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仁” 道思想的体悟(2008-12-26 19:46:34)
孔子说:“平时出门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要像承当大祭典一般严肃。自己所不喜欢的,别强加给别人。”
对孔子“仁” 道思想的体悟 读罢《论语》,掩卷沉思,忽然感觉到孔子的思想犹如浩浩荡荡的太平洋水,渊深无底,渊博无边。其中包蕴着无穷无尽的生命,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尾鱼虾,随着波浪起伏,取我所需而已。 在孔子的心目中应该有一个理想的王国,这个理想的王国源自于他整理编纂的典籍之中,而《论语》则是继续阐明这个理想的王国应由一群君子来执政。这群为人君表的君子是国人应该效法的榜样,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深的思想素养,而这渊深的思想素养主要体现为“仁”道。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仁”本思想,在《论语》中,“仁”道是什么,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内涵,没有系统的论述,我们只能从孔子的语录中细细地口味。 孔子的学生有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謹而言,泛爱众,而亲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如果联系起来看,仁与爱是一体的,即“仁爱”。如果从造字角度来讲,“仁”即二人,当讲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夫妻之爱而诞生子女,从而产生了父母和姐妹弟兄的观念,尽而形成家的观念,这一家人之间需要爱来维系,爱是整个人类生生不息的基础。孔子的仁爱就是由家人之爱,即爱父母爱姐妹弟兄推而广之,爱天下所有的人,因为国是家构成的,一家之中需要爱,一国之中同样离不开爱,没有爱,国将不国。而天下又是由国构成的,所以世界需要爱。爱也是维持国家存在的基础,是维护天下正常秩序的基础,这就是孔子的泛爱。爱人,爱众人,爱天下人是孔子仁本思想的根本。离开爱就无法谈《论语》。我们要立足于爱来观仁,立足于爱来看孔子,立足于爱来看《论语》,爱是我们研究《论语》和孔子的立足点。 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孔子的学生曾参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与仁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仁爱是忠恕的基础,是忠恕的出发点,我们说没有仁爱,哪有忠恕呢?如果说仁爱说的是对于大众的爱,即把天下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爱,那么,忠恕就表现为对于人类个体的爱,对整体的爱体现在对个体的爱之中。在《论语》忠恕思想具体地体现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要想他人、众人不伤害你,你最好也不要伤害他人、众人。自己想得到什么利益好处,让他人、众人也得到。在利益面前,我与众生平等,在生存面前,我与众生平等,在仁爱面前,我与众生平等。仁即“怀人”,仁即心上有“士”(志向),就是心中时刻想着他人,心中时刻装着众人,此时我需要的他人也需要,此地我想得到的他人也想得到。先满足别人的需要,让他人先得到,以众人的利益,以他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念念不忘天下苍生,这不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对于治国而言,在上者仁爱,才能换得百姓的忠恕。君子只有爱百姓才能以天下为已任,才能忠恕于百姓。毛公泽东以拯救天下人为已任,领导工农翻身闹革命,邓公小平以福利天下为已任,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仁爱,又体现了忠恕。有人问我,二公能与孔子相提并论吗?我认为不能,原因有二,其一,孔子以觉悟天下人为已任,他让民众得到的是精神上的超越与解放;其二,二公影响的可能是一个朝代,一个时代,而孔子已经影响和将要影响的是千百万万个朝代。中国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盛大起来,盛大则容易使人迷失,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效法圣人,以觉悟天下为已任,在迷失中引领国人寻求前进的方向。今日之中国需要太多太多像孔子这样的殉道的圣人。 仁中也包含着“天下为公”的思想。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礼”者“理”也,即根据公理所制订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礼”在一定时期是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天下的利益,我也是天下人中一员,当然也维护自我的利益。礼牵扯到公众的利益与道德,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的妄为,为了公众而做出一点牺牲,这同样是爱众人的具体体现。所以孔子说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时时处处,念念不忘公众公共的利益,做到“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的事不做”。这样做就是在实行仁。君子心中始终要有一份规矩、法度,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违背超越,这样才是走正道,行正道。守正道,行正道人间才能和谐,天下才能够太平。我们生活的世界只“唯利”是不行的,在三鹿奶粉事件中,一些人唯利是图,置公众的生命于不顾,以毒奶荼毒天下,他们没有仁爱之心,礼仪对他们有什么用呢?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法律的制裁,只能是企业的破产。仁爱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在汶川地震中,众多的企业广献爱心,他们必将得到天下人忠恕的回报。 |
|
来自: chao fan zi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