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智海:对诗歌创作的思考(2011年6月11日发布)

 灵魂出窍KKK 2013-07-14

歌创作的思考

                            智海

 

诗歌是一种最善于表现人们情感的文体。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每一个场景都可以入诗。由于人们的性别、气质、经历和文化修养各不相同,乃使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作应运而生。人民的喜爱,是不同风格、不同流派诗作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新诗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从清末黄遵宪的诗界革命,到胡适、郭沫若白话诗的诞生,继之而来的是冰心的《繁星》问世,臧克家、何其芳、艾青、贺敬之、严阵诗作的发表。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是顺应自然的必由之路,——一条健康的诗歌创作道路。他们的很多作品精美绝伦,读后耐人寻味。它们或捕捉生活的浪花,读了令人遐想;或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激起人们的爱国情怀;或写出了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奇思妙境,读了令人陶醉。他们的诗,句子不太长,语调铿锵,用词精当,讲究遣词造句的节奏美,再加上这些诗篇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思想和悠远意趣,使人百读不厌,爱而不舍。这些作品,全是诗人心血和灵智的结晶。如果他们写作时随心所欲,只是为了表现自我,不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们便写不出诗的真情实感,佳作也就无从问世。 

    多少年来,党的领袖和众多诗人对诗歌的发展十分关注。毛泽东同志对新诗提出的要求是:精炼、大体整齐、押韵。著名诗人严阵同志也提出所谓好诗的三个条件:思想要高,感情要真,形象要美。人各有志,用什么样的流派、风格和方法去写作,我们是不应该去干预的。据文学史和网络记载,我国诗歌流派至今约有数十种,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朦胧诗和现代诗派,还有当前以赵丽华为首的梨花体诗歌……作为一种流派存在下去,那是无可厚非的。就说朦胧诗吧,也确有传世之作。但是笔者认为,“朦胧”也好,“象征”也好,都应该有一个度,不能朦胧到伸手不见五指,不能象征到入五谷之地而不辨菽麦的地步。据说有一些朦胧诗,的确是太朦胧了,连大学文科教授也看不懂;有时将诗写成后,连作者本人也不得其解。这诚如诗人公刘先生所说的:“一些诗人对要写的诗并没有想清楚,就匆匆忙忙落笔,以令人瞠目结舌为赏心乐事,以教人苦思冥想而自鸣得意。”“人们把它们叫做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叫做诗。”这又该是何等地悲哀啊!

那麽,新诗的出路在哪里呢?在我看来,我国的诗歌创作之路,还是要借鉴一下古典诗词为好,要走我国传统的诗歌创作道路。我们祖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诗词创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在创作诗歌时,要力求精炼押韵,要有文采,要写出作者的真挚感情,要强调形象思维,要反映昂扬激烈的现实生活,要在诗中倾注入积极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诗歌才有一种高超的气质美、境界美,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和灵魂。在我国古代,散文和诗歌是相通的,古人不拒绝用散文化的手法写诗,我们今天这样说,并不认为我们写诗应该散文化。我们的古人往往以诗的语言写散文,在古代许多优秀散文作品中,表现出了热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文情并茂,有血有肉,不无病呻吟,它既是优秀的散文,也是优秀的诗篇。我们现在为诗,即便不能像前辈诗人那样,把诗写得很高超、很典雅,达到一个时代的高度,但至少也要使人愿意看,看得懂,有所获。如果你的作品使人看不懂,记不住,读后不知所云,这样的诗写了为谁?这样的作品又如何能流传呢?因此,我非常同意另一诗人公木先生的意见:“诗要用形象思维,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形式应该不拘一格,比兴手法应该讲求……含蓄是可贵的,朦胧也不失为一种风格,但一定要有别于谜语,叫同时代的人能够读懂。”

 如果我们睁大眼睛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报刊上,那种无别于谜语,读后不知所云的诗歌作品难道还少吗? 

为了实施先贤“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和“思想要高,感情要真,形象要美”的诗歌主张,一扫朦胧难懂的诗风,我特在“孔雀东南飞的博客”上分期发布《百年好诗必读》,以此作为选诗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现代诗歌,编辑出版《百年好诗三百首》,此行希望得到文化人特别是广大诗人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