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

 弘毅123 2013-07-13
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 金玉俊

 

一、问题的提出

 

19959月起,我开始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理论及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至今已经10年多了,进行《小学课程改革及其发展性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构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也已近3年了。在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后,如何把主体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标准,就成了我们必须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把“主体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归纳并整合出“新课程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作为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参考。

 

二、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

 

我认为,新课程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具备如下特征。换言之,作为一个主题教学过程,具备了以下特征,应该说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主体教育的基本精神。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活动。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情境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要作到:

 

──情境创设要有新意,具有挑战性;

 

──情境要有趣味;

 

──内容要紧扣教学主题;

 

──形式要新颖、活泼,能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问题的提出通常有三种主要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从探究式学习的层面讲,“教师提出问题”不仅仅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第一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示范。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的示范,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二阶段。大多是教师提出几个可供研究的问题,由学生从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完成问题的筛选和问题的确定”是培养的第三阶段。

 

提出问题,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问题要明确;

 

──问题要适度;

 

──问题宜小不宜大;

 

──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切忌虚晃一枪,做做样子,把问题的确定圈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范围之内,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还是学生为教师服务,为教师的教学展示服务,还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3、生生互动,组织学生亲历过程

 

这里面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二是全员参与,组织学生亲历过程。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中,应注意以下策略:

 

──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交往观;

 

──变革座位的排列方式;

 

──正确进行分组;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与其它教学形式有效地配合。

 

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交往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只有师生间的交往,师生互动。对学生而言,同学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大致在同一水平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存在像师生交往那样的带沟。相对来讲是平等的、自然的、随意的,更易于接近、交流和沟通。所以,首先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交往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在生生互动中亲历过程,学到知识和方法,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自我意识。

 

变革座位的排列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座位的排列多以“T”字型、“U”字型、“田”字型为主,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排列的原则应以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原则。

 

正确进行分组。在一般情况下,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应注意要使各小组间保持相对平衡:①每个小组都应包括学业成绩高中低的学生;②使各小组间的平均状况大体相同;③注意小组成员的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④设立小组长轮换制。这种分组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的主题探究活动中,也可以把相同探究主题的学生分成一组。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根据不同学科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调查法、角色扮演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

 

与其它教学形式有效地配合。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相联系的,不存在一种适合所有教学情境的万能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都适宜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不排斥必要的讲读、讲授,不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都要亲历探究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要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方法、学会体验、学会学习。在组织学生亲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参与的广泛性;

 

──活动的指导性;

 

──组织的有效性;

 

──形式的多样性;

 

──过程的开放性。

 

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

 

4、启发思维,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这里强调的一个是启发,一个是指导。这里强调的是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灌输。这就要说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定位。我以为,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

 

──到位不越位;

 

──指导不指定;

 

──参谋不代谋。

 

在指导学生得出结论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结论以任何方式硬塞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学生在经历了探究过程以后,即使没有得出结论,也是正常的现象,不要以结论作为评价学生探究过程的唯一标准。

 

5、展示成果,多元评价体验成功

 

展示成果,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并且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评价可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学习成果、探究结果的展示,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描述评价和发展评价。

 

多元评价,不仅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应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方面去考虑,全面进行评价。

 

主体评价,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是评价的主动参与者,引导学生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形成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的进步。主体评价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自主完成。

 

描述评价,在展示结果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描述,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应该以正面为主。

 

发展评价,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变化,不仅重视学生的探究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应是一种激励。通过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应该说明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失败也是同样重要的。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失败是天然合理的,不能期望学生的每项探究活动都必须成功,失败了,甚至没有得出任何结论,都应该是允许的。学生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展示学习成果中,要关注培养学生学会进行学习反思,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6、拓展生成,引发学生课后探索

 

看一个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主要的不应该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生成新的探究点。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过一个教学过程,如果你的学生提出的新的疑问、新的思考,你的教学就获得了成功。在学生提出了新的生成性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探究的结果和成功的快乐,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7、尊重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为了一切学生”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因不同学生而易的指导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作到两个不迷信、三个欢迎、四个允许。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欢迎质疑、欢迎发表和教师不同的意见、欢迎发表和书本不同的观点;

 

允许错、允许改、允许对不同观点进行争论,允许保留自己的意见。

 

三、结论与反思

 

几年来,在一些学校里尝试根据上述“新课程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指导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所以,我认为:

 

──“新课程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是新课程基本理念和主体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新课程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中所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主题,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

 

以上观点,难免偏激或有错误,诚请专家、学者、教师提出意见和批评。

2007-11-13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