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雪峰读书 2013-07-11
 一、心理伤害的三种类型
  现实生活中,老师或家长不重视自身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伤自尊、伤兴趣情绪、伤成功感。
  (一)教师对学生的自尊伤害。这是最严重的伤害。案例一:某五年级小学生被罚站。这是一个五年级的女生,一次上语文课她说话,老师当天可能情绪也不太好,让她站起来,而且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式罚站,就是让她站在窗户前,脸朝外面做骑马蹲裆式,结果讲着课就把这个孩子给忘了,这孩子身体不太好,时间一长就倒在地上了,于是被送到了医院。但从此之后这个孩子就出现一个症状,说什么也不上学了,一到学校胃口就不好,而且按她说一见到这个老师就想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孩子自尊受到了伤害。
  案例二,某教师因学生上课说话让学生用夹子夹嘴。也是有四个孩子上课说话,老师很不高兴,但当时没有表现出来,只是让学生们下午每人带一个夹子来,而且是全班所有学生都要带。学生以为是要做手工,这四个调皮的学生当中的一个特别兴奋,拿了个很大的带弹簧的那种夹子。下午上课了,老师要求上午上课说话的那四个同学站起来,用夹子把嘴夹上。结果找大夹子的那个学生,夹上一会儿嘴就肿了。
  这种极端的案例不多,但还是有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上下尊卑,对人格的尊重不够,所以老师在伤害学生过程当中,甚至认为这是在管学生,是对学生好。个别家长讽刺、挖苦、污辱学生,也对孩子自尊造成伤害。
  (二)教师不恰当回馈对学生的兴趣情绪伤害。如:“你真棒!读得好极了!”这个评价太笼统,不具体。“您老人家笔呢?”充满讽刺和挖苦。“花了这么多时间弄这个东西(篇子),你一点都不当回事。”表示责备。“这边的声音我怎么听不着呢?”表示不满。“怎么那么腼腆呢?”表示责备。“今天那个规矩呀!”表示挖苦。
  (三)教师不能鼓励学生成功感。比如,学生回答正确得不到表扬、学生回答正确表扬得不具体、学生想回答但总得不到机会或只叫部分优秀生回答(受歧视、有偏见)、教师不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错误受批评、讽刺、挖苦,作为惩罚性控制的手段,等等。
  二、自我的重要性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一个孩子的自我形象的生成会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
  (一)建立健康正确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当中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被了解、被爱护、被肯定,受到支持;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生活当中和在伙伴交往过程当中,得到大家的接纳、赞赏、关心、注意、拥护、重视,那么这个孩子就比较正向、积极、阳光,就拥有良好的自我形象,也就是这个人比较高度自尊。越是这样这个孩子就越会往上走。有的时候你认为孩子不聪明,实际上可能在这方面被伤害过,而非真的不聪明。
  (二)破坏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被讥笑、被放弃、被虐待、被折磨、被忽略,在家庭生活或者是同学交往过程当中,受到误会,被羞辱、被贬抑、被轻视、被否定、被孤立,这个孩子自我形象就会不好,这些因素就会成为其成长的阻力。我遇到过一个比较典型的自我受到伤害的孩子。来咨询我的时候,她一边说一边哭,说“我就是一堆垃圾。我什么都不行,同学们都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我什么都不会。”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一个孩子,将来到社会上怎么办啊?她的自我已经受到严重的伤害,如果从我们搞心理学上来讲这个孩子自我归因不好,社会的任何的外面的一个因素,她都认为是我不行,我比不过别人,我是社会的累赘,我是社会的垃圾。我不行了,那么她的自我就完了。一个人的自我完了那是最要命的,其实人活着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活着就是一口气,什么气啊?就是自我。比方说有些人很自信,越来越有发展,他就能开发潜能。智能和人格是相互作用的,所以老师讲开发学生的潜能,加班加点补文化知识,那是一个比较笨的办法,聪明的办法是通过人格来开发人的潜能。自我是人格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可能会成为人成长的阻力,也会成为人成长的助力,所以我们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好,现在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无非是要培养孩子阳光、自信,遇到事情遇到困难往积极的角度来想。
  作为青少年来讲,自我有两个比较凸显发展的阶段,一个是两三岁的时候,他开始认识到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叫什么什么名字,那个小孩儿又怎么怎么样。第二个阶段是在青春期,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认为大概在上初二左右,现在有可能也提前一年,也就是青春期萌发期,这个时候孩子开始知道,我长的漂亮不漂亮,我在他人心目当中印象怎么样,将来我能干什么,等等。孩子长大了比较关注别人对他的看法,心理学上叫自我同一,如果这个阶段解决不好,叫作自我同一性混乱,就会发生一些情况。比如有人提出的青春期逆反问题,实际上,尽管大部分孩子都会有,但处理得好,逆反期不是绝对的。
  (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地位。人的学习有三大系统,一个叫作认知操作系统,一般就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或者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叫作基本知识,程序性知识叫作基本技能,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算规律。另一个系统就是元认知系统,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还有一个系统就是期望或者叫动力系统,它包括注意力、情趣、自尊、学习环境,它是整个认知和元认知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反过来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个性特质与行为
  培育学生健康人格,建立积极关系的基本条件与技术是专注(同在、真诚)、倾听与同感、无条件积极关注。
  (一)专注技术——真诚,热情
  专注指的是助人者能够与求助者同在的方式。这里边指的是教师或者是家长、成人,能够与求助者,学生或者孩子同在方式。这个同在很重要,它既是躯体的,也是心理的。对当事人的专注有不同的层次:微观技能的层次、躯体语言的层次、体现人情的层次。
  1、专注的微观技能。(1)面对当事人。(2)开放的姿势。适当的身体接触。外国人教育孩子喜欢搂着抱着,这些都是起作用的。(3)将上身倾向当事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因为前倾过程当中表现出你的真诚。如果你对一个人比较在意,如果你对一个事物感兴趣,你不可能是后仰的。(4)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外国人喜欢看人瞳孔,中国人不太习惯,但起码要看面部。比方说现在大家站着别动,谁要往前倾(5)放松。这些技能,就是在说我与对方同在。
  一个老师讲课,一个家长要教育学生,一定要投入,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真正地喜欢一个人,他是要和对方同在的,没有哪个教育家不付出就能够成功的,以上还是比较浅显的方式,最深的层次我们应该体现出人情的层次,那就叫作教育的真诚。如果对对方没有关注,没有关心,没有真诚,没有付出,这个人就不会有教育的成功收获。
  案例:天津109中学王校长帮助学生戒除网瘾。现在治疗孩子们的网瘾非常难,有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网瘾非常着急,就去找了王校长。王校长办学有一个理念叫作厚爱后进生,爱后进生就可以了,他加了个“厚”字。怎么叫“厚”呢?他让每个老师承包几个比较落后的学生,每天放学之后让后进生跟老师一块儿学习。他就用这个办法带这个网瘾孩子。每天放学让这个学生跟他一起写作业,这种现象大概持续了有两、三个月,之后王校长就问他了:“听说你比较喜欢上网?网上一定有你感兴趣的东西,你能不能不在外边上网,回家上?”学生说:“不可能,我父母肯定不干。”“干不干这事你就甭管了,我来做你父母的工作。”然后他开始做家长的工作,在家里给孩子买了电脑,这个学生开始在家里面上网。大概又过了半年,过了半年这个校长又跟他商量,说:“你能不能这样,家里边上网的时候平常就不要上了,你周末再上?”学生答:“行,没问题。”结果又过了这么半年,这个孩子一共教育了两年左右,网瘾戒除了。我们现在有好多社会上戒毒、网瘾,采取什么吃苦啊,甚至是打骂、急行军、隔离等,这些措施都没管用,为什么王校长也没教育,这个孩子就戒了呢?这里边就是这个真诚的品质。这个校长在教育他,这个校长每天十点回家,做完作业送他出去,他为了报答这个校长,戒网瘾。这是一种真诚。这这里面就有一个教育规律,就是如果你想教育孩子必须和孩子同在。尊重孩子,加上这个真诚,伤害学生的现象就不会出现,这是一个规律。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这种关心,这种爱护,能够化解很多问题。
  2、专注的自我检核。在咨询过程中,我们经常问这样的问题,我对这位当事人的态度如何?你比方说你作为家长你可以这样,我对孩子的态度如何?我留给这位当事人的形象是怎样的?我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我的非言语行为在何种程度上表达出我与当事人同在的意愿?我的言语行为表达了什么样的姿态?当事人在什么程度上感到我正在同他一起努力?在何种程度上我的非言语行为强化了我的内心态度?我的哪些行为分散了对这位当事人的注意力?我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应对注意力分散?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呈现于这位当事人的心中呢?也就是说如果和学生交往和孩子交往,我们要扪心自问,留给孩子的印象是什么?我哪些行为做得到位,哪些行为做得不到位?经常问这类问题,你的教育效果会加强。
  3、教师热情与否的表现。真诚的表现应用到课堂上,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热情。作为一个真诚的老师,他讲课会有激情,作为一个真诚的家长,他对孩子会主动地去关心。热情的老师一般都有如下表现:(1)显得自信友好。(2)表达出所学科目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3)用丰富生动的手势强调重点。(4)富有创造性,指导方法多种多样。(5)教课时全身心投入,富于表现力。(6)与学生保持眼神的交流。(7)运用不同的音高音量变调停顿等方法使讲课更有趣。比方天津109中学有一个化学老师,他每讲到重点的时候就开始声音变调,就是要告诉大家这个要考试,这个是重点,这样一变调学生就开始注意。这就是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8)有耐心。(9)充分相信学生能够成功的完成任务。(10)发现并能迅速处理学习任务外的事情。(11)保持快节奏的课程进度。(12)有幽默感能嘲笑自己。(13)通过走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不热情的教师的表现:(1)显得焦虑保守。(2)不能将学生的生活与课程联系起来。(3)经常在一节课中站在或坐在一个地方。(4)仅仅是用一种或两种指导方法。(5)漠不关心不能全身心投入。(6)避免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7)讲课音调单一。(8)不耐烦。(9)当学生不能很快领悟便很快放弃。(10)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外的行为。(11)时间效率低下。(12)经常很挑剔。(13)站在教室的前面很少走动。
  教师在课堂外如何表达热心?(1)在门口喊学生的名字打招呼,对他们在课堂外或个人生活方面的成绩作出评论。(2)经常微笑。(3)表现出个性喜好和意见。(4)用不带威胁的身体上的接近表现开放和对学生的信任。(5)鼓励学生向你敞开心扉。经常开展课堂内的学术问题交流和课堂外的非学术问题交流。(6)将学生的意见感觉想法主动融入你的教育中。(7)为所有学生花费时间和提供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获得成功。(8)在表现对学生真正关心、接受的同时,避免通过降低期望或一起参加活动成为“学生之一”,对于年龄与学生接近的新教师尤其如此。
  (二)同感技术——接纳、共情
  同感技术是指咨询者一面聆听受助者叙述,一面进入受助者的内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验受助者的想法和情绪,然后跳出受助者的内心世界,将他对受助者的了解,传递给受助者知道。如果专注和倾听是助人者接触当事人世界的技能,那么同感就是使他们能够传达对这一世界之理解的技能。
  这其中,倾听本身是一个非常费力的事情,做心理咨询的老师,首先得过倾听关,作为老师家长也必须要过倾听关。倾听指的是助人者攫取和理解当事人所传达的信息的能力,无论这些信息是通过言语,还是非言语传达的,是清晰地还是模糊的。它本质上是一种接纳,完全的倾听涉及到四件事:第一是观察和察觉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姿势、面部表情、举动、语调。其次是倾听和理解当事人的言语信息。第三是倾听整个上、下文,即联系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整个人进行倾听。第四是倾听那些不太妙的论调,即当事人所提到的也许需要受到挑战的东西。
  倾听案例:学生:“我今天下午进城感到十分不安。当我见到一个朋友时,竟想拔腿跑开,我简直不愿意和任何人交往。”未专注与倾听的教师:面对受助者,身体往后仰,面部毫无表情。“你今年上几年级了?”专注与倾听的教师:面对受助者,身体开放、稍微倾向受助者、身体放松、与受助者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关切的眼神、配合受助者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而调整动作与声调“你说当你见到朋友时想要跑开,你能不能详细把当时的情况及一切的细节都告诉我呢?”(具体化技术)
  同感技术案例一:学生:“最近不知道怎么搞的,作业老是拖着,懒得做,无法按时完成,所以越积越多,心里很着急,可是心里越着急,就越做不下去”(两只手不停的搓着)。
  教师:面对受助者,关切地眼神,点头(专注与倾听)“最近你老是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因而堆积了很多,你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初级同感)
  面对倾诉者的眼神点头,是专注技术,“最近你老是没法按时完成的作业,因为你堆积了很多。”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学生的话的一个概括。然后用了一个“心急如焚”概括了“心里很着急,可是心里越着急越做不下去。”这就叫先听明白,我们把这叫内容反映技术,还有一个叫情感反映技术,这都是沟通过程当中一些基本的技巧,就是先听明白,然后你还得传达给他,让对方知道这个人听明白了,这个人听懂我了,所以他理解我,我愿意和他讲话。
  同感技术案例二:有一个女孩子说:“……我已经下了几次决心,我和他之间一定要在放寒假前作个了断,可每次都是欲言又止。我和他是邻居,从小关系就很好,后来,又在一个学校读书,一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是现在他似乎在有意疏远我。以前,我们放学后经常一起回家,可最近,我等他一起走,他总是找各种借口,让我先走。他对我忽远忽近,我心理别扭极了,真的想站在他面前明明白白地,痛痛快快地告诉他“我爱你!”可又担心他没有反应或冷冷地说“可我并不爱你”。该不该向他表白呢?不说出心理话我心理憋的慌,而且我担心如果我不尽快明确与他的恋爱关系,他很快就会被别的女孩子抢走的,事实上,他已经和我们班另外的一个女孩交往过密,他很可能为此而拒绝我。他真的拒绝了我,我该怎么办呢……这件事情搅得我心烦意乱,课也上不下去。”
  辅导员回应方式的比较:
  辅导员A:和你要好的男生又有了新的女朋友,你感到很气愤,是吗?(情绪表达错误,不是气愤。)
  辅导员B:你想一想,这样的事情值得你如此烦恼吗?(不把对方的事情看作是重要的事儿,是错误的。)
  辅导员C:你很爱那个男孩子,可是他似乎并不很在意你,你感到有些失望。(是很失望。)
  辅导员D:你和那个男孩子一直关系很好,从来没有想到他会疏远你,这让你感到很失望。你很喜欢这个男孩子,希望你们的关系能发展下去,但又不能确定他对你的感情,尤其看到他和其他的女孩子交往较多,更加担心他喜欢的人不是你。你不甘心失去他,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因此感到烦恼。(此为最恰当回应。)
  辅导员E:你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在儿女私情上耗费时间和精力。(对学生首先应是接纳对方才对。)
  同感的应用。(1)接纳学生。当对方和你说完话的时候,不要急于马上回答。(2)尽可能经常地提供反馈------可能的话,给每一个学生每天提供反馈信息。小班化教学值得提倡,有助于更多地向学生提供反馈。(3)尽可能快地作出反馈。比方说发奖金,干了半天活儿了,今天值三百块钱。“好,干完活儿,马上给人家。”这是一种信誉。“行,给你三百块钱,一年之后再领吧。”效果达不到了。(4)反馈信息要具体不要笼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只要你夸的真诚,夸的具体,让他感觉到他真有那么多优点,就是欣赏出来的。
  (三)无条件积极关注技术——积极期望、鼓励支持
  这里边特别注意,一是积极关注,二是无条件。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以提高信心。强化的目的在于增强动力。所谓无条件就是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地,把人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不因为他有毛病,就不关注他。既要关注好学生,也要关注后进生,关注一定要关注好的方面。所以不会表扬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好老师看学生优点,不好的老师看学生缺点。不会表扬孩子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好家长看孩子的优点,不好的家长看孩子的缺点。
  我给大家讲这些道理,道理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么做?这里边跟人的心理作用有关系,我们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期望。期望,我们每一个人在交往过程当中都会产生对对方的看法,其中有一部分看法就是期望,我对他将来发展的一个预期。这个期望应该受什么影响呢?会受这个学生的影响,他的性别,他的外表,他的入学的成绩,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老师对这个学生的看法,而老师对这个学生的看法又会影响到老师在和学生交往过程中的反映,他的这种反映包括上课爱不爱让这个孩子回答问题,回答问题之后是不是给他耐心的解答。如果这个孩子落后了,是不是能够拉一把,分班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个孩子分到合适的班,等等。心理学上把这个叫作蔡加尼克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如果我对这个孩子好,我会表现出来我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强化对方感觉到。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我认为这个人好,看他哪儿都好,如果我看不上他,优点也变缺点。
  无条件积极关注高期望的教师的表现:(1)清楚地告诉学生课时目标。(2)进行有条理的清晰的解释。(3)将讲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4)教学难度适当。(5)必要时提供补救。(6)鼓励学生发表意见。(7)经常微笑点头保持眼神交流。(8)经常提问所有的学生。(9)在回答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10)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或不充分的回答。(11)很少批评学生。(12)反馈及时且具体。
  低期望的教师的表现:(1)不说明目标或目标不明确。(2)解释不完整不清晰。(3)很少试图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4)教学难度过高或过低。(5)不提供补救。(6)忽视学生的意见。(7)很少注意课堂氛围。(8)只提问少数好学生。(9)回答问题之前,学生很少或没有思考时间。(10)对那些不正确或不充分的回答很少纠正。(11)经常批评学生的表现。(12)很少反馈或反馈不具体。
  鼓励和支持。作为好的老师和家长,平时要注意做到对学生的鼓励。(1)对学生的能力给予肯定,而不是负面评价他们的表现。(2)注意说明进步,不注重完美。(3)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评价自己的工作。(4)乐观、积极、令人愉快。(5)当学生发言时注意倾听(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点头等)。(6)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帮助。
  四、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要求、原则
  教育教学渗透心理辅导目标:(1)使课堂或家庭成为情绪饱满的地方,要有生机。(2)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为每个学生搭建展示成功的舞台。(3)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站起来,有尊严地坐下。
  教育教学渗透心理辅导要求:(1)底线就是要维护自尊。(2)基本要求就是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兴趣。(3)最高目标是促进成功感。
  教育教学渗透心理辅导的原则:(1)维护自尊原则。(2)积极情绪原则。(3)体验成功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