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玑妙语 ★我们的心灵与古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尽管我们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于生命激情的放射,以及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智慧,实际上都有相通之处。 ★时间是有节点的,尤其是对于植物生命的一些节点,如花开花落;一些季节的节点,如春雨冬雪,人生更有一种对应的感发。伤春、悲秋都是对生命节点的反思。 ★正是在这种伤春、悲秋、慨黄昏的感叹当中,人心与大自然相交感,生命与大自然交接、呼应。 ★古人往往通过诗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真理、社会真理,体现出了高度的智慧。他们的诗往往给我们无穷的启发。 ★古人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力量时经常会有悲凉感,但悲并非放弃,而是要寻求解救悲的办法,故悲往往又通向崇高,体现出雄健之感。 ★要使深层的艰辛困厄化为一种通达,不要总是纠缠在困境里,这也需要有很高的哲学智慧。 ★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不是哭泣,而是换一种心情在那里看风景,可能就又有了新的转机与生机。 ★一切都会过去的,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所经历的事情,你就会平静地走过你的人生。 ★日常生活中也会找到哲理,也会得到一种审美的体验和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一种智慧。 ★不违背自己的心就是最好的,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和原则,这样在这个社会上就可以做到心安。 悲情之四——伤生悲世 悲情之四是伤生悲世。对于自己生存境遇和身世的感叹,也是一种生命感慨。 《古诗十九首》最早发出了对生命的感慨,“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过去的松树、柏树都是很古老的,但是现在都被摧为柴禾了,沧海桑田,才有伤生悲世之叹,故所见景色也令人生愁,“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汉代战乱频繁,经常有因为战争、瘟疫、饥饿而死去的人,故伤生为当时风气。 到了晋代,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本是写大家雅集的欢娱,但里面也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悲叹。 蒋捷写雨,写出不同人生时段听雨时心情的不一样。“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年轻时候很荒唐,欢娱不知节制。“壮年听雨客舟中,断雁叫西风”,因为壮年时要出去开创事业,颇有悲壮感。“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就让雨自己下吧,从晚上一点一点地滴到天明,而诗人也一夜无眠。这时作者的心境是悲凉的。我们读到它,就会感觉到一种生命的穿透感,感觉到心中为之一颤。 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一诗写得非常好,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思考。他说“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虽然洛阳的姑娘很爱惜自己的颜色,但是碰到落花的时候也会叹息生命如此短暂。“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也有这种感觉,也是继承它的意而来的。“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沧海桑田的变化太大了,“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读此诗你会感觉到古人对于生命的珍惜,也有一种很深的生命感慨和历史感慨! 还有一种是古人在被贬谪之后的生命悲慨,表现了一种孤绝之境的生命抗争。例如韩愈从京城被贬到潮州时所写的那首著名的诗,就充满了一种抗争感,“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他因为给皇帝写了《谏迎佛骨表》,得罪了皇帝,被贬至岭南,但他仍未失去为自己生命创造更多价值的斗志,“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所以韩愈到了潮州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才使得潮州的山山水水都姓了韩。 还有的诗是感士不遇,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在生存境遇中的生命呐喊。例如杜甫感叹李白的人生际遇:“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李白敢说直话,又有才,很狂,终身布衣,不受重用,故杜甫称赞他,与他同病相怜,实际上也是在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借过去的事来讲现在,这都是一种生命的痛悔、悲慨,一种生命的无奈,一种生存境遇中的生命呐喊。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爱情的热烈和痛苦的绝唱,这些是古人生命精神的一种激情放射,我们不能不讲到这种爱情诗。如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就是在拿生命发誓,非常悲壮。当然也有柳永式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情而憔悴也是生命的投入。 古人对爱情的歌咏也体现了对生命的爱惜和尊重,尤其是一些悼亡诗,情真意切,写得很好。如元稹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他说我过去经过那么多个花丛,意即阅过那么多漂亮的人,但是我就是懒得回顾。这一半是因为我的修道之心,一半却是为了你。 还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及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写爱情的诗其实都是和悲情相通的,也是与生命的悲慨分不开的。 诗的思索体现哲学智慧 古人往往通过诗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真理、社会真理,体现出了高度的智慧。他们的诗往往给我们无穷的启发。 智慧之一:化悲为健 古人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力量时经常会有悲凉感,但悲并非放弃,而是要寻求解救悲的办法,故悲往往又通向崇高,体现出雄健之感。这就是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灾难进行抗争。 例如鲍照写的《拟行路难》。他有才能,但就是得不到重用。尽管他的妹妹已嫁到宫中,成为了皇亲国戚,但他仍然得不到重用。“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大丈夫要大鹏展翅,不能把自己的翅膀收起来,听从命运的摆布。那么他的“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就是一种义愤之词与反语。“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这都是无奈之词。“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他是那么孤愤和正直,所以是做不了官的,不如回家去吧。愤慨当中,也含有奋起之意。这就是化悲为健。所以他在另一首诗里又说道:“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李白写过《将进酒》,也写过《行路难》,其实这也是他在经历生命痛苦之后的一种精神发泄。他的《将进酒》中充满着一种无穷的生命活力。《将进酒》是一首悲壮而深沉的醉歌。虽然是喝醉之后的话,但是话中之意其实是很清醒的,不过是借酒来发泄自己既然不被重用那就干脆不与当朝者合作的见解而已,所以它又是一首雄壮而高亢的战歌。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理念充满自信,“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既是写实也是反语,面对生命的荆棘之路,他有悲愤,但是更多的是一种雄健。所以他在《行路难》中更多的是一种雄健之语。他写道:“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与鲍照的诗很相似,都是拔剑击案叹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想找到出路,但是总是有阻碍,正如他过去就感叹过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那么他现在就只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他不是想做隐士,其实做梦也还是想回到皇帝身边的,所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有那么多的路,我到底走哪一条呢?即使在这样的悲愤之中,他还是充满着自信,诗的结束语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家看,诗人的自信之心多么雄壮,这便是化悲为健。这是古人的一种智慧。 智慧之二:化困为通 欧阳修当年被贬到湖北一个很小的县城,那是一个春风似乎都吹不到的地方。“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二月之时还看不到花,季节变换得太晚了,这里表示皇恩到不了诗人的流放之地。尽管如此,“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新的生命又在积攒力量,又何必悲观呢?所以诗人最后说“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虽然山野之花开得晚一些,但是也无须叹息,无须悲观,还是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的。 大家在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到诗人是如何化困为通的了。虽然欧阳修当时身处穷困,但是他要把这种处境变得通透一些,就要往远处看,心要通达起来。要使深层的艰辛困厄化为一种通达,不要总是纠缠在困境里,这也需要有很高的哲学智慧。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阮籍,处处受压制,心情压抑,酒后他带着人在野外走,以解心头之闷。但当他走到路的尽头时则大哭而返,这就是著名的“哭穷途”。这是魏晋人生命的一种悲慨。但是王维看待穷途就不一样了,他在《终南别业》一诗中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不是哭泣,而是换一种心情在那里看风景,可能就又有了新的转机与生机。这就是化困为通。这里有了禅意,有了生命困境的化解之道。 苏东坡一生坎坷,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被贬到惠州。他本来在惠州生活得很好,却因为在一首诗里说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又再度遭贬。因为这首诗传到京城之后,皇帝就想,苏东坡竟然还睡得那么舒服,再贬!于是又把他贬到海南。他在黄冈时写下了《定风波》这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这里诗人表示人生虽有一点风波,但没有什么关系,自己这一生都是在风风雨雨中度过的,这点小风小雨,怕什么?“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路上经历过的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这就是苏东坡——一个从容淡定地对待人生磨难的人。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是一个“快乐的天才”,虽然他的一生很坎坷,但他都能以一种愉快的心境去对待一切。这种心境就是化困为通。 黄庭坚也曾被贬到四川虔州,回来时他经过长江时写了一首诗:“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在经过瞿塘滟滪关时,船一旦掌握不好很容易翻船,人也会被淹死。实际上是说他经历了九死一生才回来的。但是他毕竟回来了,回到了岳阳楼再来看君山之时,对过去的遭遇只是轻轻一笑,感觉到这个时候生命还是如此的美好。这表现出了诗人对苦难轻淡处之的心态,也是化困为通。我觉得他是在为生命喝彩。一切都会过去的,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所经历的事情,你就会平静地走过你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古典诗词中所体现的生命精神与智慧都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智慧之三:天人合一 第一,在自然中安顿生命,体验自然生命的律动。 陶渊明辞官回家后,心境十分平和,他是真正在自然中找到了生命的归宿。《饮酒》诗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很安静。如果你的心不安静,你见到什么都感觉是嘈杂的。他的《归园田居》写到了回到大自然的那种欢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道出了他回归田园之后的愉悦。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还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又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自己的住处虽然设了一个门,但它经常关着,他在园子里却能找到无穷的乐趣。 在自然当中寻找一种生命的安顿也是一种智慧。对于生命的感应,对于大自然生命的律动,就是让你来体会一种节奏感,只有很安静的人才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刘方平就是这样安静的人,他有诗写道:“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他在夜深人静的晚上知道天气好像变暖了,为什么呢?因为外面有虫在叫——“虫声新透绿窗纱。”虫声通过窗纱清晰地透进来,让人从动物的生命律动中把握到了季节的变换。这是一种很细微的感觉,是对大自然生命的一种感应,一种对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的心态,怎么能去感应自然的生命呢? 第二,在自然中寻找哲理。 例如白居易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非常有哲理性。 韩愈的诗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坪上的小道在下雨之后踩起来酥酥的,草都冒出来了。草很小,走近看不到,远看才可以看到它存在。“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这个世界比后来的满城烟柳还要好。为什么?草色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在这首诗当中一样有人生的哲理。 苏东坡也写到“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也是有哲理性的,说的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先兆的,并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现象中呈现出来。这是诗人在日常生活、自然当中体会出来的哲学智慧。 第三,自然与人的融合。 例如辛弃疾写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人见到青山是那么妩媚漂亮,他想象到青山见到自己也应该是如此。 李白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谁相看?是我与山互相看,我在看山,山也在看我。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融合,经常是主客之间不加以区分。 智慧之四:日常生活的审美 体验与审美升华 日常生活中也会找到哲理,也会得到一种审美的体验和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一种智慧。例如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就非常有意思。“绿蚁新醅酒”,新酿出来的酒很好,还长出了像蚂蚁一样绿绿的东西。“红泥小火炉”,用小火炉煨着酒。“晚来天欲雪”,晚上要下雪了,这时诗人邀请了刘十九。“能饮一杯无”,你能来与我喝一杯吗?通过这短短的一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古人对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美好享受。也许当年刘十九根本就没有来与白居易喝酒,为什么?因为诗人要写出这样的诗,要赶马送到朋友住所,然后再把朋友接来,而这可能就赶不上喝酒了,不像现在发个短信就可以让朋友过来。但是就通过这样的事,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享受和对于生命的尊重。在这里你可以感觉到,他对日常的物件那么爱惜,那么享受,那种感情又简单又纯朴。现在人际的交往过程当中,经常会被物欲化,不像古人那么简单。如果我们现在还能真诚地邀请老朋友简单地喝酒,就是最好的境界。我们应该追求这种境界,这是我们现代生活当中经常会丢失掉的东西。 宋人杜耒所写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虽然是以茶当酒,照样有别样情趣,更因为有了月下赏梅,所有的境界都变得不一样了。诗中饮茶是作为咏梅的背景出现的,但是你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所追求的境界非常纯净。 还有北宋读书的声音也是那么平淡,那么有情味。陈师道在《绝句》中说“书当快意读易尽”,合口味的好书往往很快就读完了,当然如果是很沉闷的书,也不容易读完。“客有可人期不来”,有好朋友,有好的、可心的人,你希望他来,但是他不一定就来,谈得来且又是可心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书如此,好人也如此。“世事相违每如此”,我们世上的事情,每次都可能与你的预料相违背。“好怀百岁几回开”?令人感到开怀、快意之事一生当中又能有几回遇上?那就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可爱之事可爱之人可爱之物吧。通过这种感受,你会觉得宋人的心地非常纯朴、平淡。 当然还有王禹偁说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寒食节不能做饭,所以“无花无酒过清明”,感觉很平淡。但是昨天去邻家重新讨来薪火把灯点燃,首先把机会分给读书。我觉得宋人的读书非常有境界,这种境界是我们当今社会很难求得的。 智慧之五:以事说理 以物求理 探究终极 宋代的理学家程颢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两句很好,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这种境界就是豪雄。不以富贵荣华为傲,而把平淡生活当作自己的追求。其实这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朱熹的诗中也多含有哲理,他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告诉我们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知识的源头活水就来了。 苏东坡的诗也通过事来说哲理,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是说看问题、观察事物往往会有当局者迷的现象,其实看什么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也许你会一叶障目,可能就看不到真面目。 苏轼的另一首诗说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说是在琴上,那么把琴放在盒子里,它为什么不响呢?如果你说是人的手指弹出来的,那么你怎么不在手指上听琴声呢?其实他要讲的就是任何事物的构成都要靠互相之间的和合才能生成因果,互为依靠、互为依赖。 智慧之六:淡泊名利 看轻生死 晚唐的李洞写道:“不羡王公与贵人,唯将云鹤自相亲。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这就是说想洗去身上穿的禅衣上的尘土,但实际上禅衣上没有尘土,表示了对这种丝毫不为尘世所染的生活与境界的向往。 僧人慧开也写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能做到这种境界很难。尽管这是禅宗的说法,但是它对于我们的人生都还是有启发的,那就是要淡泊名利。 像杨慎的《临江仙》所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尽管三国争斗的历史很雄伟壮阔,但是非成败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功业伟绩回头一看都成烟了。这里面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也有一种空幻感。诗人看得太透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过去的历史,曹操也好,孙权、刘备也好,都过去了。只有江上捕鱼的人与山上砍柴的人相逢了,把酒聊天,将三国之事作为谈资而已。《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就引用了杨慎的这首《临江仙》。 其实古人在很多诗里都表现了这种思考。苏东坡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长恨这个身体不是归我所有,之后都要变为泥土,所以要看淡名利。人的一生总在那里计较一些小事情,眼光何不放远大一点、将某些事情看淡一点呢?苏东坡从海南回到大陆时,有人问他:“试问岭南应不好?”他怎么回答?“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你心安了,到哪儿都是你的家乡。如此看,到岭南就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的区别。苏东坡讲得多好!正是因为他以这种心境来对待各种困境,所以就一定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也是一种智慧。 当然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整个心灵与宇宙相融合了。他也经历了被贬官的境遇,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见。这时的他虽然孤独一人,但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境地里,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在钓着自己的“寒江雪”。其实这也是说坚持自己的理想,按照已选定的方向去做,不违背自己的心就是最好的,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和原则,这样在这个社会上就可以做到心安。这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也是很有启发的 2013-07-08 天津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