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赏析 李智海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近百年现代格律诗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康桥为剑桥的别译,是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三次旅欧,曾两次去康桥。1920年,作者25岁,从美国动身去英国康桥留学,两年后学成归国。1928年再次到康桥,这次他是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讲学的。康桥的风光十分秀美,在康桥期间,许多事儿为他留下了美好温馨的回忆。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的归国途中。 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写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先说说作者写这首诗的本事。1928年旅英期间,7月的一个夏天,作者去康桥拜访几个好朋友,旧地重游,房屋依旧,白云悠悠,他所熟悉的康河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他,由于事先没有联系好,好朋友竟一个也没有遇上。于是作者便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踱来踱去,观望景物,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最后怅怅而回。第一节诗中,轻轻走轻轻来,正是他当时只身来康河又只身离开康河的写照。当时因为事儿太多,他未能动笔写诗。1928年11月,作者要离开这里回到祖国了,在中国海的船上,回忆往事,心潮难抑,他写下了这首百读不厌的好诗。 他来去康河时脚步儿轻轻,他实在不愿意打破康河的宁静。现在要回国了,他实在不愿意离开,但是又不得不离开,更不忍心立即就离开。他两眼望着远空的云彩,向康桥深情地招着手。一连用了三次”轻轻的”,表现了作者感情的温柔,纤细。这种感情,是通过富有旋律,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节写康桥的迷人风光。康桥有一条河,这就是康河,是作者经常去游玩的地方。每当夕阳衔山,群鸟归林,红云飞渡的黄昏来临之时,康河两岸的柳枝都变成了金黄色,柳枝儿随风摇摆,艳丽多姿,妩媚迷人。作者在河边散步,听康河的潺潺流水声,听康河寺庙的钟声,听河畔牛羊归栏时的咩咩声。这是多么值得留恋的乐园啊!作者把夕阳中的“金柳”比做“新娘”,更是匠心独运,绣口锦心。 下面是第三节—— 作者曾在康河岸边的草坪上散步,看水里的游鱼击水,看水草起伏时的微波,有时与朋友席地而坐,看着天空状如奔马的流云,此时此刻该是何等地快慰。作者对康河岸边的一切都充满了情感,在这极富诗意的优美环境里,作者与康河的“柔波”融于一体,他“甘心做一条水草”了。 第四节是这样写的——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榆荫下的一潭”中的“潭”,是指拜伦潭,拜伦(1788—1824)是英国的大诗人,“潭”以诗人命名,作者游拜伦潭,便自然想到拜伦的诗。诗中“彩虹似的梦”,用“虹”与“梦”来写潭水的静美,同时也是对大诗人拜伦的倾慕。梦都被“揉碎”了,水中的“浮藻”与天上的“彩虹”已经融于一潭。这一切都如同梦中,所以又用了“沉淀”一词来说明,其意境又是何等地醇美啊! 第五节乃由上节而来,你看——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在留住康桥期间,曾写有《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文中说到:在初夏天气和暖时,他划船去到桥边榆树下,读着书,做着梦。槐花的香气在水面上漂浮,鱼儿的喋喋声在耳边挑逗。船心用软垫铺好,朋友们坐在上面,天南地北地谈着心,有时也乘了小船,去到青草更深处,“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一节是诗的高潮,但是从表达的方法上看,却似乎有了一个大的转折,高昂的离情别绪却用低调的情绪来表达。在现实中,“放歌”、“笙箫”和“沉默”、“悄悄”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但作者在这儿却把握得十分准确和谐。作者要走了,一切都沉默了,静止了,夏虫也不叫了,息声了,也“悄悄”地似乎要与“我”别离,连欢快的“笙箫”,吹出的也是别离的呜咽。一切的一切,都在为作者即将离去而黯然神伤啊!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不带走一片云彩。 最后一段与首段呼应,但用词有别,在感情程度上也有差异。“轻轻的”和“招手”,写“重逢”时的愉悦,“悄悄的”和“挥袖”,写“再别”时的难舍。诗人对他深恋着的康桥的一片真情,写得入木三分,独到深刻。 《再别康桥》一问世,便在社会上广为传诵,我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它表现了人间常有的离情别绪。对于美好事物的回忆与眷恋,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作者运用细腻的笔,把人们那种渺茫的,轻烟般的感情写了出来,这种感情是很多人都有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它写出来。现在作者写出来了,便立即引起了共鸣。 其次是诗的音乐美,这首诗读起来是那样的铿锵悦耳。在形式上,每节四行,读起来轻松活泼,琅琅上口。不读则已,一读我们就被它给迷住了。 这首诗收进独秀小学校本教材,同学们不妨先将它读熟,在吟读中逐步加深对诗的理解。读得多了,其丰富的意蕴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