立科学决策咨询制度。凡是重大事项、重要决策出台前,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听民声、集民智、护民利。 六是坚持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吃得饱饭菜、穿得暖衣、上得了学、看得起病”等基本生活要求。 3、建立群众利益保障及多渠道利益表达机制 利益问题往往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现实生活中贫富悬殊较大已成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通过税收杠杆,缩小贫富差别;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构筑安全防范网,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对伤残军人、军烈属、孤残老人都应变“年终关怀”为“终年关怀”,以利益保障机制去化解民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紧密相关,后者是人们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在政治上要求参与关系自己切身利益重大事务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因此,应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村务、党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 4、建立联系群众的信息网络平台沟通机制 互联网为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创建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特别是与年青一代的沟通,这个平台异常重要。因此,可用这一科技平台,进行民意调查,掌握舆情与民情,可将党的许多重大方针、政策、倡议等及时快捷传递给人民群众。可在网上构筑起一个互动的讨论的交流平台,征求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多种创新方式扩大网上宣传阵地,在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前提下,应以机制作保证,保证政党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充分发挥。 5、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并承诺要为人民服务,人民自然有权评判党的执政效能和执政作风。监督约束机制是确保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的有力举措。一是完善群众评议机制,按照“先进不先进,群众说了算”要求,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选择权,把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效果交给广大人民群众去评判。二是把在群众帮助下开展党性分析形成制度。使党员干部能经常性地得到群众的帮助。要推行党员干部“连心卡”制度。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情况进行跟踪考察,由群众签字认可,增加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透明度。通过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使得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去联系群众,形成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 6、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提高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激励评价机制是提高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积极性的“助推器”。一是改进党员干部考核办法,加大干部使用提拔时群众公认程度的组织认可力度。在党员干部提拔上,把好入口关,看其是否爱民,有无群众基础;在年终考核关上,应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应把好监督关,看群众有无有事实有依据的举报等。 二是创新激励方式。推行群众满意评选活动,让联系群众实效明显的党员干部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应有的尊重。 三是营造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导向。对联系群众好、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在提拔重用上给予优先考虑;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干部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几年受到批评的党员干部,给予免职处理。通过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热情。 总之,构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来集思广益,添砖加瓦,创新形式,丰富内涵,使之日臻完美,从而使党员干部与群众真正实现“鱼水交融”。 |
|
来自: pingfan2013 > 《八项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