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八字”养生法//曾国藩:“养生要言”与“五事养生法”-
要看破红尘不容易,但是胸怀坦荡却是可以修炼得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佛家之所以为佛家就在于在困难时心放得宽、养得灵。人的心灵都是旧码头,不要在上面放太多的东西,一干杂物清除干净以后,心灵就清净了、坦荡了,心胸坦荡荡了身体自然就不会为心灵所累。要想远离疾病就要做到内外交养,首先把心放到太平的地方;其次要养肝,多少英雄豪杰除了过不了美人关,还有就是过不了“怒”这一关,所以要在发觉自己生气愤怒的时候懂得压制怒火;再者,节欲很重要,这个方面含义很广泛,不单单指色欲、食欲,还应注意戒劳,工作不宜太累,要学会转移注意力,自我调整,读书学习也应该俭约不能太过。 有口诀如下: 养肝 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养心 内而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养脾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时,容止有定。 养肺 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裁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顺。 养肾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 曾国藩的具体做法如下: 1、每日饭后走三千步 2、每天临睡前要洗脚 3、要节欲 4、睡眠吃饭一定要有规律,吃饭以清淡为宜、睡眠不在多而在神凝梦甜 5、要压制愤怒 6、每日静坐一段时间 7、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一点菜,不能油腻 8、少食多动 9、早起洗面后,以水泡目,目属肝,应当以水养之 10、睡眠可以分段,大块时间睡眠效果未必好,曾国藩读书时,在日落以后,上灯之前,小睡片刻,夜则精神百倍。 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历史学家对他的功过已做出了很公正的评价。他虽然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但他倡办的洋务运动,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对推进我国工业进程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灭。人们对他的学问修养,勤俭治家,对子弟的严格教育以及处世为人的方法,更是加以肯定,并引为借鉴。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很重视养生,他有一套很好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养生首在养心,养心莫大于寡欲 曾国藩认为“惩忿窒欲”是养生的大法。所谓“惩忿”,就是遇事不要烦恼,发怒,以心平气和对待之。他在家训中规定:“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所谓“窒欲”,就是对不良嗜好和私欲都要有效地抑制,不让其萌生,从而胸怀坦白、天宽地阔、心身泰然。这样自然脏腑气血调和,生机勃勃。他还用“静坐”的方式养心。即使在战事危急,事务繁忙的时候仍每天坚持不懈。在他的日记中常常见到“静坐片刻”。在他的家书中常有告诫子弟“静坐”养生的句子。 节制饮食 曾国藩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日常生活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少食”、“素食”、“清淡”足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多动”、“习劳” 他认为人体活动则气血和、经脉通;不动则病滞。他每天坚持饭后走一千步。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坐轿。他在家训中说:“劳则寿,逸则夭。”他的儿子曾纪译少年体弱多病,即命其每日早晚各步走五里路。坚持日久,便转弱为强。 “早起” 曾国藩说:“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早起可以振刷精神。”早起是曾氏祖辈几代的传统家风。的确,早上空气新鲜,能令人头脑清醒,周身舒适。曾氏一生坚持早起,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家中人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他手下的幕僚、将领无不效法,没有一个敢睡懒觉。正如民间俗语:“早睡早起身体好”。 “洗脚” 曾氏每晚睡前必须以热水洗脚。其方法是:水必温热,要浸洗到膝关节以上为好。实践证明,热水洗脚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刺激末梢神经。达到引火下行,降血压,促睡眠的效果。 正确对待医药 曾国藩的祖辈不信医药。这点他未能遵守祖训,而是相信医药。他认为医药能“治病保身”,但也能“致病伤身”,要正确对待医药。他主张“病来即药,病去即止”。他本人有病,即时就送服药。日记中有“夜不能寐、服归脾汤数帖而愈”。“癣疾大作,痒甚,用药稍安”。他从不随便服药,更不信庸医的“危言深语”。很推崇精神调养和食物调养。 他很重视补益药品,常购人参、鹿茸、阿胶之类补品寄给祖父母、父母、叔婶及师长服用。自己也常命家人用黄芪、白术、山药、当归,茯苓之类药品熬粥食用。 一百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曾氏的这套养生法确有一定的科学性,且简便易行,值得效法。曾国藩养生“六法”(2011-05-16 20:37:54) 一 不能惩忿 曾国藩认为,惩忿是养生的要诀。 所谓惩忿,即少恼怒也。 然而,人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矛盾之中。不可能天天太平,日日无忧。人毕竟有七情六欲,喜怒天然。强行遏制,有悖常理。 曾国藩从年轻时起脾气就大,往往难以遏制。 把握不住自己的脾气,这既是官场中的大忌,更是损伤身体的根本,即所谓气大伤身。 聪明绝顶的曾国藩,焉能不知道这些禁忌?尽管他时时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但效果不大。这在他的日记、家书中多有记载。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有朋友来访。谈话间涉及到一件小事,触动了曾国藩的神经。已身为翰林公的曾国藩全然没有了道德修养,“大发忿不可遏”,而且殃及到了家人。虽经朋友劝解,但曾国藩“犹复肆口谩骂,比时绝无忌惮”;同月初四,曾国藩因为下人不得力,“屡动气”;同月初六,又因为下人不怎么聪明能干,而“坐车中频生气”;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初一这一天,“为车夫忿怒二次”;同治三年五月初八,仅仅因为“内室晏起者多,愠怒者久之”。 在冷静的时候,曾国藩对于动怒伤身之事,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过深刻的反思。他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的日记中写道:“于应酬小处计较,遂以小故引伸成忿。惩治不暇,而更引之,是引盗入室矣。”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官位越来越高,官职越来越大,曾国藩刻意强迫自己控制情绪,少发脾气,努力“于‘忍气’二字加倍用功”。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当此乱世,黑白颠倒,办事万难”,悻悻之事安能免除? 曾国藩身居高位,对自己的言行多有忌惮,不可能向从前一样任性而为。有了怒气,对外不好发作,一味强调“内敛“,自我宽心。 然而,就像逝水一样,这里不通,就要另寻它途。 从表面上看,曾国藩保持了不愠不怒,不温不火,但却把恼怒萦绕于胸,积聚于心,变成“内伤”。 而这样做,却给身体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二 嗜欲难禁 曾国藩好烟好棋,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嗜好。 戒烟,是曾国藩立志“改换新人”后做的第一件事。 这件事起始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一日。 曾国藩在家里会客。客人走后,曾国藩感到有一些昏眩,便想到“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的缘故。于是“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并发很语:“如再食言,明神殛之”。戒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用曾国藩的话说:“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又云:“自戒潮烟以来,心神仿佛,几若无主,遏欲知难,类如此也!”其苦楚不言而喻。但是,曾国藩把戒烟的事看得很重,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丝一毫的回旋余地。曾国藩告诫自己,不能给自己留下任何借口,更不能对自己有稍许的的同情。一旦对自己稍有“自恕”,那么“天下无可为之事矣”,时刻提醒自己“急宜猛醒”。还不错,戒烟之事,曾国藩还是坚持下来了。 曾国藩的另一嗜好就是下围棋。下围棋几乎伴随了曾国藩的一生。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兵戎相见之险,好棋之嗜未离须臾。曾国藩深知下围棋劳神,多少次信誓旦旦要戒棋,可是终生未果。下围棋,“费精力,日中动念之时,夜间初醒之时,皆萦绕于黑白之上,心血因而愈亏,目光因而愈蒙,欲病体之渐痊,非戒棋不为功”,这对身体虚弱的曾国藩的确影响很大。这一点,曾国藩自己也是明明白白的。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廿三日夜,正值盛年的曾国藩因为与朋友连下了两局棋而“头昏眼花”,不能自持,于是便起誓:“以后永戒不下棋也”。然而,曾国藩在戒棋的事上,却始终做不了自己的主,屡戒屡败,直至辞世。 同治三年六月,正是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进行最后鏖战的决胜之际,并最终扑灭了燃烧了十四年的“天朝之火”。竟日的殊死拼争,使曾国藩疲乏困度,勉力支撑。在这个时期的日记中,屡屡见到“倦困殊甚”、“不甚成寐”、“疲乏殊甚”等等记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仍然没有忘记留恋于棋枰之中,赏玩黑白之乐。在这一个月里,除了外出视察军务外,曾国藩共下了二十六局棋,平均每天一局。 到了同治十一年,时年仅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已经垂垂老矣。年初至三月一日中风前,曾国藩始终每日下棋。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弈棋不止。戒棋,成为曾国藩一生中唯一说得到却始终没有做到的事。 三 饮食过俭 曾国藩认为自己身体孱弱的原因是“盖以禀赋不厚,而又百忧摧撼,历年郁抑,不无闷损”而致。其实,也与他过于清淡的饮食有关。 曾国藩一生节俭。尤其是在饮食方面,不尚奢华,几近苛刻。早年做京官的时候,虽然每日少不了胡吃海喝,杯觥交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国藩渐渐把饮食提升到保护健康的高度,注意清淡戒奢。他把这既看作是继承祖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更视为养生的秘诀。 曾国藩身居高位,权倾半壁。只要是他想要的,恐怕没有什么得不到的。单以吃食而论,只要他想吃,哪里还敢少了他的山珍海味,龙肝凤胆?但曾国藩恰恰对饮食没有太高的要求。 同治五年,曾国藩早已拜相封侯,功成名就,光环绕身。而此时的饮食已形成自己的一定之规。他认为一些高官依靠参茸燕菜鱼翅海参补身“亦鲜实效”或“亦终无所补救”,而是坚持推崇自己的一套办法。 曾国藩在该年十月初六的家书中说:“余现在调养之法,饭必精凿,蔬菜以肉汤煮之,鸡鸭鱼养豕炖得极烂……” 虽然官居相位,但曾国藩的日常饮食始终保持着农家本色和自己的习惯。一日三餐,均少不了以家乡小菜相佐。这些家乡的小菜,无非就是一些自家腌制的腐乳、酱菜、倒笋、盐姜,腊肉、蛭虷之类,一日不可或缺。常常嘱咐家人预备“寄与我吃”。他认为这些东西,是天下的“至味”,“大补莫过于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各种疾病不期而至。由于脾胃虚弱,曾国藩的饭量越来越轻,饮食越来越寡。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曾国藩记录自己的饮食仅仅就是用一点“面条、薄饼之类”。 曾国藩尽管讲究饮食的清淡,家乡的小菜也固然适合自己的口味,但是能否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和均衡却值得商榷。 从客观情况看,曾国藩自幼体弱,为了参加科举,苦熬十几年。被点翰林后,虽无风雨之苦,衣食之忧,但官场险恶,哪容得了片刻安心?后来编练湘勇,开始了与太平军经年苦战。虽得事功,但身体孱弱。随后剿捻、开创洋务,直到使他声名狼藉的“天津教案”,曾国藩身心疲惫,几近崩颓。可以肯定地说,曾国藩这样的身心耗损,仅凭他的那套饮食之法实难以支撑。 从曾国藩的身体情况来看,患有目疾、眠少、胃虚、腰痛等多种病症,经常患感冒,腹泻,这是明显的抵抗能力弱,免疫能力低下而致。而这一切无不与饮食有关。 四 运动乏陈 尽管曾国藩把运动作为他的养生“六法”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但在曾国藩的著作中,关于他运动的记录比较少见。 在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家训中,曾国藩告诉儿子曾纪泽:“每日饭后走数十步,是养生家的第一秘诀。” 然而,曾国藩自己在这方面却没有做到言行一致,更谈不上成效了。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曾国藩发誓要做一件重要的事,这就是决定“饭后三千步近日试行”,并且“自矢永不间断”。 而事实上,曾国藩显然没有做到。 五年以后,曾国藩自己承认,在他自己提倡的养生“六法”中,他自己坚持得比较好的,也仅仅就是”洗脚一事”。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量级人物,曾国藩以道德修养、文韬武略著称于世,可谓“善始”。然而以区区六十二岁耳顺之年谢世,也难称“善终”;虽然不能算是早亡,也绝对称不上是长寿。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身体孱弱。 曾国藩的养生之道颇具特色。研究曾氏的养生实践,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