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做一份不一样的作业 文汇报2013-07-11第十一版 暑假到了,在题海中扑腾了一个学期的中小学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但各种衔接班、补习班接踵而至,教辅书、习题集紧随其后,两个月的暑假很可能又变异为“第三学期”。其实,对学生而言,暑假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段。 今天,我们特别约请语文、数学、历史、物理学科教师设计一份不一样的暑假作业,引导学生跳出题海,自主学习。这些方案只是给大家一些启示,学生、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原创。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一定会让孩子们收获不一样的体悟。
数学 解孔明锁拼七巧板 □薛小龙 漫长的暑假开始了,孩子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也许出于家长的各种担忧,他们很可能又被送进补习班的“笼子”里去。每每看到寒暑假奔波在补习路上的孩子把“回锅肉”一样的作业炒来炒去,我只有“一声叹息”。其实数学学习并不只有做题做卷子,作为一个多年带初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师,很想提一点点建议。 一是假期没有必要提前性地学习课本知识,尤其是数学学科。数学在初中重在知识的推导过程,重在推导过程中的逻辑演绎分析,重在定理的环环论证。而假期提前性学习往往是直接给出定理或结论,然后应用,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学习留下的“夹生饭”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暑假让孩子们去读这类补习班,不如把他们送去参加各类艺术体育特色培训更好。 二是暑假的数学学习可以换种形式。近几年暑假,我不再给学生布置与课本相关的“习题性”作业,而是尝试摸索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寒暑假作业。几年下来,我发现学生们都很有兴趣,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在这里,我简单按年级做些介绍。 六年级学生可以研究一下中国特有的游戏——孔明锁或九连环的解法,开学做一个表演和班级间的比赛。孔明锁其实可以用编小程序的方式来拆分,这是培养数学素质的一部分。 七年级学生上学期末刚学完直角坐标系,在这个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画图作业,让学生在暑假里走一遍自己生活社区三纵三横的马路,然后以自己家为原点,手绘一份地图,要求标出便利店、小区、公交车站及一些特色建筑,并要求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作个估算。 七年级另一个作业是基于课本内容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要求做一个风筝,需满足两个“数学条件”:形状为对称图形(轴对称、旋转对称皆可),面积必须在给定的范围内(1200-4000平方厘米),要求学生以数学报告的形式给出风筝面积的计算过程。这既复习了预备年级图形面积的分割计算,又加入了初一的图形变换概念。 八年级可给出两个比较“专业”的作业,即选定一个建筑物,要求学生设计方案进行高度或宽度的测量计算。这个过程要用到初二几何中的全等变换,也许还会用到古埃及测量中的方法,即初三将要学习的图形相似等知识。这个建立解决方案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其中的纯计算类问题反而是简单的。最后要求学生以数学报告形式提交作业,以“有图有真相”的方式展现建模计算的过程。 八年级还有一个暑假作业是逆向拼七巧板游戏,其数学意义是将不规则几何图形分解成在初中几何中出现的基本图形,包括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对帮助学生复习初二几何相关知识、学习初三的几何论证与计算过程中数学化归思想的渗透和应用有最直接的作用。中考数学中,学生们最感到棘手的是几何图形如何添加辅助线,而这种七巧板的玩法其实就是将一些几何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变成七块基本图形拼出来,是非常有意思的数学活动。 (作者为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数学教师)
语文 编一本属于自己的成语词典 □单云德 如果说语言大厦的结构是语法,那么,词汇就是它的建筑材料。积累词汇有很多途径,比如多读多写。当然,我们也可以走“捷径”,那就是从积累成语入手。成语是语言的微雕艺术,在成语的“方寸”之间,我们将会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我们何不利用暑假,“趣”读成语,编一本属于自己的成语词典?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来编写。我们只需准备一部《成语词典》(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本笔记本。当然,也可以借助网络编写成电子版成语词典。
板块一 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判断一下,在下面六个选项中,哪些是成语,哪些不是成语? ⑴里程碑( ) ⑵刻苦学习( ) ⑶兵败如山倒( ) ⑷百闻不如一见( ) ⑸不到黄河心不死( ) ⑹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 答案是:除了⑵是一个偏正短语,其它五个都是成语。你答对了吗? 这里涉及到成语的定义: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四字成语占了96%,相对而言,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上下句的成语数量比较少,这样就有了一个积累的角度:请积累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上下句的成语,多多益善。
板块二 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在括号里准确地填上一个词,组成一个成语。 ⑴一( )莫展 ⑵( )流不息 ⑶天翻地( ) ⑷言简意( ) ⑸一( )作气 ⑹悬梁刺( ) ⑺食不( )腹 ⑻迫不( )待 答案依次是:⑴筹,⑵川,⑶覆,⑷赅,⑸鼓,⑹股,⑺果,⑻及。 你答对了多少?有没有错误? 从中我们找到又一个积累的角度,就是“正音”,积累容易读错的成语;“正字”,积累容易写错的成语;“正意”,积累容易用错的成语。也是多多益善。
板块三 我们来比较一下,以下六组选项,有什么不同的格式,请用ABC字母来表示。 ⑴轰轰烈烈、浑浑噩噩⑵比比皆是、彬彬有礼⑶挨家挨户、百发百中⑷防不胜防、精益求精⑸出尔反尔、得过且过⑹白雪皑皑、大名鼎鼎以上六组是成语的特殊格式,可以概括为⑴AABB式;⑵AABC式;⑶ABAC式;⑷ABCA式;⑸ABCB式;⑹ABCC式。 这绝不是文字游戏,不同格式读上去的节奏感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请用这种分类方法积累成语,多多益善。 板块四请比较以下五组选项,在结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 ⑴①细水│长流 ②天花│乱坠③肝胆│相照 ④鼠目│寸光 ⑵①饱经│风霜 ②痛改│前非③大显│身手 ④徒有│虚名 ⑶①一盘│散沙 ②不速之│客③娓娓│动听 ④楚楚│动人 ⑷①一败│涂地 ②危│在旦夕③逍遥│法外 ④牢│不可破 ⑸①水深│火热 ②语重│心长③情深│意厚 ④枝繁│叶茂 参考答案:⑴主谓关系;⑵动宾关系;⑶偏正关系;⑷补充关系;⑸并列关系。 请在积累成语的过程中,从结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类。一是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比较分析;二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板块五 请准确解释文言文常用词“兵”的含义: ⑴兵贵神速( ) ⑵兵来将挡( ) ⑶富国强兵( ) ⑷短兵相接( ) ⑸兵不厌诈( ) ⑹兵连祸结( ) ⑺按兵不动( ) ⑻秣马厉兵( ) 参考答案:⑴用兵;⑵军队;⑶军备;⑷兵器;⑸作战;⑹战争;⑺军队;⑻兵器。 归纳一下,“兵”有三个义项:①武器,兵器;②军人,军队,士兵;③关于军事或战争的。这三个义项是有联系的,即由“物”到“人”到“事”。 初中生需掌握文言文常用词150个,运用成语进行积累,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不妨试试。
板块六 收集经典中的成语。《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战国策》、《史记》、《世说新语》等经典中有很多成语,只要上网搜索就可以找到。成语就像百科全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块七 成语“造句、扩段”。小学时我们学过造句。现在进一步,由一个成语,扩充成为一个段落。比如:围绕“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写一段百字文,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运用的好方法。 以上板块只是举例而言,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计,比如同义成语、反义成语、“数字”构成的成语、“颜色词”构成的成语、成语中的衣食住行、成语中的春夏秋冬等等,不胜枚举。 坚持一个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能力为主,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板块”可以自行设计,时间可以灵活安排。 提出一个建议:暑假期间,可以采取学习型家庭的形式,父母共同参与编写。 (作者为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语文特级教师)
历史 到纪念馆看见历史 □钱丽华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时常会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中学历史学什么?学生如何学历史?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近人治学,都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做学问,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毋庸置疑,中学历史是一门给予学生精神引领的人文学科,中学历史学习是学生的人格意识、求真意识、责任意识、包容意识、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等公民素养的培养。这种基于史料的证据和基于证据的解释,从“我们如何知道”到“我们如何认识”的史学思想方法是历史学科固有的特点。 这些历史学科固有的特点有赖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而囿于应试教育,受制于课堂学习的狭小时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失对历史文化的冷静思索和静心品味,更无从亲身体验。暑假给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历史学习也可以换种方式。 不一样的暑假历史学习——眼见为实。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如何用我们的眼睛开始历史发现之旅呢?众所周知,历史学习跨越上下五千年,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呈现色彩斑斓的景象,历史学习是无法穷尽这些浩淼的历史本体知识的。暑假中,我们尝试一种新的历史学习方法:走进身边的历史,学会参观纪念馆、博物馆,提高历史学习效能。 现在就让我们开启发现之旅,第一站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什么选择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理由1:地处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 理由2:与历史教材相对应的学科知识点相联,更是学生学史的兴趣点,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专政、以色列建国、冷战时期的中东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等。 理由3:纪念馆恢复为1928年犹太会堂时的建筑风貌,精致富有特色,馆方讲解专业,展馆传递宽容、和平和发展的理念。 理由4:纪念馆周围可以延伸参观霍山路、舟山路建筑群,二战时犹太难民集中居住而使其成为充满异国情调的商业中心。 现在让我们围绕主题“东方的诺亚方舟”开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探究学习,做一个小小的历史学家吧!探究可分成三个阶段: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 参观前: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观看视频、阅读书籍等资源学习背景知识,如犹太民族在历史上的多舛命运、犹太人和以色列的称呼来历、犹太民族在历史上的五次劫难等。网站资源有“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影视资源有“犹太人在虹口”相关影视,纪录片《上海犹太难民访沪纪实》等;图书资源有《犹太人在上海》等。 参观中:学生领取纪念馆导图,可带着任务实地参观,或访问馆方专家。任务一:走近摩西会堂旧址,面对上海以色列领馆赠送的“约柜”前的“圣幕”,你了解为人类贡献了《圣经》的犹太人的宗教习俗吗?任务二:请你在展厅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场景观察,用相机记录或用文字描述犹太难民在困境中创造了多彩多姿的生活。任务三:用你喜欢的方式讲述重返“诺亚方舟”中感动你的人和事。 参观后:依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周边景区导览图》,设计徒步旅游线路,追寻上海虹口犹太人的足迹,并以“犹太人”为关键词画一张思维导图。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个案只是给大家一个启发,上海拥有百余处校外场馆资源,如在上海博物馆感受青铜文化,在孙中山故居感受辛亥革命,在上海松江区博物馆领略松江先民早期的社会生活……暑假里,学生们可以就近选择感兴趣的场馆乐学历史。 (作者为上海市四平中学历史教师)
物理 动手动脑温故知新 □朱建波 今天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趣味性、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及动手探究等方面有较强烈的需求,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方面有较大优势。但学校的教学活动由于受时间及其它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动手做等体验性实验及活动方面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暑假期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不同于课堂的物理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物理学习的经历,并通过“动手做”实现温故知新的目的。 ●重温“神十太空授课” 6月20日,神十航天员神奇的太空授课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也增加了我们对失重环境的认识,其中的水膜和水球实验蕴含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知识,单摆实验蕴含的是机械能知识。 暑假里,学生们可再观看一遍本次“太空授课”的视频,利用网络、图书等搜集相关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简单解释其中水膜、水球和单摆实验的实验现象。 在地球上,与水膜、水球类似的实验是肥皂膜和肥皂泡,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 ●上一堂社区物理实验课 学生们可以利用暑期为社区中的老人和低年级同学上一节趣味物理实验课,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表演,并做讲解。下面为大家推荐几个实验。 实验1:隔着玻璃吹灭蜡烛。点燃玻璃前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放上同样一根蜡烛,移动后面一根蜡烛,使它看起来像是点燃了,然后从点燃蜡烛的方向向玻璃吹气,吹灭前面的蜡烛,玻璃后面的蜡烛也熄灭,实现一口气吹灭两根蜡烛。 实验2:浇不灭的蜡烛。在玻璃后面放一只玻璃杯,玻璃杯中放一根蜡烛,点燃玻璃前面的蜡烛,移动玻璃杯,使玻璃杯中的蜡烛看起来像是点燃了,然后向玻璃杯中注入水直至将玻璃杯中的蜡烛没入水中,从玻璃板前面就看到蜡烛在水中点燃。 这两个实验蕴含的是平面镜成像知识。 实验3:声音大炮吹蜡烛。用一个净水桶,在桶口用胶带固定一个激光器,点燃蜡烛,将桶口对准一根点燃蜡烛的烛焰,用力敲击桶底,吹灭烛焰。 这个实验蕴含的是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做,既可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满足兴趣需求及对物理学科的归属感。 ●做一次社区环境分析 社区的生态环境,如空气质量、气候条件、绿地面积等,是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进行一次社区环境分析吧。 选择一个晴好天气,用温度计从早上6:00开始,每隔1小时分别测量所在小区内的路面温度和池塘温度(没有池塘可以测草坪上的温度),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成温度-时间图线。 学生们可以分析路面和池塘温度-时间图线的不同之处,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个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物理探究学习的过程与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有相似之处,但课堂教学很难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同时巩固所学的热学知识。 ●参观一家科普场馆 上海有很多科普场馆,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暑假里,学生们可以到场馆中感受知识与娱乐的交融、智慧与科技的碰撞。如参观上海眼镜博物馆,可以了解眼镜的起源与进化,了解视光学原理,感受光学矫正视力的方法等。 学生们还可以根据区域实际、学校要求、交通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科普场馆,做好参观前的各项准备,主动参与场馆的相关项目,并做好项目活动的总结,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历。 (作者为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物理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