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水下考古及物质文化遗存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2-04-18

中国水下考古及物质文化遗存   

    2022年4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开始施行,那么,水下考古开始于何时,中国水下考古有哪些经典案例?日前,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有关媒体平台共同推出“中国考古大讲堂”系列公开课第二季水下考古系列。首场讲座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宋建忠主讲《水下考古与中国行动》,他从学术视角和亲历者的切身体验,介绍水下考古的产生过程及中国水下考古30多年的发展历程。齐鲁晚报记者与众多考古爱好者一起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

“最丰富的博物馆在海底”

    “水下考古其实是在关注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上,人类在海洋里留下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宋建忠说,19世纪30年代,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在他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最早讲到了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海底聚集的人类艺术品和工业纪念物的数量可能比陆地上任何一个时期保存的都还要多。1925年,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讲到,古代世界最丰富的博物馆坐落在地中海的海底。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组成部分,是陆地考古向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的对象是什么呢?据介绍,在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一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公约里规定水下的文化遗产是至少100年以来周期性或者连续性地,部分或者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者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存。《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规定了水下考古的三大类对象,即:遗址、建筑、房屋、工艺品和人的遗骸,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船只、飞行器、其他运输工具或上述三类的任何部分,所载货物或其他物品,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具有史前意义的物品,比如说一些重要的生物化石等等。

唐朝沉船“黑石号”出水的瓷器

    沉船,是水下考古遇到最多的,像唐朝时期的沉船“黑石号”,发现了6.7万多件长沙窑的文物,还有其他地方的一些瓷器;再就是哥德堡号,这个船上承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主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

    宋建忠说,其实水下考古的遗址除了沉船,还包括港口、码头等,或者因为地震或者海啸,或者其他的一些灾害,才形成了今天沉没在海底的这些遗址。比如埃及亚历山大的水下古城,原来只存在于文献的记载中。上世纪90年代,水下考古学家在距离海岸6—7公里处发现了文物和古城的位置,假如没有水下考古,我们是无法去验证文献真伪的。

    国内的水下遗址,像湖北丹江口的均州古城,这座城是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丹江口水库的建设被淹没的。这座城在水下四十多米处,经过物理探测发现其水下的轮廓大概是三平方公里。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四川“江口沉银遗址”、海南海底村落遗址等。

早期水下考古源于好奇寻宝

    应该说水下考古学从地中海开始,西方早期对水下遗存的关注,其实是从中世纪就有了。

    宋建忠梳理了西方水下考古学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好奇寻宝。在古希腊时期的地中海地区就有水下采绵行为(采集海绵)。那时候人们通过潜水在海底采绵就发现了古沉船或者一些货物,吸引了人们对它的探索或者寻宝。到15世纪意大利人在内米湖发现了一条古罗马皇帝的沉船。所以说好奇寻宝是导致水下考古早期的一个行为。

    第二个因素就是近代考古学。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诞生以后,包括随着近代海洋科考的开始,从陆地的考古学延伸到了水下考古。

    第三个背景就是潜水技术的发展。1943年法国海军库斯特小组发明轻潜技术,真正推动了水下考古学的发展。轻潜技术发明以后,考古人员可以直接穿着潜水服下潜到水里,这就真正产生了现代水下考古。

    据宋建忠介绍,在西方的水下考古学产生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就是意大利的内米湖沉船,据史料记载,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建造了两艘70米的巨船,后来沉在了湖底。

    1446年,一位建筑师阿尔伯特确定了沉船的位置;1535年,德马基捞起了一些砖石、青铜和铅器;到了1827年有人曾经试图打捞,但是失败了;1895年,有文物商打捞出了青铜狮子等文物,但被政府叫停;1929年到1932年,意大利对这两条船进行发掘,但是把船发掘出来以后,在1944年二战的时候被德军炸毁。从1446年发现到1944年被炸毁,大概500年的时间里,历史上一直有人对这两条沉船不断进行着探索。

    第二个就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史前湖岸木桩建筑,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100年多年间,在阿尔卑斯山区域包括有水的湖边、湿地,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一直到公元前500年的文化遗迹。到了2011年,瑞士牵头联合奥地利等六国,以“阿尔卑斯山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111处遗迹,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

一场拍卖刺痛了中国考古学界

    水下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夏鼐这一代考古人已经产生了建立自己的水下考古学的愿望。”据宋建忠介绍。1974年、1975年,出于要了解沿海岛屿上的古文化遗存情况,我国开展西沙群岛主要岛礁两次文物调查,取得重要收获,这在《夏鼐日记》中有关此事的记载有四条,这就是跟水下考古产生关联的一些事情了。1974年发掘泉州后渚沉船,这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从事贸易的宋代古船,在夏鼐的日记里也提到了。

    所以,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在我国,准备建立自己的水下考古学愿望,就是开始于了解沿海岛屿上的文化遗存,上世纪70年代的西沙群岛上的考古调查,即为具体事例。

    宋建忠说:“中国水下考古学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的导火索,就是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冬)'歌德瓦尔森号’沉船。”当时,歌德瓦尔森号离开广州前往阿姆斯特丹的途中沉没于南海。1984年,英国商人米歇尔·哈彻进行了商业打捞。打捞出来以后,1986年的4到5月份,哈彻将打捞于南海的中国清代瓷器委托荷兰的嘉士德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大肆进行拍卖。当时拍卖大概15万件瓷器、125块金锭的文物,总价值大概是2000万美元。此举深深地刺痛了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3月2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项目等比例试验现场。

    1987年3月,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协调会议。同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上救捞公司联合发现“南海一号”沉船。11月,组建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这三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由此正式拉开大幕。“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则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奠基人。”宋建忠说。

    1989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并开展了第一届水下考古培训班和“南海一号”首次调查。

中国水下考古30多年的历程

    宋建忠如数家珍一般讲述了30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

    从1991年开始,对辽宁绥中的三道岗元代沉船进行了发掘;

    1998—1999年对西沙群岛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本世纪初南海一号水下考古调查

    2003年专门用于水下考古的阳江基地建成

    2007年是南海一号整体的打捞;

    2007—2008年,对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沉船进行发掘;

    2010年开始,对南澳一号沉船进行考古发掘;

    2015年对南沙群岛的水下考古调查;

    2014年到2020年,对北洋水师的甲午沉舰进行系列调查。

    此外,2016年中国和沙特签署协议,中沙合作塞林港遗址考古发掘等。

南澳一号出水的文物

    辽宁绥中的三道岗元代沉船在1991—1997年,水下考古人员先后进行六次发掘,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海上贸易史和陶瓷生产史都有重要学术意义。这次考古发现了大量瓷器和铁器,瓷器主要是元代磁州窑的,应该是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或者是面向东北亚区域的一条沉船。俞伟超先生评价这次考古:是我国首次全凭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的一项正规的水下考古工作。这项考古荣获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在台山市海域沉没,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沉船里共出水18万余件文物精品,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长江口二号”古船部分出水文物

     2010年到2012年,对“南澳一号”联合进行考古发掘,共出水文物近3万件,古沉船长27米,宽7.8米,共有25个舱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明代沉船里舱位最多的,它的意义在哪儿?“南澳一号”处于明代万历时期,正好是大航海时代,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关,从中能窥到大航海时代的贸易形态。大航海时代的国际贸易是一个什么背景呢?著名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认为,公元1400到1800年,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的世界贸易体系格局,当时中国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贩卖到世界各地,而世界的白银流向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