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人源于古羌人

 指间飞歌 2013-07-10
巴人源于古羌人[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 发布日期:2013-07-09 | 浏览( 208)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关于巴人的起源间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武落钟离山,察君是巴人的始祖,巴人是凛君的后裔。1982年,笔者同朴永子同志在《吉首大学学报》第一、二期上发表了《羌人、巴人、土家族》一文,又剑七观点进行了商榷,提出了“巴人是伏羲之后,伏羲是古羌人之后”、“古代巴人就是‘降处于巴’的古羌人的一尸、“古代巴人是古羌人的后裔”的观点。因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有限,未能充分地展开论述,现就“巴人源于古羌人”间题作补充论证,请史家特别是巴蜀史专家指正。

    关于巴人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世本》中亦记载了巴人的有关问题,但它只叙述了“巴氏子务相”即后来的凛君的一些情况,没有追溯到巴人的起源问题。《山海经》战国时成书,《世本)相传为西汉刘向所作,从两者成书的年代上看,《世本》比《山海经》晚数百年。时间上的差距同糕性反映出材料的准确性,因而《山海经》比《世本》更具有权威性。笔者认为,《山海经》记录的是早期巴人的世系,《世本》反映的是晚期巴人的情况。

    《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今三巴国),太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为之始祖”。《山海经》说巴国是太啤的曾孙建立的。宋罗泌的《路史·后记》亦有类似的记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招,后熠生顾相,荤(降)处于巴,是生巴人。巴灭,巴子五季(‘人,或‘姓,)流入黔而君之,生黑穴四姓,赤狄(氏)巴氏服四姓为察君,有巴氏务相氏”。《路史))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相同,只不过是把太睁换成了伏羲。太眸一作太昊,乃书法之异。伏羲,古文写作“必羲”、“虚戏”、“厄羲”、“疤牺”。太眸与伏羲实则为一,故《世本·帝子篇》称“太昊伏羲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伏羲氏,风姓也。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胃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又云:“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制嫁娶之礼耳,生牺牲以充包厨,故号曰厄牺,皇后世音漂故或谓之密牺,一号雄皇氏,在位一百一十年”。“礼含义嘉曰:伏者,别也;牺者,献也、法世,。《尸子》云:“疤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取牺牲以充鹿厨”。刘欲《世经》云:“太昊帝制网署,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为炮牺氏。”
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路史.后纪》卷第一《禅通纪·太吴》云:“太吴伏羲氏,方牙,一日苍牙,风姓(孔演明《道经》云:健皇在伏羲前,风姓,始王天下,是伏羲,因缝皇之姓矣。三坟书云:因风而生,为风姓),是为春皇,包羲·一母华青居于华青之诸,(纪云:所都国有华青之渊,盖因华青居之名,乃间中俞水之地……),尝暨叔握翔于诸之汾巨迹出焉(诗含神雾云:巨迹出雷泽,华青履之,生伏羲。河图亦云:孝经铜命决云,华青履迹怪生皇羲··…。犊记云:帝女游于华青之渊,感她而孕,十二年生危羲)……生于仇夷(遁甲开山图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即今仇池,伏羲之生处,地与彭池成纪皆西土),长于起城(今秦治成纪县,本秦之小山谷名。开山图云: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故舆地广纪以成纪为伏羲生处,起纪本通用),龙身牛首”。《路史·国名纪》云:“华青,伏羲母国,在J’$中。’《列子》云:华晋氏之国在宾州之西,合州之北。”《水经注》云:渭水又东过冀县北“《注》云: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岩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蜗祠,泡
羲之后,有女帝娱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又“东过陈仓县西”,荣氏《开山图注》日:
“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陈为地名,或言成纪,在今甘肃秦安县北,或言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县南。《帝王世纪辑学》亦云:“伏羲生于成纪”。成纪是太昊伏羲的诞生地。其沿革如《路史·国名记》所云:“成纪,今天水治,汉属大水,东汉属汉阳,唐属秦州洲元(原)治上圭队而成纪本治小杭川。开元二十二年地震,自上都徙治敬视县,亦移入新城。天宝元年,州还治上圭凡《广纪》云包羲于此生”。成纪即今甘肃天水、秦安一带。
陇西成纪一带是古羌人的发祥地。、吴泽《古代史》说:“羌方地域甚大,散布在今陕甘之南北,即川北亦多有其活动地”。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第九章认为:“羌族种类不一,其源均出于今甘肃黄河、徨河、赐支河三水之间”。刘尧汉《羌戒。夏同源小议》也指出:“古羌人的发祥地在甘肃天水一带及其相连地区”。但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则认为:羌族是在康青藏大高原顶部辽阔的大草原上发展起来的,并向四方扩散派分出若千支系种族。“原始羌人进入陇右地区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万年以前”。
古羌人发祥于陕甘地区或徙居于该地的论断都是可以成立的。伏羲诞生于古羌人的发祥地,可见与古羌人有密切的关系。伏羲是古羌人部落的一个分支,是古羌人的后裔。羌姜是兴起于我国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羌与姜关系十分密切。《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世,视羌为姜之一种。实际上,“羌”“姜”本是一字。“羌”从人,作为族之名;“姜”从女,作羌人女子之姓。傅斯年认为:“地望从人为羌字,女子从女为姜字”①。姜是羌中最先分离出来的部落。”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
太昊伏羲氏属姜姓部落,为古羌人后裔。这可从太昊伏羲之后共工氏得到明证。共工氏所处之时代,据《左传》杜注:“共工氏以诸侯霸九州者,在神农前,太昊后”。《国语》韦注云:“共工氏在(伏)羲(神)农之间”。《史记·补三皇本纪》亦云:“毖牺之后已经数世……诸候有共工氏。”传说共工氏系姜姓。贾逢《国语》注云:“共工氏姜姓”,乃属姜姓部落。伏羲之后“共工氏”为姜姓,伏羲无疑的是姜姓,为羌人,传说中的神农氏亦系姜姓。《世本》(卷3)云:“炎帝姜姓”。“炎帝长于羌水因姓姜”。《太平御览》(卷78)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母日任姐,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谓炎帝”。《左传·衷公九年》云:“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国语·晋语》云:“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炎帝为羌人。炎帝姜姓乃为太昊伏羲氏所赐。《世本》引郑氏语日:“炎帝姜姓,太昊所赐”。证明给炎帝赐姓的太昊伏羲氏也是羌人。正如罗泌《路史》所言:“巴人出于伏羲么氏羌”。伏羲为“么氏羌”。“么氏羌”即黑氏羌。.《说文解字》释:“么:黑而有青色者”。伏羲出于古羌人。
综上所述,巴人出自太昊伏羲,太昊伏羲出自原始羌人,巴人源于古羌人,是“降处于巴”的原始羌人的一支太昊伏羲部落的后裔。
巴人自夏殷形成后,经过相当长的一个发展过程,迫至春秋战国时代形成了两大分支,即“板循蛮”和“察君蛮”。“板循蛮”与“凛君蛮”与古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是流徙于秦楚间谷地的古羌人遗裔。尤中在《西南民族史论集》中指出:“羌人有很多被吞没并融合于秦楚等国,部分则仍流徙于秦楚间的谷地,应即后来的凛君种和板循蛮等。”则分别论述这两支巴人与古羌人间的关系。
板循蛮与古羌人的联系关于板循蛮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板循蛮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于秦、蜀、巴、汉之境,伤害数千人。昭王仍重募国中有射杀白者,赏邑万家、金百锰。时有巴郡间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
谈钱赎死。盟日:‘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遗还巴中,复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赛钱,口四十,世号为板循蛮夷”。
“板循蛮”是汉人对以木板作盾的巴人的一支守人的称呼,是从他们善于使用板循作盾的特点得来的。《释名))(卷7)云:“盾:遁也,跑其后群以隐遁也。太而平者日‘吴魁,,本出于吴·一。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此“须盾”因用木制成,故又称为“板循”。使用这种“板循”的赛人则称为“板循蛮”。他们给统治者交赛钱谁周《巴记》云:“夷人岁入贫钱,口四十,谓之寅民”。《说文》:“寅:南蛮赋也”。
后来人们便称他们为“赛人”、“赛民”、“巴赛”。《晋书·李特传》云:“巴人呼赋为实,因谓之贫民焉”。这支巴人即寅民参加过武王伐封的战争。《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日:斌王伐封,前歌后舞也,。”贫民的勇猛善战和前歌后舞给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高祖曾利用寅民平定三秦,“间中有渝水,赛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锐气喜舞,帝善之日:‘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世,。《汉书·礼乐志》颜师古注曰:“当高祖初为汉王,得巴俞人,并赶捷善斗,与之定三秦灭楚,因有其武乐也”。
.
寅民板循与古羌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文献通考》(卷328)云:“板循七姓以射白虎立功,先代复为羌人”。、板循七姓的“先代”本来是羌人,因射白虎功又“复为羌人”,说明他们的祖先是氏羌系统的,他们是古羌人的后裔。《蜀典》(卷l)云:“羌、无戈、爱剑孙各自为种,即武都参狼、广汉白马、巴中板循,今松潘茂州诸夷也”。
参狼、白马皆为古羌人的支系,为古羌人后裔。板循与之并列,当说明是属氏羌系统,与参狼、白马是同源异支的关系。任乃强先生也认为,赛人板循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太巴山区的羌支部落。……有七个氏族都落接受范目招募,从汉高祖还定三秦,立功受赏,名为邑君,号为‘贸民七姓,。这七姓赛民王莽时有任文公、任文孙父子并著于正史,造诣甚高,皆在全国水平之上”。“文公文孙是有姓而父子连名,不同于汉族父子避讳之娜可知其族源为羌矣。”故将“实人与板循”称为“大巴山区的羌支③”。可见,板循源于古羌人是无疑的。
察君种与古羌人的联系关于凛君的记载,最早见于《世本》:“凛君之先,故出巫蜒”。“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潭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但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众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凛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凛君日:‘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凛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凛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凛君于是居于夷城,四姓皆臣之”。“凛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逐以人祠焉”④。
以后关于察君的记载都以《世本》为依据,辗转征引而敷演成文。察君是巴务相的爵号,是“巴氏子”。《世本》(卷3)云:“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巴务相是巴子国巴姓的子孙。“巴姓始于巴子国”。“凛君是战国时代的豪族首领”,“是巴人的后裔”⑤。
察君种“散居巴梁间,即古荆梁之境,五姓杂居,大约今巴、峡、巫、夔四郡地皆是也”。凛君属氏羌系统。察君种与氏羌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凛君蛮”又称为“巴氏”,显然是属于从古羌人中分化出的氏人。据《华阳国志·李特志》载:“魏武定汉中,(特)祖父虑与杜获、朴胡、衰约、杨车、李黑等移于略阳北土,复号曰‘巴氏’。”《晋书·李特载记》亦记:“魏武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迁于略阳北土,复号之为‘巴氏’。”“李特,字玄林,巴西宕渠人。其先凛君之苗裔也”。李特祖先为凛君,属氏羌系统,故其先人为氏人。
“复号之为巴氏”即李特等人本来就是居住于巴地的氏人,故虽经迁移略阳,仍以“巴氏”呼之。“巴氏”连称说明了巴与氏的亲属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巴氏”是从古羌人中分化出来居住于巴地的“氏人”。从“巴氏”李特可推断出其祖先凛君是古羌人的后裔。凛君属氏羌系统,为氏羌之后裔,故史书称之日“氏之子”。寅者,察君之苗裔也。
氏之子务相乘土船而浮。众异之,立为凛君”.。察君是“氏之子”即氏的后裔。可见,凛君为一占羌人后裔无疑。”如果推本溯源的工作做得更远到的话,我们可能发现巴与氏羌系统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寰宇记》(卷138)引《晋中兴书》追溯巴人的来源,不曾经把巴务相称为‘氏之子务相么”角。察君是“氏之子”,因出于武落钟离山赤穴,故称之为“赤氏”。此可从《路史二后记》中得到佐证:“赤狄巴氏服四姓为察君,有巴务相”。范文澜《中国通史》说.“西方有大戎、小戎、骊戎、犬戎、羊戎,又有白狄、赤狄……通称为戎狄”。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指出:“戎族和狄族是有区别的,但也是相类似的。因为两者同是羌族东迁徙居于华夏北方草原发展起来的民族”。可见“赤狄”巴氏是古羌人的后裔。
“赤狄巴氏”的“狄”可以认为是“氏”,氏狄同音,在古书上,氏、低、眠狄经常通用,同音替代。“狄”加大旁,是封建文人对古代非华夏族人的侮称,如把“苗”写成“猫”“瑶”写成“摇”、“佗佬”写成“貌猪”。因此,“赤狄”实际上是“赤氏”。罗泌将凛君放入氏羌系统是很有见地的。如何在“狄(氏)”前加“赤”呢?一是察君出于赤穴,故此种人为“赤狄(氏)”;二是氏类按服色分类见称。“氏,其种非一,或号青氏,或号白氏,或称蚌氏,此盖中国人即服色名之世,⑨。凛君为“君”,身着红色衣服,故称为“赤狄(氏)’,。把凰君纳入氏羌类无疑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凛君出自氏羌。察君种是氏羌的后裔。“巴人中的凛君人,其来源则与古代的氏羌人有关。”
“说凛君人源于氏羌是就其族源而论,但察君的形成则在鄂西南一带”⑩,其时为战国时代。
综上所述,巴人出自太昊伏羲,伏羲出自原始羌人。巴人是“降处于巴”的原始岁人的一支伏羲部落的后裔。古代巴人的两个分支即板循蛮和察君种与古代羌人有着容可分的联系。他们是流徙于秦楚间谷地的原始羌人的遗裔。

(编辑:张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