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震减灾: 8度设防的背后

 wyh1007 2013-07-11

编者小语

警惕的眼睛,时刻关注着地下传递出的信息。

30年前的唐山,因不设防而损失惨重。

震后,唐山所有建筑物按8度进行抗震设计,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

8度设防的背后,更是我省乃至全国整个防震减灾事业的蒸蒸日上。遥祭唐山地震,能够告慰无数罹难者的,也许正是我们为防震所作出的每一步努力。

1、抗震设防已进入标准化时代

7月4日晚,文安县城广场像往常一样放映影片,上百名群众在津津有味地观看电影。旁人也许根本看不出,就在几个小时前,这里发生了一场地震,震级为里氏5.1级。

“没啥影响,我们都挺安心的!”村民们纷纷告诉记者。

在受地震影响最大的毕家坊村,记者来到房屋受损最严重的毕泗洪家。他家是旧土坯房,房屋的后墙裂开了几道1厘米左右宽的缝。“村里比较新的房子没出现什么问题。”毕泗洪告诉记者。

后来,统计发现地震中出现裂痕的房屋共534间,房顶坍塌的房屋1.5间,未发现人员及牲畜伤亡。

据廊坊市地震局局长常宝林介绍,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尚没有固定标准,但文安大部分民房是新建房,近年来,随着防震宣传的深入,老百姓对房屋质量越来越注重,采用了上下圈梁、墙体里加入钢筋等方法加强房屋的坚固性,达到了抗震效果。在本次地震中遭到破坏的大多是二、三十年前建造的土坯房。

然而,农村仍是抗震设防的薄弱环节。常宝林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倡导的以指导农民建抗震房屋为目标的“农村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正在全省逐步推广。廊坊正在邀请专家设计符合当地农村实际、达到当地设防标准的农居建筑图纸,以供全市农民建房参考。

抗震设防已进入标准化时代。

在城市,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地震区划图。目前中国的地震区划图已经编制到第四代,越来越详细和精确。”河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副处长李广辉说。据他介绍,地震区划就是对研究区域未来可能遭受的地震影响按强弱程度进行分区并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地区未来可能的地震危险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所以抗震设防的依据也不一样。国家出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便是以区划图上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作为设防标准来制定某区域的建筑设计要求。

“我们对建筑抗震设防的重视始于唐山地震。”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苏幼坡说。对震后唐山的关注,使很多人明白了什么叫做“8度设防”。震时的唐山是个不设防的城市,建筑物没有经过抗震设计。而当时的唐山面粉厂套用了新疆一面粉厂按8度设防的图纸建造而成,虽然当地遭10度强震,它却安然屹立。

震后的唐山立足于“有利于环境保护、发展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抗震”的原则,建筑物按8度设防进行设计。这里“8度设防”就指按照能够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的设防措施对建筑进行设计。

目前,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参照2001年出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来进行抗震设计,用动参数来表述比过去的烈度更为精确。所有的建筑物均需按照这个国家标准,引用当地的地震动参数来进行建筑设防,从而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1995年12月,我省率先出台了全国第一部防震减灾地方性法规———《河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如今,在省直和各设区市的行政审批大厅,大都设有地震局窗口。辖区内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须到此窗口办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确认手续,否则不得办理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审批手续。

“以前,我们每年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不过十几项,近四五年来,每年则要做100多项。”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杜小泉告诉记者。

2、编织地震监测、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保护网

“7月4日11时56分24秒,北纬38.9度,东经116.3度,即河北省文安县发生里氏5.1级地震。”

5分钟后,位于河北省地震局7楼的省地震遥测台网中心观测到这一事件,很快数据已报告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随后,接到震情报告的省地震局行政值班室通过短信群发,将震情报给局领导、各相关处室工作人员。接到短信的工作人员立即到岗,应急预案启动。

12时45分,省地震局派出十几个人的地震现场工作队,于当日下午3时到达文安地震现场,与在场专家一起进行震害评估和余震监测等工作。一切工作开展得迅速且有条不紊……

这一幕让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国家地震局专家们感慨不已。30年前,他们曾为无法立即回答“7?28大地震的震中在哪里”而着急上火。

那一天,为查明震中,国家地震局紧急组织四路人马,分别派到北京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去踏查、找寻震中。这时已是震后近一个半小时……

这一巨大的变化来源于30年来,我省地震监测系统不断升级,省内大部分城市被纳入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观测台站实现了观测数字化、网络化、传输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并与北京、天津地区实现数据共享,监测精度大大提高。网内陆震发生后,十分钟内就能够提供准确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等参数速报,为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指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在灾难面前,我们的脚步越来越从容了。8度设防的背后,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的建立像一张无形的保护网越织越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决心。

2004年12月,一项投资上千万元的工程项目在邯郸启动,它不为公众所熟悉,却关系着万千百姓的安危———“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市区震害预测”。至今工程进展已过半。

“活断层”即城市下方的活动断裂带,是地震灾害的元凶。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大量震例表明,地震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廊带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大于断层两侧的其他地区。因此,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是加强城市抗震设防的基础工作。

“邯郸市第四期城市整体规划目前正在修编,地震活断层探测结果将作为城市新规划的基础数据,规划区内若有活断层,生命线工程、人员密集的建筑将会避开。专家预测,我们的经济效益回报额将是投入资金的12倍!”邯郸市地震局局长李彦堂告诉记者。

探测活断层的同时,邯郸市还将结合探测结果,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数据库,进行震害预测。即将社区内的建筑物分布,人员、财产状况,救援力量的分布,供电、通信、供水、热力等生命线工程的分布详细调查后输入数据库。发生地震后,输入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数据库便自动运行计算出人员财产损失,提供需多少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等救援建议,为政府高效快速地开展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将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市区震害预测相结合进行,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活断层探测出来后,一些沿线地带的建筑物通过震害预测,如果结果显示震害大,我们将向政府建议加固或拆掉。”李彦堂说。

目前,我省其他城市也正在陆续启动城市活断层探测工程,力争3-5年内全省完成探测。

河北省地震局原总工程师罗兰格带来一个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省地震局刚刚制订的防震减灾规划将被纳入河北省“十一五”规划中,其中提出地震监测预报要“上天、入地、下海”,即要利用卫星观测、开展地下观测以及在海洋设立观测台。首都圈地区将建成具国际水平的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开展地震构造探测、预测预警系统与信息系统建设、地震实验室建设等。

3、防震减灾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社区是救灾的最主要的基层单位”———中国地震局专家、中科院院士陈颙在《我在唐山地震现场》一文中写道。当时,陈颙跟随中国地震局专家组到达唐山地震现场。在唐山南边的宁河县,他发现农村房屋倒塌的虽然很多,但是死亡的人数少。因为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的社区,街坊邻居彼此熟悉,村里也有村委会组织,大家自救和互救意识强,能够互相救援,而且多是平房,有时候拿木棍撬一撬,就可以把人给救出来,很快就可以撤离危险区,社区发挥作用很大。

中国国际救援队首任队长徐德诗也一再强调:“一定要建立志愿者救助队伍,他们在社区里,能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这是抢救生命、减少伤亡的最重要环节。”

“我志愿加入联盟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拥护志愿队章程,履行志愿者义务,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传播科学文化……”2003年7月3日,150名社区志愿者宣誓加入石家庄市联盟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时任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的徐德诗为队伍授旗———这是我国首支城市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

“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城市社区自己保护”———胸怀这样的信念,联盟社区内的医疗站、派出所、民政所、物业人员,驻社区的单位人员、居民志愿者纷纷加入到社区地震救援队的行列中。

他们有着同样的热心和不同的特长,组成了地震应急救援、地震应急消防突击、医疗救护、水电保障等11支分队,志愿对震后生活在社区内的灾民实施力所能及的救助。入队后,志愿者们接受了包括地震常识、救援要领、消防知识、急救包扎操作在内的一系列培训。

在石家庄市,地震应急预案还走进了每一个家庭。2005年,一个棕色封皮的小册子———由石家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协会制作的“家庭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发放到石家庄市居民手中。这本预案用28字诀为每个家庭讲解了震前、震时、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操作要领,简洁实用。

石家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协会是在联盟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成立的,在全市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地震应急救援相关志愿活动。目前登记在册的个人会员达5150名,团体会员50多个,来自石家庄市及各县(市、区)。

“志愿者和协会会员在充实震后救灾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把防震减灾的精神和知识传播到了社会各个角落。防震减灾从来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省地震局应急处处长张勤说。

起源于我省的群测群防工作也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震事业的成功做法。在主要断裂带和构造交汇部位,各地建立起了密集型观测哨、宏观哨,由个体养殖户、集体饲养场或者村委会开展对水井、动物及其他宏观现象的观测。“防震减灾需要群测群防,这叫做‘专群结合’,即搜集大面积的宏观现象与专业台站数据相结合来进行地震的分析预报更为准确。”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杜小泉介绍。

         

访谈

河北理工大学教授冯百侠:

城市抗震呼唤综合管理

记者:提起地震,人们往往只想到房倒屋塌造成人员伤亡,那么强烈地震带给城市的灾害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形式呢?

冯百侠:由于现在城市建筑物普遍增高,人口密度加大,现在城市遭受震害最大的损失仍然是各类建筑物的破坏,人口的伤亡也主要是房倒屋塌造成的。特别是大城市、大工矿区等人烟稠密、房屋集中的地区,灾害的严重性更为突出。

但人们要重视地震还会引起水灾、火灾、泄毒、计算机损害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会超过地震直接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此外,地震发生后,如果消毒防疫工作薄弱,灾区人口与牲畜死亡后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极易使细菌滋生蔓延、传染疾病,这是一种衍生灾害。总之,城市灾害综合性强、连锁性强。

记者:与30年前比,城市的建筑抗震能力增强了,人们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冯百侠: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变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高科技的复杂系统,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对通讯网络、金融网络、生命线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一旦遇到灾害,这些技术性和专业性极强的网络和系统瘫痪造成的间接损失也是相当巨大的。

记者:那么现在城市面对的已经是一种综合性的城市灾害,我们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发展呢?

冯百侠:当前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分类别、分部门的单一管理模式,即每一个灾种或几个相关灾种分别由一个或几个相关的部门负责。例如,地震、环保、水利、消防、森林、卫生等部门各自分管相关的灾害;并且根据灾害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各个环节,参照各职能部门的功能实行分阶段管理。

毋庸置疑,这种传统的灾害管理模式在与灾害的斗争中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各灾种之间相互独立,缺少统一的整体协调。特别是在基础地理信息、通讯网络、救灾设备和队伍的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影响了国家在减灾方面投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削弱了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能力。

记者:那么适应未来社会的灾害管理体制应是什么样的?

冯百侠: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

首先要设定全社会灾害管理的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建立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灾害应急的综合管理能力。

其次要从城市社区抓起,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灾害管理和救援体系。

再次是强化城市重点灾害源的管理,要特别注意应对城市信息灾害、城市经济恐慌灾害等新的灾害源,把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重点放在综合灾害的防治上,更有效地配置城市应急管理的资源,不断强化城市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唐山市充分考虑城市社区安全,建立了各处紧急避难场所。

        

    唐山市在半壁店村推行了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