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书楼寻踪馆 2013-07-14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南海1号宋代沉船中的宋瓷 - zy7312 - zy7312
来源于网上的介绍与报道

“南海I号”的水下考古历程
“南海I号”的发现与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密切相关。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某公司合作在广东南海搜寻一艘外国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古代沉船。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随即与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该沉船展开调查,并将它命名为“南海I号”。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日合作中断。2000年以后,“南海I号”水下考古工作得到香港“中国水下考古探索研究会”的赞助和国家财政的支持,继续开展工作。2002—2004年间,水下考古队进行了4次大规模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工作,获得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和文物标本,为沉船的整体打捞奠定了基础。2007年12月,“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还主持了绥中三道岗、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福建平潭“碗礁一号”等大型水下沉船遗址的发掘工作,参加了大量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南海一号”与中国水下考古研究的开端
  1987夏,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某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川山群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17世纪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古沉船,并打捞出一批文物,经鉴定年代为宋元时期。
  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8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中日联合南海沉船调查学术委员会”,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中)担任会长,日本考古学会会长江上波夫(左)担任副会长。
  1989年11月,组成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前排中)为队长,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前排左起第4人)为副队长的“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沉船遗址进行了综合性的实地调查,并将该沉船遗址命名为“南海I号”。
  通过调查,水下考古调查队确认了“南海I号”沉船的基本位置,掌握了大批海底水文、水温、深度等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调查、发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日合作未能继续进行,发掘工作留待日后进行。
 2001年4月,经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全力推荐,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与探索学会赞助“南海Ⅰ号”的调查,使中断多年的工作得以继续开展。同年9月,“南海I号”调查发掘工作正式纳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十五”事业发展项目,为继续开展“南海Ⅰ号”沉船遗址大规模调查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在2001年调查工作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牵头,抽调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成“南海I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分别于2002年3—5月、6—7月,2003年4—6月,2004年4—6月进行了4次大规模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工作,为下一步编制发掘、打捞和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近20年的前期科研工作,最终确定了“整体发掘,异地保护”的发掘方案,决定将“南海I号”整体打捞出水并移至“水晶宫”保存。这是“南海I号”整体打捞现场。

专家解读南海一号古船三亿打捞背后价值
[内容速览] “南海Ⅰ号”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出水,在世界考古史上还是第一例。20日,广州市中国古瓷研究会会长赵自强告诉记者,“南海Ⅰ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
  “南海Ⅰ号”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出水,在世界考古史上还是第一例。同样,花费3亿元打捞并保存,也创造了天价纪录。在“南海Ⅰ号”出水前,考古和文物市场专家解读了“南海Ⅰ号”天价打捞背后的价值。
  “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队透露,为打捞“南海Ⅰ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打捞上来的“南海Ⅰ号”将陈列在“水晶宫”博物馆,该馆造价预算1.5亿元。
  花费3亿元,让“南海Ⅰ号”昂贵“出水”,史上最贵的打捞引发争议。
  20日,广州市中国古瓷研究会会长赵自强告诉记者,“南海Ⅰ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南海Ⅰ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即便算经济账,这样的打捞也是值得的。”赵自强说,四五年前,东南亚出水一艘唐代沉船,打捞者有意卖给中国,开价6亿元。他曾随国家文物局去看过,上面的文物精品很多。但由于资金有限,国内博物馆只能“望洋兴叹”,最后被新加坡一博物馆花5亿元买走。“如果‘南海Ⅰ号’和那艘唐代沉船相当,那当然是非常值得的。”赵自强说。
  同时,上海拍卖行高级经济师陈克涛也称,从文物市场的角度来说,“南海Ⅰ号”上的文物无论多少,其价值都不可估量。“但国内出土文物的市场价值是虚拟的,这些文物不允许出现在文物市场上”。


古沉船20年前初揭面纱
  -发现
  “南海Ⅰ号”考古大事记
  20年前,南海Ⅰ号被意外发现,这艘藏于海底的古老沉船神秘面纱被揭开一角。也是在那一年,中国水下考古正式诞生。
  中英南海打捞沉船
  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海底寻宝的疯狂时代。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一艘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沉入海底,但报纸并没有说明沉船的准确位置。
  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立即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中国方面决定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英国研究专家精确地估算出了沉船位置,但仍没有直接找到这艘属于东印度公司的沉船。
  这次打捞工程辅助船“南天顺”的船长陈保进,20年前就在英国人租的“救捞207”号船上当二副。他清晰地记得,1987年七八月份的一天,声呐仪器颜色突然变深,“水下肯定有东西”。潜水员潜到水下后,因为淤泥太厚,没有获得任何发现。
  意外发现南海Ⅰ号
  为节约成本,英国人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一爪子”下去抓上来百余件精品文物,里面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等,可惜瓷器都成了碎片。
  正当英国人准备在这个后来被人称为“海上敦煌”的沉船遗址大干一场的时候,有人站出来阻止了莫高窟当年的悲剧重演。
  “他们开始提出打捞装有白银的船只,后来抓斗抓出了瓷器、中国古钱等文物,我们就意识到不对劲,就拒绝为他们打捞,后来上报给国家,和英方解除了合同。”陈保进说,当时中方的领导、南海救捞局的副局长尹干红态度强硬地拒绝了英方:“不行,这是中国的沉船,得由中国来解决。”
  随即,国家文物局根据捞上来的文物鉴定出:这是一艘宋元沉船。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闻讯后兴奋不已,为之取名“南海Ⅰ号”。
  培养人才以备打捞
  1989年,中日决定联合打捞“南海Ⅰ号”。但是由于水下勘探技术限制,没有找到沉船的主体位置,尽管1987年已标记了沉船位置。
  合作仅持续了5天,日方发现打捞耗资巨大,获利难以确定,不肯继续合作打捞。
  当时我国水下考古正处在起步阶段,根本无力独立打捞。只得先培养水下考古人才,先后派出几批水下考古队员出国培训,并积极组织近海考古训练和演习,我国水下考古水平得到了提升。
  2001年,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再次组织对“南海Ⅰ号”进行方位寻找。考古队员几次下水探测都无功而返。在勘测日程的最后一天,考古队员终于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它躲在两米多深的淤泥里头。
  800年古船保存完好
  确认了“南海Ⅰ号”的方位后,从2001年至今,考古队员深入到海面下20米深与“南海Ⅰ号”进行了8次“亲密接触”,了解船体结构和文物勘探等。广东省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说,“这艘船令我们特别惊奇,虽然沉没海底800多年,但是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沉船没有侧翻。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样的情况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次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