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银行业的暴利还能维持多久?

 魏语 2013-07-12

中国银行业的暴利还能维持多久?   

2013-07-12 08:22:0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订阅

近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布,上榜的中国商业银行有9家,占89家中国上榜企业数量的十分之一,利润占了中国上榜企业利润总额的55.2%,而美国8家上榜银行利润仅为其上榜企业利润的11.9%,中国红红火火的银行业让全世界瞩目。

2009年-2011年间,中国红红火火的银行业净利润增长95%。继2011年中国银行业利润首破万亿大关后,2012年中国银行业继续一路高歌:商业银行去年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以一年365天计算,银行日赚34亿元,2012年成为银行业史上最赚钱一年。

2012年中国国有企业实现的总利润为2.2万亿,中国银行业2012年实现净利润1.2万亿,占所有国企利润的6成左右。2012年中国近2,400家上市公司实现利润1.95万亿,比2011年略有下降;但沪深股市中14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就有1.02万亿,占52%以上。

中国银行业近80%的收入来源是特权保证的存贷款利差收入。银行体系内的80万亿元存款,以负利率的方式为银行业贡献了超额利润。过去3年间,因利息剪刀差从储户手中实现的利益输送,相当于目前社保基金的总额。

同时,银行贷款不入经济实体,空转套利现象非常严重,房地产是这些空转资金的主要流向之一。2013 年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1万亿元,同比增长20%,而住房贷款新增了9,700亿元,高出去年同期4,700亿元之多。

同样在2012年,中国的GDP增长为7.8%,创下13年来的最低水平;同年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仅增长5.3%,较上一年同期下跌超过20个百分点。虽然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应以核心资本收益率而非利润总额来衡量,但无可否认的是,在经济持续下滑、实业长期不振的环境中,银行却越赚越多,即使不依赖专业知识仅凭常识判断,也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正常。

最赚钱的中国银行业与广大苦苦挣扎在高原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资金成本生死线上的中小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上世纪90年代为挽救濒临破产的国有银行,官方强令出台了存贷款利率固定差额,几乎保证了银行的稳定暴利,这种规定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护格局,使得中国的银行业迎来了红红火火的暴利时代。

中国银行业的暴利看上去很风光,但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来说,却是一场灾难。银行获得高利润,说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非常高,高利息吞噬了企业的大部分或全部利润,许多企业己沦为银行的一个赚钱工具。银行依靠特殊地位敛财,实是与民争利,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以及国民的消费能力,融资成本高对中小企业是一个沉重负担,使其无法成长甚至无法存活,也无法创造价值增加就业。

中国的银行业如此赚钱,并不意味着银行有什么业务创新,也不意味着银行的管理方式有什么突破,而是靠得天独厚的牌照管制与固定利差,让银行无论是站着躺着都能赚钱!如果按照当初加入世贸的协议,中国早就应该放开银行牌照,但中国官方以种种理由拒绝开放,因而中国银行业实际上仍处于寡头垄断状态。

1998年,中国银行系统累积的坏帐约为14,000多亿,2006年,中国银行系统坏帐高达3万亿,中国吸引花旗、瑞银等十余家大外资银行做为“战略投资者”入股,然后包装上市,于是,巨额坏帐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日本银行同业对中国消减坏帐的能力深感望尘莫及,因为他们花了十几年也不过才将坏帐降低了1、2个百分点。

银行业有了官方的精心呵护,对风险可以说视而不见,在长达10年的房地产疯狂中,千千万万的房奴也为银行业贡献了巨额的暴利!相对于对GDP贡献超过70%却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将资金贷给有土地担保的地方融资平台,显然是银行更好的选择。

理财产品的兴旺让银行尝到暴利的甜头,惯常的做法是,信托公司设计包装一个项目,银行做成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到这个项目。理财产品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官方也没有权威说法。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民间金融地下银行活动3.38万亿,据中国信托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11年三季度,中国65家信托共计持有6.3万亿资产,有报道称现在已达8.6万亿。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中国理财产品存量2012年三季度约有8至9万亿。

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透露:把银行体系之外的理财、信托都计算进来,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为36万亿,占GDP的比重约70%左右。银行将大笔钱投向融资平台的大项目或是房地产,许多项目并没有稳妥的收入保证,一旦房价低迷或下跌,理财产品就会出现巨大的风险。

事实正是如此,尽管多家银行的潜在风险在账面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关注类贷款余额都在下降,归入不良贷款的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余额未出现重大变动。但信贷资金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入民间高利贷市场,隐含的交替风险不容忽视,而更多的信贷资金同时投向房地产以及政府融资平台,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政府融资平台偿付能力的异常,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随时都会大规模爆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