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书楼寻踪馆 2013-07-14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说起福建平潭碗礁,就让我想起南派三叔《盗墓笔记》中吴邪、闷油瓶还有胖子去的那个海斗,上百年前,平潭这里是商船往来频繁的航道。因为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商船沉没于此,渔民们下网打鱼,经常一网下去就捞着几个瓶瓶罐罐,只是当时的渔民尚未识得这些瓶瓶罐罐,甚至瓶瓶罐罐残片的价值,有些人甚至直接将残片又丢回了海里。只有那些有心人(包括盗墓贼)才明白这些玩艺的价值,收藏囤积了起来(我在遂宁购了一碟一杯,我怀疑就是出自这些地方《在四川遂宁淘了几件瓷器》),真是让人为那些拾得海瓷又扔回海里的渔民而扼腕叹息。不可即使在当时可能人们也没什么闲钱来收藏这些吧,不然怎么会说盛世收藏呢?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弄到一套清代的《资治通鉴》只需百余元,父亲爱不释手看了半年多,仍是舍不得买,最终还是还给了人家。
碗礁的名字由来,是当地人根据沉船上的货物,依次把这片海域叫白糖礁、银珠礁、碗礁。因为渔民捞起的瓷碗居多,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碗礁。
渔乐图故名思意,就是打渔人家的快乐,此图纹最多见于康熙、乾隆年间。但二者的图纹又有所差别:康熙朝《渔乐图》青花瓷器描绘的是捕鱼,是出击的姿态,重在享受成果。乾隆朝《渔乐图》瓷器描绘的是钓鱼,是等待的姿态,重在享受过程。而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打捞于福建平潭碗礁1号的瓷器则是康熙朝的东西。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国博水下考古成果展 福建平潭碗礁1号出土的康熙朝渔乐图瓷器 - zy7312 - zy7312

《探索·发现》"碗礁一号"沉船揭秘
在福建省平潭县海域,有一座礁石,当地渔民称之为“碗礁”。渔民们捕鱼时,他们的渔网里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瓷碗被打捞上来,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祖上从何时起就在这里不断地捞起过瓷碗了。
2005年6月底,中国水下考古队的一个调查小组闻讯来到了碗礁海域。当水下考古队赶来时,海面上竟然停泊着20多艘大小船只,盗宝分子甚至雇来了潜水员,正在水下大肆哄抢沉入海底的文物……
2005年夏天,中国水下考古队来到碗礁海域,开始了第一次水下调查。出现在水下考古队员眼前的居然是清代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发现。
福建省平潭县海域的“碗礁”并不像碗,这个名称缘于300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场海难,渔民们在海底常常捞到瓷碗。
当地渔民李自英告诉我们:“人们经常在暗礁旁捕鱼,用渔网捕鱼的时候经常会勾带瓷碗上来,有时一连五六个,有时一条船能带上八九个的都有,以前的群众也不知道这些瓷碗值钱。”
2005年6月底,中国水下考古队的一个调查小组闻讯来到了碗礁海域。“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队的执行队长林果给我们讲述了最初的发现经过,他说,当时我们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只是说发现了沉船,有人在抢沉船上的东西,我们觉得有必要把这个事情弄清楚。当水下考古队赶来时,盗宝分子正在水下大肆哄抢文物。幸运的是,盗抢行为很快被依法制止了。
海底究竟是一艘什么样的沉船呢?对水下考古学来说,即使是一艘普通的古代沉船,也可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然而,第一次的水下调查,就让考古队员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惊喜。
出现在考古队员眼前的是清代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发现。令人万分痛心的是,盗宝分子不择手段地盗掘和疯狂抢夺,致使沉船遗址中心到处是惨遭毁坏丢弃的文物,海底一片狼藉。这是第一艘发现于碗礁附近的古代沉船遗址。按照水下考古惯例,沉船遗址被定名为“碗礁一号”。
“碗礁一号”的发现,对张威这位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队长来说,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考古经历。
16年前,中国水下考古队还在筹建之初,就在广东省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沉船中装载着大量景德镇、浙江龙泉以及福建的瓷器。上世纪90年代初,在福建连江县定海海域,他们又发现了一艘宋代沉船遗址,发掘出大量的福建黑釉瓷器。
到了1997年底,中国水下考古队远赴西沙群岛,在一个叫华光礁的海底又发现了一艘宋代沉船遗址,出水了大批来自福建的文物。
在发现“碗礁一号”之前,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都是宋元时期的沉船遗址,即使发现过明、清时期的沉船遗物,但完整的沉船遗址还没有发现过。“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的发现,无疑将填补这一空白。
面对这份珍贵的礼物,水下考古队长兴奋之余不免有些担心———经过盗宝者的疯狂盗掘,水下还有多少有价值的文物呢?
考古队员首先对被破坏的沉船遗址表面进行了清理,任何一个碎片都不能放过,这在日后可以最大限度的复原文物。
与捞宝不同,考古的目的在于还原历史。
令考古人员备感惊奇的是,船上竟然没有一件景德镇以外的瓷器。“碗礁一号”沉船装载的货物大多数是青花瓷,还有部分五彩瓷。与高温烧成的青花瓷不同,由于五彩瓷上的彩绘是在低温下烧成,因此,经过海水的长期浸泡,彩绘部分已经褪色,只有个别的还能留下一些当年的风采。
青花瓷器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起始于唐代,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烧制不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代表了中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经专家确认,“碗礁一号”上的青花瓷器为景德镇康熙中期烧制,正是青花瓷处于鼎盛时期的产品。从沉船上打捞出水的瓷器,品种非常多,从大多数瓷器的胎质、釉色以及装饰看,都相当精美。
那么,这些精美的青花瓷器,是产自官窑还是民窑呢?
福建省考古所所长、古代外销瓷专家栗建安认为,目前来讲,我们还极少发现在沉船里有官窑器,所以,这些东西都还是景德镇民窑的产品,这批瓷器从它的造型,它的纹饰、胎釉等等方面来看,都是相当精美的,堪称民窑当中的上品。
对这样一船景德镇上等民窑瓷器,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值多少钱。作为考古人员,当然深知其不菲的价格,但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其研究价值。国家文物局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以最快的速度批准了这次抢救性的发掘,因为这个遗址实在太重要了,正像国家文物局领导说的,我们这次又碰上了一个“金娃娃”。
经过盗宝者的大肆盗掘,“碗礁一号”上还有没有完整的文物躲过了这场劫难呢?考古队员开始对沉船遗址泥沙下的情况做进一步探摸。
考古队调用了两艘专业打捞船,首先进行抽泥作业,当泥沙被渐渐抽开后,遗址中出现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景象,沉船的船舱中到处是成堆的完好文物。
“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展开了。面对眼前动人的景像,考古人员只能在内心发出阵阵欢呼。不仅在船舱中,在沉船船体外的泥层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物。这说明“碗礁一号”沉没时,船体破损,上层的货物落到了船体外。
这艘商船究竟有多大?因为沉船规模的大小不仅有助于判断它是国内贸易还是远洋外贸商船,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造船,以及航海发展史也是难得的文物。根据残余的船体和龙骨的大小,考古人员推算,“碗礁一号”全长应有20多米,其规模和一艘帆船差不多。
当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碗礁一号”的沉没呢?
在这片海域,古代和今天的航线变化并不大。沉船点不远处仍能看到往来的航船络绎不绝。人们发现,每当退潮时,这一带暗礁很多,“碗礁一号”最大的可能是遇到风暴后偏离了航线,触礁沉没。
这艘不幸沉没的船主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这笔300年前没能成交的买卖,今天给中国水下考古事业送上了一份难得的珍贵礼物。
一批批陆续出水的完好文物,使我们渐渐了解了当年“碗礁一号”装载货物的重要信息。这些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不过其中众多的优质品如同史料记载的官窑瓷器,“土坯细腻、质地莹薄、釉色俱佳”。这些瓷器的另一类是用作装饰观赏用的陈列瓷。人们发现了一种葫芦瓶,是少见之物,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下层是酱釉,中层是哥釉,上段才是青花釉,十分珍贵。出水的最为大型的瓷器是“将军罐”。“将军罐”这个名称是由于它的盖子像将军的帽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