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栽培

 昵称9425660 2013-07-11

镇平玉米栽培

玉米,又名玉蜀黍、苞谷,属禾本科,是镇平近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0 000公顷左右,最多年份达40 550公顷(2008年)。1989年统计全县种植面积11 861公顷,占全国种植面积的0.06%;占全省种植面积的0.6%。发展玉米生产,搞好玉米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栽培历史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玉米,1494年他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中国玉米栽培已有400多年历史, 传入的时间当在1511年前。中国最早记载玉米种植在明正德六年(1511年),河南最早记载玉米种植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镇平玉米引进种植时间缺乏史料记载。建国前种植面积不成规模,产量较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每亩单产仅21公斤,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每亩单产也只有34.1公斤。

二、发展概况

镇平玉米种植经历了三个阶段:

1、传统种植阶段(1950~1963)。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玉米生产沿用旧的种植模式,稀植,亩1 100株左右,不进行任何病虫防治,靠天收粮,种植品种多为传统的农家种“四叶糙”、“七叶糙”、“竹竿青”等,产量增长缓慢。14年,平均单产58.4公斤;期间1957年引进“洛阳白马牙”、“洛阳混选1号”、“威州416”、“安东11”、“金皇后”等改良种代替了农家种,57-58年平均单产上升到75公斤;1959-1963年,由于农业生产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产量下降,平均单产为37.2公斤。

2、双交种利用种植阶段(1965~1970)。

1964年南阳地区引进罗马尼亚玉米双交种,在镇平白坡农场及小西营等大队试种,较时推品种增产幅度明显。 1965年初从山东引进“双跃150杂交亲本材料,9月份派科技人员到广东海康加代繁殖,开始自繁自制杂交种。期间地区农科所育出南杂1号、南杂2号。1969年从新乡引进“新单1号,河南农科院引进“豫农69等,但种植技术尚无大的突破,玉米单产平均仍为71.2公斤。

3、单交种大面积初推广应用阶段(1971~1981

此阶段由于单交种大面积推广应用,镇平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上升。1971-1974年四年间,平均单产90.8公斤。但1973年来,玉米大斑病流行,“豫农69”感病严重被淘汰。“新单1号”主导。1975年从河南农科院引进“豫农704”,因品质较优,产量比“新单1号”增20%以上,很快在全县普及,一直到80年代初为主导品种,加上注意对玉米螟的防治(利用赤眼蜂生物防治、杀螟杆菌、白僵菌丢心),产量首次突破100公斤大关,平均单产达到131.9公斤。

4、从栽培技术入手的高产攻关阶段(1982~1992

此阶段玉米高产栽培研究比较活跃,加上1989-1992年连续三年实施省下达的“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丰收计划,年面积20余万亩,推广主要新技术有: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间作套种,大尺带双保险,微肥的利用,麦垅套种等。以杂交品种群“镇单801”、“丹玉11”、“烟单14”、“豫单5号”当家,分区域种植,是玉米产量一年向前跨进一步,平均单产达到200.4公斤,最高年份达254公斤(1991年)。

5、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种植十改阶段(1993~2009

  此阶段是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比较成熟阶段,强调模式化栽培,以种性确定种植密度,根据地域确定种植品种,保水剂种子涂层,玉米种子包衣,玉米化调化控,玉米化学除草,无水浇区耐旱耐瘠品种推广,大喇叭口期玉米螟适时防治,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分期施肥及玉米“十改”栽培措施应用,连续三年玉米实施丰收计划。尤其是2007年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品种利用更科学,1996年至2000年,主推品种为豫玉18、豫玉22、郑大122002年主推鲁单9812004年来主要以郑单958、济单7号、安玉12、登海11号、中科4号、浚单20、登海3号、新单23号、先玉335、中科11号及耐旱耐瘠示范品种衡星101号等。这些品种山、丘、平各有选择,稀植大穗、中高密度、高密度,稀则2 800株,密则5 500株,各有一套成熟栽培模式。17年平均单产达312.9公斤,最高年份达399公斤(2002年)。是建国初平均单产的8.4倍; 并用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如2004年城郊小西营张学义所种2.2亩郑单958,亩产达904公斤,2009年张林黑龙集农民刘正旺所种的7.1亩玉米、安子营刁坡农民宋金玉的6.4亩玉米,经省科学院组织专家验收,亩产分别达783公斤和723公斤。

三、种植生态区划及品种布局

   镇平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较好,雨量适中,在玉米生长季节,10以上有效积温,春播(330118)平均为4 861;夏播(451115)平均为4648.4,均可满足早熟品种2 000-2 300;中熟品种2 300-2 800;晚熟品种2 800-3 300的需要。年降水量平均为709.5毫米,4-10月达624.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8%,夏玉米生长的6-9月份平均降雨442.4毫米,折合295.4立方水,基本上能满足亩产300公斤需要。6-9月份日照时数历年平均为796.8小时,太阳辐射量23.45千卡/厘米,可满足亩产500公斤需要。由此可见镇平全境均为玉米适生地。1983年,农业科技人员根据地理、地貌、土质、水肥条件,划分出:

1、沿河平原潮土玉米高产区:分布在赵河、沿陵河、淇河等沿河两岸,包括杨营、侯集、贾宋、安子营大部和石佛寺、曲屯、马庄、玉都、卢医、张林一部分及县原种场。总耕地面积19万亩左右,占县总耕地面积的17% 该区土层厚,土质好,易耕作,土壤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灌溉面积大。亩投入较高,易创高产,为主栽培区。           

2、南部平原砂礓黑土栽培区:分布在县南部,包括张林全部,贾宋、彭营、安子营、马庄大部,侯集、晁陂、雪枫、杨营、遮山部分及县良种场 。总耕地面积39万亩左右,占县总耕地面积的35%。该区特点:地势平坦, 地下水较好,土壤属砂礓黑土类,耕地结构较差,土层薄,耕层浅,通透性不良,适耕期短,易旱易涝,缺磷严重,雨量较少。为种植玉米次栽培区。

3、中北部丘陵黄棕壤土栽培区:分布在中北部丘陵区,包括枣园、王岗、柳泉铺、玉都全部,高丘、曲屯、遮山、卢医、石佛寺、老庄大部分和晁陂、杨营、彭营部分。总耕地面积49万亩左右,占县总耕地面积的44.3% 土地面积大,岗洼相间,地形复杂,属黄棕壤土类,土质差异大,肥力悬殊大,土壤耕层浅,植被少,覆盖率低,保墒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适耕期短,易旱易涝,地下水源贫乏。但部分地区自流灌溉条件较好。为种植玉米次栽培区。

4、北部山地栽培区:分布在北部山区,包括二龙全部,老庄、高丘大部和石佛寺、玉都一部分。总耕地面积4万亩左右,占县总耕地面积的3.5% 降雨量多,水利条件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昼夜温差大;科学种田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劳动强度大,山势陡峭,地块小,鸟兽危害重。为兼顾夏玉米栽培区。

四、栽培技术及新技术应用

1、品种利用

1953年前全县均使用传统农家品种有四叶糙、七叶糙、竹竿青、湮顶黄等。1957年引进洛阳白马牙、混选1号、安东11等,种植面积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81% 1958年美国品种金皇后,因晚熟,需大水大肥,夏播产量不理想。1962年至1964年先后引进美国改良种威州416、南杂1号、南杂2号、洛阳85、东北白等。1965年引进罗马尼亚玉米双交种,增产显着,形成“杂交种”热,当年即从新乡引进“新双1号”、从山东引进“双跃150”亲本材料,到海南加代繁殖,自制杂交种。1971年至1975年郑单1号、豫农69为主推品种,1973年至1974年因豫农69高感大斑病被淘汰;1976年至1983年,豫农704、郑单2号、郑单5号、烟单14号为主导,镇单801也有一定种植面积;1984年至1990年,丹玉11、丹玉13主导;1991年来郑单8号、军双2号有一定面积;1995年至2000年,豫玉22、豫玉18主导,一度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8%以上;郑大12也有部分面积。2002年后以品种群当家,逐年均有新品种加入,当年加入鲁单9812004年加入郑单958、济单7号、登海11、安玉122005年加入中科4号、新单232006年加入浚单20、登海3号,2007年加入先玉3352008年加入中科11。高产区种植品种多选用高密度和中高密度品种;次种植区选用中高密度品种或稀植大穗品种;兼顾夏玉米栽培区选用稀植大穗品种为主。

播种

   播种期:分春播和夏播,春播占全年玉米播种面积的7%左右,多为夏播。春播历史上多在4月上旬,地温稳定在15时播种。1971年曾推广“玉米九尽顶凌播”,后因低温烂籽严重未能普及;80年代中后期部分农民为使嫩玉米棒能早上市,利用地膜覆盖,使播期提前到3月初。夏播麦收后播种,旧时因所种植小麦品种多为冬性,收获期多在6月初;80年代中后期,小麦品种多为半冬性,收获期多在5月底;90年代后,小麦收获期提前到525左右,玉米播期较以往提前。由于夏玉米播种遵循“夏玉米种植无巧,越早越好”, 故历来注重“抢时”,麦后铁茬点种、串种;1975年后实行麦垅套种,部分人多地少区采用育苗移栽。

  春、夏播历史上均习惯玉豆间作,50年代中期以后,单作面积扩大,间作减少。80年代以后,间作再度兴起,称之为“大尺带,双保险,间作形式增加有:玉米芝麻间作、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春薯间作、玉米蔬菜间作等。

   种植密度:历史上玉米种植密度习以稀植,素有“蜀黍地里卧下牛”之说,密度1 200株上下;50年代初也没有超过1 400株;60~70年代稍有提高,密度在1 500株左右。80年代以来,随着半竖叶型品种的推广,种植密度提高到2 000~3 000株;2004年来,由于郑单958、掖单系列竖叶型品种的推广,种植密度达4 500~5 000株,个别的高达5 500~6 000株。2000年后,玉米以品种群当家,种植密度多以品种特性决定,一般平展叶型,亩种植密度2 500~2 800株,半竖叶型品种3 800~4 300株,竖叶型品种5 000~5 500株。

  种植方式:建国前均为等行距种植,行距70~75公分,株距60~70公分;60~70年代,行株距均为60公分;少数村开始实行宽窄行种植,多以宽行85公分,窄行45~50公分,一直80年代初半竖叶型品种的推广,宽行为70~75公分,窄行40公分;2000年后,高密度品种推广,用播种耧机播,等行40公分;中高密度60公分;稀植大穗80公分;2007年后推行玉米超高产栽培,对机播耧进行了改良,宽窄行种植又有一定面积。2009年收割机收割的麦田,麦茬高,硬辙、麦秸,影响耕作,加上政府禁止焚烧麦秸、麦茬,有部分地区创出了新的“宽窄行”种植法,两个车辙堆麦秸,留做宽行,两个车辙间高密度品种种4行,中高密度种3行。

3、管理

  间苗定苗。历史上由于小地老虎及地下虫为害严重,为不至缺苗,间定苗滞后,5-7叶间定一次到位;到70年代后,均推行三叶间,五叶定的原则。

  中耕除草。历史上,麦收后铁茬点种玉米,点后即深锄搬茬一遍,到玉米5叶前再深中耕一次,10叶后结合中耕进行培土;一直延续到2000年初,玉米化除技术在镇平开始推广应用,首先用阿特拉津苗后除草,因使用技术不到位,喷药时期偏晚,杂草过大,防效不理想,到2003年后,播后芽前使用土壤封闭除草剂乙草胺,到2008年,应用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因使用时间过于集中,使用后因飘移造成春播双子叶作物药害,2009年部分地区改乙草胺封闭为烟嘧磺隆和苄嘧磺隆芽后除草,但近玉米田的棉花、豆角、辣椒等双子叶作物仍有药害。

  施肥。“玉米是个大肚汉,能吃能喝也能干”,历来对玉米施肥都很重视。建国初一直到60年代初,普遍采用厩肥或粗肥掩底的办法,1963年来多厩肥掩底,拔节期亩追硫胺10公斤左右;70年代拔节期亩追碳酸氢铵20公斤左右:1982年后,串种多随种亩施碳酸氢铵50公斤左右,称之“一炮轰”施肥法;铁茬点播田7~10叶间开穴点施碳酸氢铵50公斤。80年代末,提倡“叶龄施肥法”,整个玉米生长期施碳酸氢铵50~75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氯化钾20公斤或NPK三元复合肥30~40公斤、尿素20公斤,七叶展穴施40%11叶展穴施60%;“一炮轰”施肥法仍有一定面积。2008年后开始推广随着亩施微生物菌肥,玉米6片展开第7片露尖时,在窄行间亩施硝酸磷肥40公斤,这次施肥主要是攻穗肥,能使穗长穗粗。10叶展11叶露时追第2次肥, 亩在窄行内施硝酸磷肥35公斤, 这次施肥主要是攻粒肥,能使籽大粒饱。有条件的地方,在见雌穗后遇雨时亩撒施硝酸磷肥10公斤及尿素5公斤作为灌浆肥。。

化控

倒伏是玉米高产的大忌,建国前后,由于氮素不足,倒伏构不成危险。到80年代中,有机肥使用甚微,化肥使用占居主导地位,倒伏机率大增,自2004年来开始利用玉米控旺剂,喷洒适时的(6~9叶喷),效果较明显,喷洒延后的造成减产,故推而不广。

浇水

历史上玉米种植一般不浇水,靠自然降雨,特别干旱年份,有水源地方多采用吊杆、龙骨水车、辘轳浇灌;60~70年代可自流灌溉区,多浇抽穗、灌浆水;井灌区只浇救命水。80年代以后,有水利条件区多遇旱浇水,高产区能及时浇高产水。

病虫防治

虫害:主要有玉米螟、蚜虫,建国前,基本不治,玉米螟严重发生年份,大风雨过后,断茎遍地,个别地方发现虫孔有丢草木灰防虫的。50年代中后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见到玉米心叶有横排虫孔,即用六六六颗粒剂丢心防治。70年代以后,改用1605或西维因颗粒剂丢心防治。80年代六六六禁用,用辛硫磷、异柳磷取代。2007年后,1605等剧毒农药禁用,多用辛硫磷加毒死蜱颗粒剂丢心防治。70年代初,曾利用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中期利用微生物农药防治。蚜虫发生,影响授粉,2007年前用氧化乐果喷洒,以后用吡虫啉防治。春玉米苗期常有小地老虎、蝼蛄为害,历史上农民习惯早晨见为害扒土捉虫;50年代有黄昏时砒霜配毒饵诱杀;60~80年代初,改用666粉或有机磷农药配毒饵诱杀;80年代末,曾应用麻袋片诱卵,泡桐叶浸药(敌百虫)傍晚扣行间诱杀幼虫;90年代后,多采用幼虫3龄前尚未入土危害时地表喷洒菊酯类农药杀灭。    

病害:主要有黑粉病、大小斑病。建国初,玉米黑粉病发生严重,曾一度提倡切除病瘤,焚烧或带出田外深埋;50年代中期采用赛力散拌种,70年代后该病已不多见。1973年玉米大小斑病在镇平大发生,严重田块叶片干枯,减产200万公斤,后大力推广“豫农704”等抗病品种,有效控制了该病。2006年后玉米褐斑病及弯孢霉叶斑病两个新病害发生,前者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1 000倍液发病初全株喷洒,后者用25%敌力脱乳油1 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1 500倍液喷洒是两病得控制。

4、收获及脱粒

春玉米多8月上旬收,夏玉米9月初收,有先掰穗后砍杆,也有先砍杆后掰穗,历史上在玉米收获后,先剥去穗外四层苞叶,留下一层,两穗绑在一起,挂晒,干后用扁凹草锥或剪刀隔2~3行锥去1行,后手工拧掉玉米粒;50~60年代,多用席子或稿筅围成圈,地下垫木板,用半块犁铧或菜刀背,手拿玉米棒垂直向下砍脱籽粒;手拧脱粒是用一块长60公分,宽15公分,厚10~15公分的木板,中间开凹槽,一头浅一头深,槽中间钉一扁钉,45度夹角,头朝浅槽方,操作时把玉米穗按槽内,由浅头向下推,稍旋转再推,反复几次后手工拧净剩余粒;70年代,用8公分宽,15公分长半钢质铁皮,上面随机锥凸起齿若干,齿向内卷成圆圈,套种玉米穗上扭旋脱粒;80年代盛行生铁铸手摇玉米脱粒机,比人工脱粒工效提高3-5倍;90年代机动玉米脱粒机推广,一直到2007年后,县内个别地方初使用玉米收获机作业。

五、玉米加工利用

     历史上到70年代末,玉米主要作为食粮,到80年代后,口粮结构改变,成为禽畜饲养的主要饲料来源。

1、玉米制淀粉生产。玉米淀粉是玉米加工工业的基础。有了玉米淀粉方能开展玉米多层次利用。80年代初,城郊、卢医、安子营等曾进行玉米淀粉加工,作为药厂片剂生产添加剂。其工艺为:

浸泡:让玉米籽粒吸足一定数量的水,使之软化。为了缩短浸泡时间,防止浸泡过程中微生物发酵,使蛋白质与淀粉易于分离,浸泡时除加水久,还要加温和加微生物抑制剂(温度通常控制在50°C左右,以硫磺作物微生物抑制剂)。浸泡水在几个大型浸泡罐之间循环使用,当水中固形物含量达到6-10%时才排放,作提取固形物或留作生产乳酸盐用。

粗磨脱胚:将泡软的籽粒用机破碎,调节好两磨片间隙,获得含蛋白、淀粉、胚芽、外皮的糊状物。然后注入流槽底部分离出来(胚芽干燥后用于榨油),淀粉,蛋白质等从流槽底部排出,在调和器中用水清洗除去可溶性物质。

精磨分离:采用立式钢制粉碎机,利用强大的离心力使碎块爆裂,然后用振动筛除去纤维和糖等(可作饲料用),将蛋白质与淀粉的混合物送入离心分离机,利用离心力使两种物质分离,分别从离心机的两个排也排出,使蛋白、淀粉两者分离。

干燥粉碎:用离心机甩去多余水分,经干燥与粉碎后即制成玉米淀粉。

2、玉米制醋。70年代末,一些农村的农民,利用土作坊,将去皮玉米粒,用清水泡一周后捞出,装在洗净的竹筐,挂在房檐下,隔3~5天洒一次水,等发霉后放入水缸,每2.5公斤玉米加水10~15公斤、0.5公斤红糖,然后用塑料布把缸封严,十多天后便成食醋。

3、玉米制酒。80年代初,白坡、小店等处,利用玉米发酵后,通过蒸馏生产苞谷酒。

六、秸秆利用

建国前后,玉米秸秆多作燃料用,活杆成熟玉米品种推广后,青贮作为牲畜饲料;80年代来利用玉米芯生产食用菌;玉米杆粉碎还田;2009年出现秸秆处理机直接粉碎还田及回收用于生产秸秆乙醇。

七、新技术应用

1、种子包衣技术。90年代后推广,能有效防治地下虫、黑粉病、蚜虫等。

2、地膜覆盖。80年代后,多在春玉米上应用。

3、人工辅助授粉。50~60年代,提倡天缨抽出散粉期,收集花粉涂花丝上;80年代后提倡在天缨抽出第3天,两人在天缨下拉绳,5天后复拉。

4、隔行去雄。70年代中期以来推广的一项辅助增产技术,玉米天缨抽出后隔一行拔除一行或隔一株去一株,待雌穗花丝呈紫褐色时,拔除全田雄穗。

建国以来玉米生产情况统计表

年度

面积

总产

单产

年度

面积

总产

单产

 

(公顷)

(吨)

(公斤)

 

(公顷)

(吨)

(公斤)

1950

18642

14750

53

1980

11732

23258

132

1951

16423

13271

54

1981

10497

22933

145

1952

17110

19175

74

1982

9401

21495

152

1953

20058

25600

85

1983

10411

23615

151

1954

19883

20280

68

1984

10477

30360

193

1955

21081

22450

71

1985

10995

24571

148

1956

24645

28252

76

1986

8121

25090

146

1957

16379

15841

64

1987

11266

35544

210

1958

17874

23434

87

1988

9662

18680

129

1959

14672

9686

44

1989

11861

42018

236

1960

15461

10079

43

1990

13918

49491

237

1961

12248

3443

21

1991

18398

69966

254

1962

10242

7159

46

1992

13955

30681

148

1963

9454

6196

32

*1993

13294

59909

300

1964

8722

6895

52

1994

11448

43356

253

1965

10032

12274

81

1995

14234

57767

271

1966

10379

8556

54

1996

15260

68679

300

1967

8815

6953

52

1997

16153

70215

290

1968

8382

11175

89

1998

17084

82748

323

1969

8680

9830

75

1999

18876

95856

339

1970

8661

9071

76

2000

16824

92420

366

1971

9353

11217

80

2001

18720

110189

392

1972

10211

12496

81

2002

21910

131223

399

1973

10273

15030

98

2003

21546

93089

288

1974

10822

16698

104

2004

22296

112542

337

1975

13295

24500

123

2005

23217

120038

345

1976

13905

28503

136

2006

23926

139769

390

1977

16265

31983

131

2007

36846

201092

364

1978

13749

27823

135

2008

40550

220066

362

1979

12861

23244

121

2009

41150

220130

35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