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与家长及学生进行良性沟通

 fellenup 2021-04-29

教师如何与学生及家长进行良好沟通

一、与家长的初次沟通

教师的职位决定了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应该处于一个交流并指导的位置上。既要保持流畅和谐的沟通,又要自然的保持自己的威信与专业形象。可以讲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这就要求老师必备良好的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有的时候因为电话或者第一次面谈时的沟通可以直接影响家长对老师评价。

1、人与人之间的初次交流的时间一般在5到10分钟之间,其实在5到10分钟之间对彼此的认识是很初步的,在这中间影响到对方印象的无非有三方面,外表衣着、肢体语言和说话的内容。而这三面分别对人的影响外表衣着占了55%,肢体语言占了38%说话的内容占了7%,也就是说如果专业形象突出,真正的沟通内容在初次交流中显得并不是太重要。而对老师而言专业形象的概念与服务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不是说外表要多亮丽,而是一种内在的涵养与学识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端庄大方得体的衣着,和自信的气质,都是必备的,这样会给家长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信任的程度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2、在与家长初次沟通时深刻的学科认识和对教育的科学理念是能直接博取家长信任的,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都是有目共睹的。但盲目与浮躁的情绪也很强烈,第一次与家长交流时学科方面的特点和相关的学习方法可以多说一些,因为老师在这方面肯定比任何都精通,家长也很容易就信服,信任感一旦产生后续的很多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二、电话沟通

教师在课前给家长电话,是一个主动去了解学生情况和积极备课的主动行为,首先我们的出发点就是积极地,但有时因为沟通的不顺畅反而起到反作用,因其家长的不信任,甚至产生退费,由此可见沟通技巧的重要性,电话毕竟不同面谈,许多家长当着老师面不好意思或者不方便说的话在电话中都可以毫无顾忌的交流,这也是很多老师电话沟通不顺畅的原因。

1、初次电话时,家长会比较关心教师的教育背景等很敏感的问题,往往把老师引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这时候我们反而会由主动变为被动,面对家长的滔滔不绝的问题,我们不需要一一解答,或者说一味的家长问什么,我们答什么,在沟通中这样会很被动,我们可以用一两句话很简洁的回答一下,借由回答的过程反被动为主动,马上可以引导家长进入到学生自身的问题中去,这时候家长往往会有很多话题可谈,把家长的注意力从老师身上引导学生身上,在家长述说孩子的问题的同时,给家长一些分析和方法,就可以很好的博取家长的信任了。

2、在电话的语气和语速上也要所注意,不重要的,或者想回避的问题,可以用一种无所谓的语气适当的把语速放快,对于把握性较大的问题分析和引导,可以用一种强调性的语气并适当的把语速放慢。

3、在电话回访时,与家长简单沟通一下孩子的近况即可,可以强调家长要多配合的事项,不要向家长过多的汇报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孩子出现的问题,因为家长如果电话后批评孩子孩子会认为老师在告他的状,而产生对老师的反感情绪,反应问题可以跟家长面谈。重点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的关心他,督促他,引导他这样家长也会觉得老师尽心负责,学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增进了师生感情。

4、电话不同于面谈,很多情绪会通过电话放大或缩小,而且彼此没有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沟通容易产生误解,所以在电话交流中,尽量把情绪放缓和,可以多沟通一些良性的话题,多以鼓励表扬关心为主,容易产生歧义的话题,尽量留在面谈。

三、与家长的日常沟通

实际上,在教育孩子上,家长和老师是有很多共同点的,都渴望孩子健康的成长、不断进步、尽快成才,所不同的仅是教育的方式、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和家长存在沟通的基础、沟通的必要。在对待家长的要求上,我们要认真倾听,表示理解,充分予以尊重。对于家长不合理的要求和不当的方式,我们有说服和引导的责任。

1、“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2、“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3、当家长不满时

●对待家长的不满、抱怨甚至愤怒,应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以得到家长的信任和理解。

●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错了,如果确实是自己不对,要诚恳地向家长道歉。

●要始终尊重家长。如果家长的嗓门越大,自己讲话的声调就要越轻,速度要越慢。

●向家长询问一些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如:“这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您是我,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尽量不要反问,否则会让家长反感。如:“为什么别的家长没意见?”“为什么你要我这样做?”

●让家长将不满、抱怨甚至愤怒发泄出来,如果家长的言辞带有侮辱性,则暂时找个借口回避,以后再谈,或交给班主任处理。

●一些教师听到家长的指责和抱怨,往往会本能地为自己辩护,这样只会激化矛盾。所以,教师应把“不可能”“我绝对没有说过那种话”等辩解词换成“别着急,我查查看”“让我们看看这件事该怎么解决”“您放心,我一定给您满意的答复”,等等。

●不能因为家长的过激情绪而影响对他孩子的看法,应更加关爱他的孩子,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于表白。

4、当沟通无效时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冷静分析沟通失败的原因,然后尝试采用迂回的沟通策略。不论多难沟通的家长,只要辅以灵活巧妙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确实是为孩子着想的,就能使沟通获得成功。

●绕开态度强硬、性格固执的家长,主动和孩子家庭中较开明的家长进行沟通。

●在各种建议都无效时,可以说“您想怎么办”或“您有什么要求”等,让家长直接面对问题。

推荐一些相关的育儿杂志、书籍给家长阅读,或建议、安排家长参加有关专家讲座,以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提高家长的认识。

给家长合理性建议和优化的解决方案。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处理办法。

三、与学生沟通

教师的特殊就在于与我们打交道的是一群有个性有感情有思想的学生,但他们现在在各个方面发展还不很全面和成熟,他们急需我们的引导和教育。孔夫子早在几千年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要教育,首先要知道他们是什么“材”。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如何做认识这些“材”呢?我觉得有许多的方法,但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1、与学生沟通要有针对性

有针对性就是说,你在找学生沟通的时候,心里一定有个谱:我为什么要找你来谈?因为成绩退步了还是因为生活节律还未养成或是与同学交往发生问题,这些班主任一定有清楚。我觉得作为新班主任,很容易陷入一种跟学生无话不谈的迷圈,甚至谈到了吃喝住行方面上来了,表面上似乎与学生沟通无间,实际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你没大没小,不把你当老师看,那时管理就会出现麻烦。

我说,学生需要一个引导,这个引导必须落实到每个细节上,这个细节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习惯不容易发觉,我们老师就要将它指出来,给他们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决心去改正。

2、与学生沟通有有目的性

这是承接前一点来说,有目的性就是说,教师心里要有另一个谱:通过谈话之后我要你做到些什么,或者说对方能承诺做到些什么。班里有一位男生,总是跟我吐苦水说,学习总是提不上来,觉得压力好大,于是就什么都想放弃了。我给他提了好多建议,跟他说去找科任老师沟通学习方法,并一再鼓励他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这个回报不是眼前就可实现的,可能是半学期甚至一学期”。可无论我怎么说,他都说:这些大道理我都懂,可是做起来却很难,没看到成绩我就坚持不下去。我一听差点泄了气,可不能浪费了我的口舌啊,于是我作了一个让步,让他回去好好考虑,下周一再给我答复。周一见到他,他似乎已经决定痛定思痛,言行举止间,有一种坚定。

3、与学生沟通要将心比心

将心来比心,学生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从人的角度来说,他们跟我们一样有优点有缺点,一样需要被尊重。第三周,一位男生在课堂上跟我起了冲突。原因是上课还不到五分钟,他便提出要去上厕所,被我拒绝后,他还是推门走了出去之后又没喊报到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被我呵斥一声之后,他顶了一句:你不尊重我,我怎么要尊重你啊?一句话堵地我太阳穴突突地动,我只得走教室去呼吸下新鲜空气调整下情绪再回来继续上课。然而之后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这个学生的确有不定时闹肚子的情况,想想闹肚子这种事是忍不了的。这我是之前知道的,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学生,我当时头脑里想的就是:又想捣乱了!于是事后我觉得理亏了,于是我找了个时间跟他正式道了歉,当着男生的面,我在得到他原谅的同时,也得到了男生的拥护。

除了以上几点心得外,我觉得与学生沟通还需要注意讲求技巧,比如说先让学生自己说,然后再引导,这样能避免偏激;还有与学生沟通要注意场合和时间,学生还是以学业为重,所以沟通的时间最好选在作业比较少的夜修或者在课间,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收到实效。另外与学生沟通还要追踪调查,沟通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个量的积累,要达到质的改变,还需要长期给学生做工作、作追踪。

4、教师如何缓解与学生的“沟通恐慌”?

据调查,目前很多教师的工作压力并非来自专业知识技能,而是来自与学生们沟通和交流上的不畅。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如何沟通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是众多教师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爱+技巧:成功沟通的关键!教书育人,光靠单纯的技巧是行不通的,只有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前提下的沟通与交流,才有可能促成教育的真正成功。
①多用鼓励性而非否定性的语言

学生最在乎老师对他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也影响着他对教师的态度。所以对学生最好“哪壶开了提哪壶。”多表扬学生的进步,少提及学生的缺点。学生回答问题出错了,鼓励他下次努力;学习薄弱学生好不容易完整地写好一篇文章,尽管错字连篇,也要先肯定他的学习态度……等等。
②语言简单明了,不重复

学生是不喜欢教师反复强调一件事儿的,这样会降低学生对教师能力的信心。所以说话最好干净利落,少重复。
③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

听和倾听是不一样的。单纯地听是被动的,而倾听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搜索并迅速做出判断。遇到事情,不要总是凭自己的判断下结论,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许多师生冲突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④双方中任何一方在激烈的情绪中时,先冷静,再交流

老师在气头上时,难免言辞过激,这时先自己在心里数1、2、3、4、5,这个过程是个转移和冷静的过程,等自己心情平静了,再处理事情;学生如正处在激动的情绪中,等他平静了再说。
⑤善用非言语沟通

教师的目光、动作、体态、手势都是很重要的沟通语言。有时这种言语所产生的效果优于口头语言。教师一个温暖的眼神,会让学生信心百倍;但是一个无意的表情,会让学生认为你不重视他,从而自信下降,怨愤顿生。
教师只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多学习,多交流,应该会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5、优化师生关系,达到有效的师生沟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①有效表达,适时倾听

有效的沟通应是信息的有效传达和收集,其原理就像人的双手鼓掌一样。我们的一只手代表想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另一只手代表需要倾听别人的观点,当双手击掌时,才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有效的沟通就是教师向学生传达清晰、有说服力的信息,同时又要通过适时的倾听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的师生沟通才是双向的、平等的。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有真诚、善意的说教而没有倾听,就不会有清脆的击掌声,得不到学生的真实反馈,这只能是单向、被动的教育,也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②变“你向信息”为“我向信息”

由于教师的角色特点,言语习惯上常常不经意地带有命令、警告和训诫等语气,如“你是学生,就应该按时完成作业”、“真不明白你上课都在想什么”、“你为什么这么马虎”。当我们用这样的口吻与学生对话时,往往都是自己一厢情愿地在说,学生并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造成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师生关系势必更加紧张。因为这些言语都是“你向信息”的表达,明显地把问题的重心推给了学生,带有教师强烈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在沟通中处于防守位置。

当教师在沟通中减少随意评价的“你向信息”,而更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作评估和价值判断时,学生才会真正领会教师传达的真实信息,即“我向信息”的表达。比如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在随意讲话不听讲时,教师很生气地说:“你们简直太不像话了,这是课堂,不是自由市场。”这是“你向信息” 的表达,它侧重于带有否定的评价,并不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反之,教师这样说:“我希望我在讲授时大家都能认真地听,而不喜欢你们和我同时说。” 这就是“我向信息”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可以使教师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使学生清楚当时的状况,理解老师的话针对的是某种情况和行为,而不是学生本人。“我向信息”可以使师生关系引向更具有建设性的方向,因为不涉及评价,不会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改变行为,做出积极的应对。
③积极关注,真诚同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在尊重和信任的气氛中,人都能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发展和改变自己。当教师运用真诚、同感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后,学生会积极地调整自我,主动与教师建立和谐关系。
怎样表达同感呢?同感又称同理、共情,即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并将这种理解表达给对方。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应专心倾听学生谈话,正确地辨识学生的情绪,并用言语准确表达出自己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更形象地说,同感就是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
6、师生沟通中的口语艺术
▲ 幽默
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畅通了。
▲ 委婉
在师生的沟通中,有时候教师的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为碍于情感而感到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好了。如果把话语磨去一些“棱角”,使对方在听话时仍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许就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了。
▲ 含蓄
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一位因犯错误逃学刚来报到的学生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原因,某同学终于在今天回到了自己班级……”这种说法既不伤同学的面子,也没有被全班同学误解为包庇。
还可以采用“反语”、“模糊”、“沉默”等说话艺术。
师生沟通“七要”、“七不”
一要平等待生,不“居高临下”。
二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
三要有耐心,不“计较抱怨”。
四要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
五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
六要做好引导,不“事后批评”。
七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