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文弱书生设计的原生态太极拳

 山下道人01 2013-07-12

为文弱书生设计的原生态太极拳

时尚太极拳的没落

中国的时尚太极拳已完成历史使命,大势已去,回归自然。现在仍在活跃的应该是地方上的各宗门的遗老、遗少。或者借此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这些只能是夕阳余辉吧了!回顾已经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是能说明它的趋势;

武协当局期望值很高的,可以证明时尚太极拳的技击功能的“全国专业武术太极推手赛”,上世纪后期,年年有赛事。直至2001年被无奈终止。因为十余年的赛事证明,它不是独立技击术。

一直认定是太极拳圣地的河南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2007年不得不摘下仅挂上二个月的“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金字招牌。因为查无实据。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开幕式编导者让千位少林弟子在团体操表演中引入“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精选出来的部分动作。从而向全世界人民宣布“陈式太极拳”不过是有表演艺术性的拳操、武舞而已。从而为时尚太极拳操群体运动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事实上全国性拳操赛事早就停办了。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否决陈氏太极拳的“世界申遗”。一场劳民伤财的好戏终于谢幕。

2010年央视武林大会让“陈氏太极拳”上台参与搏击竞技。原来的目的是展示太极拳是能搏击的。结果在台上选手充分显示了它的炮捶拳脚功夫与少林功夫类同无异,而与张、王的原生态太极拳大相径庭。弄巧成拙,在亿万电视公众面前,“陈氏太极拳”自觉的返朴归真回归外家拳。陈拳族人以后再反复鼓吹自己是太极拳显得多余。

2011年武协组建六市WMA职业联赛。比赛形态和规则采用杨氏拳套路原型,属外家拳的杨氏绵拳的部分招术动作。也许认识的提高,此后在媒体上不再提“太极拳”三字。看视频观联赛,双方竟技形态类似武术散打形态,看不到“用意不用力”。外家拳任何门派都可参赛。这样声称传统的杨氏太极拳,除拳操外与太极拳也分道扬镳了。所以再说杨氏祖辈杨露禅传太极拳故事,只能是后辈的愿望,民间传说。据说有一部描写杨露禅传太极拳的电影将上市,那些编导把太极拳当作商贴使用,想贴那里就是那里。喜说一下也无仿,本身就是娱乐片不必太认真。

2011年开始国家体育局对于群体运动不再提倡太极拳操。事实上它早已从学校的教育大纲上退了下来。重新倡导广播操运动。开展多元化的体育舞蹈活动。

不少伤科医生劝人不要练太极拳操,减少中、老年膝关节疾病俗称太极膝发生。

上海是陈氏拳操首套拳套路的诞生地。现在仍有不少武术硕士等高学历教练,还在养身修性,传授陈氏拳套路操作为职业。

时尚太极拳,传统太极拳相间退出太极拳界。(虽然名义上还保留,事实上是武术当局处于骑虎难下处境,只能用时间来淡化。)将为我们发掘原生态太极拳,创造环境条件,但是目前困难还是很多,要让武协当局认同这是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尚需时间。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太极拳是非力量型拳术

原生态太极拳以历史上最早,最有权威的“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论”为蓝本的太极拳。我给它的定义是“以先民的道家自然观,古典太极哲学思想为指导,采用柔手粘贴,非力量型的非脱手纯防卫的搏击技法,运用内功技巧,研究小力能御大力,弱胜强,柔克刚,但不直接致人肉体伤害的防暴自卫拳术为太极拳。”其中“非力量型”一项,让人不明白,不相信,不接受。这也是三百年来江湖上太极拳名气在外,太极拳高手踪影难觅的原因之一。这种不相信,在接触原生态太极拳之前,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的习惯思维。现代社会引进西方体育理念之后,更强化了这种观念。先入之见的偏见总是很顽固的。大家较容易接受力量型的冠名太极拳。再加上因为冠名太极拳中一些传人、硕士、博士等既得利益者,处一门独大垄断地位。更不愿改变现状。非力量型太极拳与中医中药,针灸等一样,要让大家接受要有一个过程。学“原生态太极拳”需要一个脱胎换骨过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非力量型拳术理论与实践

 “原生态太极拳”是非力量型拳术。可从张、王“太极拳论”中找到理论依据。“拳论”讲 ;拳手技击手段应该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具体技法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走,粘。左虚,右杳。弥高,弥深。愈长,愈促。都是非力量型拳术的标志点。左虚,右杳。弥高,弥深。愈长是太极拳“收”的功法。愈促便是太极拳“放”的功法。“收、放”技击手段贯穿整个搏击运动,会产生“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效果。

“原生态太极拳”的交手搏击形态与“推手”很相似。“原生态太极拳”无论交手搏击和训练往往表现动作幅度小,速度缓和。又容易与“推手”混淆。如何区别“原生态太极拳”与“推手”呢?最简单的方法是交手观察,就形态上看;“推手”一般都有推手套路。而“原生态太极拳”交手是随意的,无套路。就感觉上识别,“推手”的手臂上总有棚劲。有三、四十年经历的“推手”高手,手也很轻,但在放发时手上必带很沉的力。产生结果虽然也能放倒人,但对手身上接触点有痛感点,甚至有皮肉伤害。放出去的人一般都是两脚交替着地倒退。“原生态太极拳”高手,身上虚、松。手上一羽不能加,仅有触感。放人时也是顺势而为,手上不增蝇虫之力。放人倒地,被放者却会两脚跟同时起地,仰面倒地或者跳起后退。身上接触点不会有力感,当然不会有直接皮肉伤害。

当探索明白“原生态太极拳”是非力量型拳术。那么在学习训练必须围绕“非力量型”展开。好几位高手老师曾向我传授他修炼成正果的经历,居然惊人的一致。一不练拳套路,二不练推手套路。修的道家静坐,炼的是太极站桩功夫,目的是修炼“自然态”功底。这与张、王“太极拳论”要求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说明学太极拳基本功是“自然态”。由此还说明一个事实,张、王“太极拳论”虽然现在才考证清楚,源自明朝。其实原生态太极拳早在民间江湖中默默承传。只是难学难传,得道者凤毛麟角,历来人数稀少,无门,无派,卧于山林间,藏于江湖中。所以现在如再不加以发掘、保护,太极拳将有濒临消亡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