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服饰艺术赏析

 月是故乡明548 2013-07-16

读《清宫服饰图典》                                     雍正帝常服像
清代服饰制度

    清代服饰制度,在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期直至入关后的乾隆朝,一直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天聪六年(1632),定黑狐帽,五爪龙,明黄,杏黄,金黄等服,非上赐不得用。闲散侍卫,护军,及诸贝勒下护卫以上,许服缎衣,余众俱用布。妇人各随其夫。且谕:“国家服式之制,所以辨等威、定民志,俾朝野各有遵守。我国风俗,素敦淳朴。近者奢靡僭越之风,往往而有,不可不定为法制。昭示国中八固山诸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方许服便服。冬、夏入朝,许戴元狐大帽、居家戴尖缨貂帽及貂鼠团毡帽。春秋入朝,许戴尖缨貂帽。居家戴尖缨貂帽及貂鼠团帽。春、秋入朝,许戴尖缨貂帽;夏月许戴尖缨凉帽。素蟒缎各随其变,不得擅服黄缎及五爪龙等服。若系上赐,不在此例。平时勿著缎靴。惟夏月入朝乃许用。又八家福金等居家服色,前已有旨。如冬、夏外出,俱许穿女朝衣。冬月许戴尖帽、貂帽;夏月戴尖缨凉帽。至于满洲、蒙古、汉人,自固山额真以下,代子、章京、护军及牛录下闲散富足之人以上,冬、夏在城,俱服披领袍,不得服小袍。贫人服无开裾袍……令以本月十二日为始,定为永制。”读《清宫服饰图典》                                    《皇朝礼器图式》中皇帝祭日用朝袍

    入关之后,于顺治九年(1652)定《服色肩舆永例》。康熙九年(1670)定民公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者,禁穿五爪蟒缎。雍正四年(1726)及八年(1730)定大小官员帽顶等级。雍正十年(1732)校刊《大清会典》。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大清会典》颁布,乾隆三十一年(1766)《皇朝礼器图式》颁布,清代服饰制度最终定制。

清代服饰的特点

    崇德元年(1636)十一日,集诸王贝勒大臣等于翔凤楼,使内宏文院大臣,读《金世宗本纪》,且谕之曰:“……先是,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禅等,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囉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读《清宫服饰图典》                            清初 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单袍箭袖

读《清宫服饰图典》

                                              披肩领

    清代服饰不仅具有繁复的穿着作用,还有着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从袍服两肩、袖口及披肩装饰上,不仅能找到象形满足马鞍、马蹄和弓的身影,而且把清人“马上得天下”的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早在清入关之前,披肩领和马蹄袖作为满族的独特象征就已确定下来。清人袍服袖口有装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因其袖似马蹄,故称“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礼时放下。这种服装是满族的服装特色,最初出现在入关之前,而后沿用于整个清代。一般士庶如穿无衩之袍作礼服时,也须另装一幅马蹄袖,用钮扣系在袖端,礼毕则解下。这种袖子叫“龙吞口”。另外,清代的龙吞口套马蹄袖的作用,除了御寒以外,另一功用是在夏季内穿吉服下裳而不服全套吉服时使用。

清代宫廷服饰

读《清宫服饰图典》

清皇帝冬朝袍之一前图样 故宫博物院藏

读《清宫服饰图典》

    清皇帝冬朝袍之一后(缺披领) 

清宫服饰皆依此图样发往江南三织造按样织制

    清代宫廷服饰的制作和管理实务,由清宫中的内务府负责,它是直接服务于皇帝及其家族管理宫廷事务的专门机构,其负责人为总管大臣。内务府下设七司、三院等机构,职官三千余人,可见内务府规模之大。七司之一的广储司,设有皮、缎、衣等六库,六库下设染、衣、绣、花、皮等七作及帽、针线二房。广储司的主要职能,就是负责查验、保管皇帝及宫内所需的四季衣物、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物。缎库专门负责保管“上用”和“官用”的绫、罗、绸、缎等各色织物。衣库专门收贮各式服装等。衣作、绣作、花作等负责对衣料进行裁剪、绣花和缝制。

读《清宫服饰图典》清康熙蓝缎织彩云金龙纹皮朝服并黄签

读《清宫服饰图典》清康熙深蓝色云龙妆花纱袷朝袍黄签
读《清宫服饰图典》清康熙蓝缎织金团龙纹袷朝袍黄签

    现故宫藏得清代帝后冠服上多缀黄签。黄签分两种,一种是签与衣同时代,这种签名称前多加一个“览”字(标准馆阁体)。如页102雍正明黄色满地云金龙妆花女绵龙袍黄签书“览香色宫绸织满地风云金龙绵袍一件”。又,页158乾隆石青色缎常服袍黄签书“览石青缎女夹褂一件,乾隆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收,王常贵呈”等;另一种是后人收到该衣时记录的,字体相对不规范。如页36乾隆石青色缎绣八十一条龙夹朝褂黄签书“石青缎夹朝褂一件,咸丰十年四月初四日收,金环交”,此则乾隆朝的至咸丰朝才交回。又,页114康熙明黄色八团云龙寿字(龙穿寿字)妆花缎女夹龙袍黄签背书“嘉庆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收敬事房交”,此则康熙朝的至嘉庆朝才交回。这种散落的成衣缘于清代“赏赐与赏遗念”(赏遗念是指皇帝死后将其衣物赏赐给后妃、太监、近臣以存念想)。清帝有赏赐之习,清实录中多有记载,但赏又有不同方式。如某人功勋卓著,皇帝大悦,赏穿黄马褂,其实什么都没赏,是要本人花钱出去做,然后穿。另一种是赏实物,但并不让你穿,只能用于供奉。如此人住宫外则罢(带回家了),如住宫中,那么此衣将永远驻留宫中,直至受赏者去世,衣服处于无主状态,经若干年后(多者一百多年),被太监搜集交回,并用黄签记录在案。从现藏实物(黄签) 看,时间较长的有雍正朝的衣服,至咸丰朝才交回,最终收贮于四执事库(专门收藏清代历朝帝后冠服的库房)。

龙蟒之别

读《清宫服饰图典》清早期黄纱绣四团金龙纹夹褂局部
读《清宫服饰图典》 石青缎地四团云龙纹夹褂局部

    被大多数人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之说。在清代典章制度中,就有皇帝恩赏臣属五爪龙袍(或五爪龙饰品)时,受赏者必须先用针将龙爪挑去一爪才能穿用,其称谓也要变龙袍为蟒袍的明确规定(雍正朝《大清会典》)。但更准确地讲,龙与蟒的属性首先是等级上的区别,其次才是纹样细部及颜色上的差异。一件同样纹样的服装,穿在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其称谓则截然不同。比如:清代皇帝与皇子的吉服袍上,都饰有九条五爪龙纹样。皇帝穿得吉服才能称为“龙袍”;皇子穿得就只能叫做“蟒袍”。尽管皇帝龙袍之上还饰有十二章还使用金黄色。但是纹样与颜色并不是决定龙、蟒之间属性的辅助因素。比如:清代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的明黄色吉服袍上就没有十二章,却也称龙袍,而皇帝的贵妃、妃和嫔们的吉服袍上,既无十二章,也同样使用了与皇子相同的金黄色和香色,但他们的吉服袍仍称为龙袍。也就是说,清代男性中只有皇帝的吉服袍称为龙袍;女性中只有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妃、嫔等女眷的吉服袍称龙袍,其余所有人等,即便他们是王公贵族、宗室成员的吉服袍,都称蟒袍。所以说,只有身份、等级才是决定其是龙是蟒的唯一标准。

开裾形式

    清入住中原之后,冠服制度被逐渐具体和细化,严格规定了唯皇帝及宗室成员方可服用四开裾常服袍,其余官员(无论品阶爵位)只可穿两开裾袍。而最下等的庶民,只许穿不开裾的裹身袍,否则将以僭越逾制论罪。四开裾这种服装的外化形态,不但彻底划清了清代的皇亲国戚与官宦庶民之间尊卑亲疏的等级界限,也使其称为清代统治者奖赏臣属的一种重要手段。乾隆五十年正月,高宗谕:“大学时和珅,著加恩赏给黄带、四开褉袍。”

    清代皇后常服与皇帝常服有着基本的穿着作用。皇后常服,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中规定:“皇后常服袍,无定色,表衣色用青,织纹用龙凤翟鸟之属,不备彩。”在清代宫廷绘画中,也有康熙孝昭仁皇后头戴常服钿子,内穿蓝色常服袍,外罩石青色常服褂的半身像,以及其他清代皇后御常服袍等画像存世。通过这些容像,可知清代皇后常服与皇帝常服的搭配方式一致。即:既能各色常服袍外套穿石青色常服褂,常服袍也可以单独穿用。清代帝后常服袍所不同的是:除由于性别及生理造成的身长尺寸差异外,男、女服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服装的开裾方式。皇后常服袍运用左右大开裾式,常服褂采用后面大开裾式;皇帝常服袍则为大襟、左右及前后开裾;常服褂为对襟、左右及后开裾。

    关于开裾问题,房宏俊指出:清代服饰除对襟式外,都属右衽式(右侧系扣),也就是常说的“大襟右衽”。判断衣服右侧是否开裾的标准,并不是右边系扣就是“右开裾”,而要看右面大襟下面的“掩襟”是否开裾。如:氅衣就是掩襟开裾,所以称“裾左右开”;衬衣则掩襟处不开,我们称之为“裾不开”。

    女袍褂的开裾方式有两侧开裾、后开裾或不开裾,没有四开裾的。如果是袍(朝袍、吉服袍)还可以看有无花接袖,只有女袍在袖子的肘部会有一圈“花接袖”(也称“中接袖”),这是区分男女袍的一个绝对特征。

读《清宫服饰图典》花接袖示意

清宫服饰:折射出等级森严时代面貌

 

清崇慶皇太后朝服像《甄???分姓駢值腦??塑

郎世寧《純惠貴妃像》3986萬港元/約3200.758萬元人民幣香港邦瀚斯

清雍正、乾隆刺繡親王世子圓補 20萬港元/約16.06萬元人民幣 香港佳士得
 

    清朝宮廷服飾收藏,雖然是冷門的織繡收藏,但是仍然具有固定的收藏市場。同時,清朝皇帝、皇后的服飾由于服飾主人身份的特殊性更易受到青睞。

  在香港佳士得2012 年歲末大拍上,一件清光緒杏黃緞繡金龍十二章紋吉服袍,以98 萬港元易主。光緒年間雖然已是風雨飄搖的清末亂世,但龍袍依然是龍袍,沿襲古制,不減威儀。它的馬蹄袖與圓領邊,均在石青底色上繡滿海水龍蝠紋,寓意吉祥多福。袍面則以彩線繡如意雲紋和十二章圖案,金線繡龍紋,間以成對的八吉祥紋,火珠、火焰于四周飄繞,下幅繡八寶立水圖案。

  龍袍的紋樣,每件都大同小異,但顏色可得看準了。一般來說,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穿明黃色龍袍,皇太子才穿杏黃色。而這件龍袍,繡有象征至尊皇權的十二章紋,定是給帝后穿的,但它又是杏黃色,這是為何?佳士得中國藝術品部主管安蓓蕾(Pola Antebi) 解釋道:“光緒年間已是風雨飄搖的清末亂世,那時皇權幾乎衰落,服飾制度大不如從前嚴格了,才會出現少量杏黃色的皇帝吉服。”另一件晚清明黃緞金龍十二章吉服,曾被某位大清皇后穿過,在2011 年以104 萬港元成交。

  這些龍袍、吉服雖極盡奢華,但沒有裝東西的口袋,所以在清朝,男人腰帶上常挂一些小小的裝飾物件,譬如荷包、香囊、扇袋,是極為實用而時尚的。精致的荷包成為男人經常攜佩的玩意兒,里面可裝香料、懷表、鼻湮壺或湮草。這樣可用可賞的荷包,在當時是人們互送禮物、傳情達意的佳選之一,如今依然是叫人愛不釋手的尤物。

  與上文所提明黃龍袍相伴亮相的兩對荷包,就受到熱烈追捧。先是一對清中期的御制緙絲山水圖荷包,既表現出山水畫的舒雅恬淡,又不失緙絲肌理之趣味,估價僅4 萬港元,卻一路飆升到44 萬港元。另一對19 世紀緙絲“萬福萬壽”荷包,年代稍晚,且非皇家御制,但圖文討喜,估價3 萬港元,也沖到14 萬港元才罷休。這兩對荷包,沒有刺繡,而是用織品中特別受青睞的緙絲工藝完成,規則嚴整,色調沉靜,一看便知是男人所用之物。

清宮服飾:折射出等級森嚴時代面貌
正文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2013年03月22日10:38手機客戶端打印字號
 
大|中|小保存到博客. 第1頁:中國服飾首場國際化專拍 第2頁:后妃朝褂的珍貴價值所在 第3頁:補子擁有穩定的海外市場第4頁:張信哲的清代織繡專場 第5頁:朝珠與宮廷服飾的淵源

2
郎世寧《純惠貴妃像》3986萬港元/約3200.758萬元人民幣 香港邦瀚斯 2012.5.27 [保存到相冊]


   帝后妃嬪所穿華服,富麗堂皇、嚴謹精細,主要產自清宮內務府管轄的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統稱江南三織造)。它們利用江南盛產的上等好絲及熟練的技工,在內務府織造局精心的設計和監督下,織造成各種供皇帝和后妃享用的上品,極具價值。
  這些上品不僅具有上等的料子和精湛技術,更有嚴格的款式和圖案要求。在《紅樓夢》第三十六回中有這麼一段,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個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于是寶釵不由得贊道:“好鮮亮的活計!” 這書中襲人所繡的鴛鴦戲蓮,寓意白頭偕老,連生貴子,隱含著天長地久的美好願望。如此“鮮亮的活計”,正是那個年代常見的閨閣織繡之作,一針一線,俱凝情思。

  以朝褂為例,朝褂為清朝貴族女性朝會、祭祀、冊封、壽辰等正式場合上穿套在朝袍外的禮褂。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搭配而成。朝褂則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無袖,形似坎肩。朝褂紋飾及龍紋又依身份等級而有所分別。皇太后、皇后、皇貴妃朝褂為石青緞衣上繡五彩雲、五爪金龍紋。貴妃、妃,朝褂則佩飾體型較小、總紋數較多的立龍。而皇子福晉以下的朝褂形制則皆飾四爪蟒紋。

  2009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件清雍正/ 乾隆時期的石青緞平金彩繡金龍后妃夾朝褂,估價35 至45 萬港元,雖未能在現場成交,但這並不影響此件朝褂的珍貴價值。這件朝褂紋飾生動逼真,五爪龍紋栩栩如生,應是為皇后而做的不可多得的朝褂杰作。翻看清崇慶皇太后的朝服像,正是穿著一件與此極為相似的朝褂。而這位皇太后,就是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后宮?甄???分姓駢值腦??汀K??譴笄宄??鈑懈F??幕屎螅??喚鏨畹糜赫??實鄣畝??瑁??股??鋁艘桓齪枚??印??????』實邸▲/p>

    清代織繡作品,除了清代宮廷服飾具有獨特的審美和收藏價值之外,也不得不提清代服飾中特別的織繡品“徽章”––補子。別看補子都不大,在海外可有非常穩定的收藏市場,故其價格幾十年來一直穩中有升。林白曦(Mikko Rautio)就是補子藏家中較為活躍的一位。他是在中國長大的芬蘭人,現任芬蘭航空公司中國區的首席代表。1995 年他去新家坡工作期間,在書店翻閱《亞洲藝術》(Arts of Asia) 這本英文藝術雜志時,讀到一篇介紹補子收藏的文章,講一位美國職業律師如何收藏中國官補的故事,這引起了他的興趣。

  這麼偏門的東西,林白曦持之以恆,孜孜不倦,十幾年來陸續收藏百余張。他的收藏最難得的是把文武官九品的補子都收全了,皇帝王爺的也都在了。在他看來,收藏的樂趣在于學習、交流和體悟補子中的歷史沉淀的美。

  廣義的補子分方補和圓補兩種,圓補只供皇室使用,官員則一律使用方補,即收藏界通稱的官補。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到明朝才定型。清代的補子在明朝的基礎上做出了發展和變化。首先,補子繡的禽與獸紋樣部分發生變化,清朝文官七品為????,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鵲。武官變化內容比較大,一品改繡麒麟,二品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六品繡彪,七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明代文官多繡一對飛禽,而清代的禽獸均繡單只。其次,清代官員穿褂,不再像明朝那樣穿袍。為了穿著方便,前胸的補子被分為左右兩片,縫在第二和第四個紐扣中間。大小也由明朝的40 厘米見方縮小為30 厘米見方。還有,明代補子多以紅色等亮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作底,五彩線織就,色彩艷麗。最后,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的四周則是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具有裝飾的效果。

  盡管補子有據可尋的歷史僅數百年,卻見証了封建王朝最后的興盛與衰敗,滄海桑田的變化都歸于這小小方寸間。如今,補子之所以具有收藏價值,在于它曾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僅用于補服上,因此制造數量相對一般織繡品來說,非常稀少,而能流傳下來的就更少了。2011 年11 月30 日,香港佳士得罕有地推出了來自歐洲珍藏的9 件/ 套明清補子,一展昔日的輝煌風采。

  清代宮廷服飾及補子收藏雖然形成固定的收藏市場,但是畢竟還是冷門收藏。古董織繡珍品,在國內拍場上雖也算常見,但往往每次只是寥寥數件,罕見大規模的專場。直到2011 年5 月,北京永樂推出“張信哲先生珍藏清代織繡專場”,近80 件清代宮廷織繡集體亮相,觀眾大呼過癮,連聲嘖嘖。加之又是來自台灣情歌王子張信哲的收藏,其柔美清亮的歌聲飄蕩于耳,更增添了這些老衣穿越時光的年代美感。

  “這批藏品,張先生至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積累,其中不乏許多精品,且來源可靠,都是在大拍賣行和歐洲的一些拍賣會上拍得的。”永樂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董軍說,“中國古董織繡在海外市場已經是較為成熟的門類,但最近幾年,國內關注的人群數量和價格都攀升得很快。”

  最終,這次拍賣成交穩定,430 萬元的總額高于拍前估價,成交近七成,實在令人欣喜。艷壓全場的是一件喜氣洋洋的清道光大紅袍,以41.4 萬元拔得頭籌。

  同場中,另一件晚清時期的貴族女眷服飾,端莊雅致,雖不是宮廷衣裳,仍拍得21.28 萬元。這件女褂,石青色緞為面,上繡人物地景紋。所謂“地景”,就是地面上的各種景觀,譬如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山石花果。領口處的四合如意雲肩,是這件老衣的一大看點。這一肩錦繡,以湖色緞繡“荷塘月色”,方寸之內把荷花蓮葉間的對蝦、螃蟹和青蛙,繡得栩栩如生。雲肩的如意紋設計,與下擺開裾處裝飾的如意雲頭紋,悄然呼應;雲肩的湖色緞面則與袖口和下襟的湖色緞繡花卉與地景紋縚邊,共同提亮了整件華服的色調。

  一件光緒朝妃嬪所穿的宮廷敞衣,成交價近8 萬元。其紅色綢面上繡彩蝶、紫藤紋,蝴蝶婀娜多姿,紫藤搖曳爛漫,枝條輕柔委婉,繡工流暢自如。挽袖米色緞上以五彩絲線繡蝴蝶藤蘿紋,領、袖、襟緣所鑲衣邊也以花蝶、藤蘿為飾,與整體紋飾交相輝映。

  晚清的一件粉色女褂,賣得9 萬余元。此褂設色素潔淡雅,以深藍、藍、淺藍三種藍色,繡出頗有立體感的牡丹花以及半數的蝴蝶。這種三藍的用色方法,有暈染效果,恰似水墨畫,在清代末年后妃服飾中非常流行。張信哲曾經在回答將織繡進行拍賣的原因時表示:

  “以往,我收藏東西還是比較情緒化的,只要東西漂亮,品相很好,我就會收,所以會有很多類似的東西。而現在我希望做一個調整,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收藏系統。所以,我就將重復的東西整理出來,做一個拍賣。”

清宮服飾:折射出等級森嚴時代面貌
正文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2013年03月22日10:38手機客戶端打印字號
 
大|中|小保存到博客. 第1頁:中國服飾首場國際化專拍 第2頁:后妃朝褂的珍貴價值所在 第3頁:補子擁有穩定的海外市場第4頁:張信哲的清代織繡專場 第5頁:朝珠與宮廷服飾的淵源
  皇家至尊––東珠

  在清朝紫禁城內,皇室一直以東珠為至寶,以能夠佩戴東珠為至尊(清朝將產自東北地區的珍珠稱為東珠或北珠,用于區別產自南方的南珠)。然蚌蛤育珠,實屬偶然生成,捕獲百蚌,有時也難得一珠;而每得一珠,卻必殺數十蚌,常年的殺蚌采珠,使得蚌蛤日稀。乾隆初年,就已開始實行輪采制度。一條江河,遵旨停采3 年或5 年,采珠官率領牲丁轉而到另外的江河采捕。

  如今,歷經歲月滄桑存世的東珠朝珠最為稀罕和珍貴。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數百件朝珠中,東珠朝珠僅5 件,其中2 件為順治帝御用,另3 件分別為道光帝、咸豐帝和同治帝御用。由于東珠朝珠材質珍貴,存世量極小,並與清代服飾典制密切相關,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因而全部定為一級文物。另在沈陽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東珠朝珠,是末代皇帝溥儀當年被驅逐出宮時帶出的,幾經輾轉歸入沈陽故宮。

  千年演化––琥珀

  琥珀是數千萬年前的樹脂被埋藏于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后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琥珀根據不同顏色、特點可分為金珀、血珀、虫珀、香珀、石珀、花珀、水珀、明珀、蠟珀、密臘、紅松脂等。顏色濃正且雜質不多者為佳,顏色以藍、綠色和血紅為好。最貴重的品種是包裹含昆虫的琥珀,俗稱“琥珀藏蜂”,以昆虫清晰、形態栩栩如生、個體大、數量多為佳。

  琥珀在清代服飾制度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皇帝在地壇禮地儀式中,必須配挂蜜臘朝珠,而自皇貴妃以降,皇太子妃、皇妃至妃,穿朝服時所挂的三串朝珠中間的為琥珀朝珠,嬪以下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等,穿朝服時要挂琥珀朝珠。

  權力象征––碧璽

  從古至今,碧璽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在清代,碧璽被做成一二品官員甚至是帝后所佩戴的朝珠,象征著無上的權力和地位。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碧璽朝珠是清代帝后穿常服時佩戴。在1902 至1911 年,慈禧曾通過馳名世界的蒂芙尼公司大肆從美國購買碧璽,尤其是粉紅色碧璽,達120 噸之多,可見她對碧璽的喜愛。

  由于碧璽的珍貴,市場上也多有仿冒品。但常見的主要是兩類,一為以無色碧璽人工加色,一為以紅色玻璃加工而成。識別的方法是,真碧璽往往具有明顯的二色性,可見雙影;體內可見管狀包裹物或棉絮狀物,晶體的橫斷面呈弧面三角形。這些特點是冒仿品所不具有的,工人染色的碧璽,由于顏色吊滯,缺乏天然碧璽的“寶光”,故不難識別。

  聞香靜心––沉香

  沉香朝珠精美而典雅,氣質非凡,又具備藥用價值,因此頗受皇家青睞。能被皇家選用的沉香朝珠必須選料上乘,沉香脂凝結厚重,雖經歷數百年,在把玩者的摩挲中仍散發出幽幽淡香。沉香朝珠一般為一百零八顆,每顆皆四面浮雕壽字紋,且配有翡翠隔珠、佛頭、背雲,珊瑚紀念三串、碧璽墜角。是檔次甚高的佩戴佳物。

  從雍正六年九月十一日《貢單》第四款“朝珠”類中記有“東莞悠遠香結朝珠”及第七款“陳設”類中記有“東莞天然香山”可知,至此,莞香已不是一段香料,而是經過加工形成即可散發香氣又具有實用價值的朝珠,並作為珍品進貢入宮。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甄嬛传》制作精美,剧中人物着装无不细致考究,配合人物性格特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剧中精美的清宫服饰,同时品鉴一下甄嬛、眉庄、皇后、华妃、安陵容等人的服饰所衬托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吧!

  该剧是近年来国内少有制作精良的古装剧集。从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到默默无闻的小配角,服饰无不细致而且考究,契合人物身份,能够侧面反映人物性格。清代宫廷妇女的服饰也在剧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忠实还原。下面就以剧中几位主要的女性角色为例,进行简要的赏析。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秀女甄嬛:荷塘春色寓少女情怀

此时甄嬛待字闺中,对爱情对未来心怀憧憬。清代满汉妇女服饰分制,从这张定妆照看,汉军旗出身的甄嬛,虽是旗籍,但在家时穿的服装却与汉族女子类似:上身舒袖小袄,下着马面裙。与今天的女性常服相比,这种款式将女性的身体曲线弱化了很多,女性身体凸显性感的部分,也都被遮蔽住。这种服装审美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异。袄子的渐变色印花,似是荷塘春色的图案。少女情怀以一种含蓄清雅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暗喻了甄嬛官家小姐的身份。而马面裙上的如意纹路,与葡萄硕果累累的图案,则可能有祝福的意思在里边。也暗示了甄嬛今后多子多福的好命。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入宫后避宠于碎玉轩的甄嬛:橘粉色素服情窦初开

甄嬛穿得鲜艳活泼,可是脸上似有几分落寞:原来是她等待的那个人失约。无论是头上垂下一排碧玺珠子的粉色碧玺玫瑰花簪子,还是同色系的杏花天影印花旗装,都暗示了她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小嫔妃,而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怀春女子。值得一提的是她脖子上的那条白绢。这种装饰我们经常在清装戏中看到,这条白绢当然不叫“围巾”,有一个气度高华的名字:“龙华”。清代传统服饰没有领子,或者衣领分开。因此在着装时,尤其是冬季,都需要这样一条龙华围在脖子上,一头夹在大腋下,一头垂在胸前。既保暖,也美观。后期随着领子的出现,这种龙华也就退出历史舞台。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获得盛宠的甄嬛:精致点翠低调华丽

获得皇上宠爱的甄嬛,果然春风满面。上图中的甄嬛和避宠时期相比,发型基本一致,除了发饰更为复杂以外,还多出一道流苏来。发饰的变化,表明她身份与地位的提高。不过甄嬛很懂得掩盖锋芒,首饰不太招摇,主打镶红宝石,攒珍珠粒的银簪,两把头两侧,则攒满银质、碧玺、绢质的栀子花装饰物,皇上见了这样华丽而不流俗的打扮,也会眼前一亮。下图中值得赞叹的是甄嬛所梳两把头上装饰的点翠。点翠是中国传统首饰工艺,是一项国粹:将翠鸟羽毛粘贴在金银制成的底托上,形成富贵吉祥的图案,常见的就有甄嬛头上的各色花朵、还有福禄寿喜字样、蝴蝶、蜻蜓、蝙蝠等。点翠工艺广泛应用于簪子、结子、钿子、耳坠、耳环等首饰中。现如今,一方面是传统手工艺的式微,一方面是环保生活理念的兴起,点翠工艺已经逐渐从现代女性的首饰盒中消失。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复宠时期的甄嬛:碧玺宝石钿子显露地位

甄娘娘头上这满载珠玉的“簸箕”精致非凡。这个学名当然不叫“簸箕”,叫钿子。钿子指的就是甄嬛头上这一组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及固定它们的类似于帽子的容器。一般宫廷女性内梳两把头来集中头发,并且固定这种钿子。甄嬛佩戴的这个钿子有一种不规则的美,左侧比右侧多出一截,而右侧则用珍珠流苏来平衡。复宠后的甄嬛,即便在宫中权势熏天,也不会打扮得像华妃那样高调。她的发饰种类更多样,有点翠,有碧玺,有红宝石,还有金银和翡翠,样样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平和的美,一如甄嬛的处事风格:善于制衡各方力量,平心静气的处理各种矛盾。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甄嬛两身吉服:大红色龙腾刺绣尽显“荣极”

甄嬛身穿的两套吉服,前一身是出宫之前,后一身是在回宫以后。她身穿这套绿服,第一次见到了她的真正所爱之人十七爷。这个剧情出现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美中不足,因为这样的颜色不符合甄嬛的年龄,也彰显不出她活泼可爱的一面。当然问题不在于此:在元明清三代,青、碧、绿等色彩为“贱”色,不是甄嬛这样的宫廷贵妇应该穿的色彩,出现在吉服中,更是一个较大的错误。下图是甄嬛回宫后的穿的吉服,从大红色龙腾刺绣以及精致繁复的黄色镶领来看,此刻甄嬛在后宫中已经达到了“荣极”的地位。而大拉翅上装饰的赤金流苏以及灿黄色纯金镂空雕花尽显甄嬛的雍容华贵之态。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太后时期的甄嬛:明黄吉服不怒自威

按照清代后妃服制规定,太后,皇后和皇贵妃,可穿明黄。这三位,是整个王朝地位最高的女性。此刻的甄嬛登上太后之位,身着明黄吉服,头戴镶嵌凤凰步摇的钿子,不怒自威。可是,正如正像张爱玲所言:生命是华丽的袍子,爬满了虱子。青春岁月,与纯洁的小女儿情态,再也找不回来了。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初入宫时的眉庄:低调小巧的两把头避锋芒

眉庄和甄嬛是自小的好朋友。严格说来,她的出身比甄嬛还要高贵,刚进宫的时候,她的位份也比甄嬛高。不过,作为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眉庄表现得端庄得体,衣服颜色也大多是淡紫淡粉色。在假孕事件之前,眉庄虽然志大气高,但也懂得守时藏拙的道理,衣着并不求光鲜亮丽。小巧的两把头,中间装饰镶嵌珊瑚、绿松石和琥珀的银质结子,两侧也是银质的簪子,款式古朴典雅。旗装虽然是粉红色调,但也给人一种刻意做旧的感觉。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得宠的眉庄:淡粉色缎布旗装显气质

有眉庄的地方,仿佛就没有鲜亮的色彩。就算是在得宠时,傲气的眉庄也没有选择大红等亮色的衣服,而是选择了淡雅的粉色缎布旗装,粉镶紫的茶花显得温婉动人。大拉翅两边装饰星星点点的丝绦珠花,深深浅浅的粉色流苏与拉翅上的枚红色丝绦和珍珠相得益彰。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平时的眉庄:淡雅妆容显得心高气傲

这个鞋垫子一般的歪把子旗头较高的一侧扎了两朵宫花。就是《红楼梦》里有一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的宫花。这种宫花是由绢扎成的,类似于眉庄佩戴的这种。《甄嬛传》中,眉姐姐似乎对穿衣打扮并不太上心,尤其是在假孕事件之后,对男女情意心灰意冷,更是简朴低调为主。眉庄的旗装色彩素净,主打雪青色。印花也是常见的荷塘月色图案,但是复杂的滚边,团团簇簇都是莲花图案,就连舒袖里露出的一小截内袄的袖子,都是层层叠叠的滚边。简约,而不简单。就算穿得这么素,经过仔细分辨还是能看出,这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嫔妃。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平时的皇后:灿金主色彰显一姐本色

皇后娘娘基本上都头戴钿子示人。钿子主色为灿金色,以精美的镂空雕花纹路装点整个钿子,并镶嵌大颗珍珠,饱满且圆润,整体灿烂繁华。鬓边那浅粉色的绢花大致是摘取的,花瓣颜色较亮新鲜,在鬓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皇后的沉稳恬静。细微之处彰显一姐本色——同样是白绢做的龙华,皇后娘娘的龙华上的刺绣花纹比其他嫔妃都精细复杂。服饰以明橘色为主色,秀丽而又不刻意,衣袖上的米白微棕色的花饰枝叶纹路清晰可辨,应该是上佳的丝绸线挑了木棉线织的。护甲曾经被誉为是清宫戏中娘娘气质的基本表现,宜修皇后的这套纯金镂空织花锻雕护甲极为明丽简约,显出富贵之样。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平时的皇后:水蓝蜀锦旗袍裙清丽脱俗

皇后娘娘戴这套钿子布满栗色东珠,东珠下为镂空雕宝石浮花,下盘额是錾刻的花色珠宝以横行镶竖行的形式装点在坠珠钿子上,在钿子的正中间是鎏金制的钗饰,顶尖镶大东珠一,每层贯东珠各一,下均承以金丝凤,其上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总的来说这个皇后钿子可能是全剧最饱满精致的钿子。皇后身穿的这套水蓝蜀锦旗袍裙有些像妃嫔的服装,月白色丝线和深蓝色丝绸织成白蝶牡丹,内袖的裙装呈橘黄色。这件旗袍裙的亮点在于那印染上去的一片蓝牡丹,颜色深浅拿捏得当,盘领边的镶纹亮度似波光粼粼,清丽脱俗。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皇后的正装吉服:华贵牡丹体现华贵气韵

皇后吉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艳红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凸显出皇后恰如牡丹、仪若凤凰,中间的深绿镶红朝珠更是体现出华贵的气韵,所以皇后的吉服往往的出现都是在比较隆重的场合上。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冷宫中的皇后:紫黑色服饰凸显落魄

宜修皇后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正装从第一集到结局貌似没超过15件,这件紫黑色为主色的服饰是她最后一次见皇上时穿的,心酸且悲伤。花纹早已不如先前那样贵气繁复,而是变得简洁起来,暗黄镶红边的波纹在悲伤下显得微微黯淡,娇小玲珑的嫣红花朵仍然鲜艳刺目。绸缎印染的红色,殷红如血,不再如先前雍容的明黄色般夺目。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获得盛宠的华妃:点翠凤凰旗头霸气逼人

华妃的头饰是饱满精致的点翠凤凰旗头。繁复的缕鹿髻中央是一支宝蓝凤凰镶珠鸾掐丝缀雕步摇头钗,坠着雨滴状的珍珠。织金镂雕刻的水纹浮花镀金点翠镶嵌着红宝石,宝蓝凤翅香珠玉钏颇显身份。髻饰的亮点在于圆润莹亮的殷红镶黑红宝石,充分体现了华妃“第二凤凰”的大气怡人。赤金耳坠,脖子上的龙华是金丝绣团花图案的,比皇后娘娘的蝶舞飞花图案更胜一筹。缎面夏装配色姹紫嫣红,好一位风头正盛的娘娘。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飞扬拨扈的华贵妃:金黄色旗装招摇张扬

晋升为贵妃之后的华妃没有梳两把头,取而代之的是一对大拉翅。大拉翅,是满族入关以后发展起来的发饰。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一种内有铁架支撑,外部为绒面或者缎面质料的旗头,上边装饰各种首饰,两侧悬挂流苏。大概是印有橘红色杜鹃花和黄色月季藤蔓的金黄色旗装已经太张扬了,华妃娘娘的大拉翅除了中心是赤金打造的玫瑰花簪子,两侧主要是如意形状的绿松石装饰,偶尔点缀两颗饱满的大珍珠,再在周围攒一圈小珍珠,相对旗装要素雅一些,流苏也是暗黄色的,恰好中和了旗装的招摇之气。值得一提的是,前方瓷缸里放置冰块的细节。古时的制冷技术不比现在,一般而言,夏季享用冰块是皇室特权,冬季于河面取冰,将其置入地窖,覆盖棉被保温,夏季取用。在夏季,臣子如果能够得到皇帝赐予的冰块,是一项极高的殊荣。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请安归来的华妃:白底印花旗装难掩低调

华妃从太后那里请安回来。而在崇尚节俭的老年人面前,华妃的打扮略显素雅。但白底印花的旗装镶边却层层叠叠,花纹精致,印花图案也是浓墨花鸟山水。再看头顶,两把头上装饰的簪子、结子,基本上是赤金打造,更妙的是右边的凤凰步摇,步摇这种饰品,低级嫔妃是没资格佩戴的,即便是得宠。这一切,更明白无误的昭示她是一位得宠的高位嫔妃。看来,素喜豪奢的华妃娘娘,想装低调也装不像啊。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失宠的华妃:毫无配饰的两把头暗示末路

年氏家族倒台,兄长被诛。昔日不可一世的华妃娘娘,此刻也只能忍气吞声。她的着装甚至还不如身边的侍女华丽。华妃此时的发型俗称小两把头。一般来说,梳这种发型是戴钿子的需要。在清朝前期,宫廷中妇女普遍流行小两把头:这时期的几位太后、皇后崇尚节俭,平日里梳两把头,只戴花草,不着首饰。直到乾隆时期,情况才逐渐有所改观。不过要是严格还原历史,嫔妃们平日里穿的也就和落魄的华妃娘娘一般素净了,但是这样电视剧的美感度也会大打折扣。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秀女时期的安陵容:粗陋的发型服饰显出家境窘迫

小家碧玉的二把头上缠绕着深蓝色的绣线,两枚小小的褐色珍珠饰物和一枚白珠坠饰显出安陵容家室的窘迫,发后只有两支毫无金玉镶制的素银簪子,整体太过素雅,在穿金戴银的秀女之中未免显得十分格格不入。服饰上,绯红色的缎布虽然有浅红镶粉的茶花,但是镶纹太为普通,没有鲜亮的色泽,针脚不均匀,反而显得简陋。缎纹是红丝线编织的枝叶繁花,错落有致的布满了整件旗袍裙,但却在穿金戴银的秀女之中仍然显得粗陋,难登大雅之堂。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安陵容被举荐时的装扮:精致的两把头简单清丽

这是安陵容被甄嬛举荐时的装扮。旗头以小巧精致的两把头为主,陵容上位后才把刘海去掉,戴上高高的大拉翅。后宫的娘娘们喜欢戴玉饰和银器,尤其是玉饰的不多。安小鸟的这个两把头,墨蓝色翠玉发梳色彩与下方的宝绿色暗纹发玉、镶边紫珠相得益彰。右旁一大一小的纹浮雕花银簪做工精巧,正中央的银色镂空浮花步摇正好露出最精致的一半。旗装简单得堪比宫女,浅绿色的缎面有若隐若现的印花,淡紫色的滚边也只有一些提花图案,显得简单清丽。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成功上位的安陵容:大拉翅旗头具嫔妃气场

安陵容被封为安嫔。大拉翅旗头右侧妖娆繁复、粉紫双色桃花格外明艳,左侧深深浅浅的粉色玉雕花花瓣层层叠扣,纯金黑珠额饰是金镂花的雕刻纹案,比安贵人时期富丽了不少。红橙黄棕四色玉雕珠互相而坠饰,下面还留有深深浅浅的绿色流苏摇曳在肩上,更显得有了嫔妃气场。服饰主色为粉紫蓝三色,外袖口绣工精致,米白内纹都绣上了蓝粉红三色的菱式花纹,深蓝内袖中绣着粉红的蝴蝶花,充满诗情画意。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安陵容的冬季常服:镶滚彩绣梅花显出小女人味道

安陵容的两把头上布满碧玺珠花。而两把头要固定造型,内部肯定不能缺少支撑物,固定两把头的东西叫做“扁方”,质地金、银、玉都有,款式浮雕、镂空不一而足。很多扁方一侧还有雕花装饰,因为有时候两把头会把扁方露出来,一侧的装饰正好点缀发型。注意安陵容的护甲,皇后和华妃喜欢戴赤金打造的护甲,显得金灿灿,大气华贵。安陵容将她小家碧玉的品味从头饰延伸到了护甲,珐琅彩绘护甲更加小巧细腻,更有小女人味道。冬季在室内,一般还要在袄子外边再穿马甲,用今天的话说是“小背心”。马甲的款式也有多种:大襟、一字襟、对襟、琵琶襟等。安小鸟穿的这身是常见的大襟。大襟和袖口镶嵌皮草,起到保暖作用。最别致的还是袄子舒袖上的镶滚彩绣梅花图案。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
失宠的安陵容:白蓝条纹素锦旗袍裙黯淡凄惨

曲终人散,浮生一梦。安陵容的罪行暴露后,皇帝保留了她的位份,将她囚禁在她自己的宫中。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安小鸟依然是一位高级嫔妃。不过失了宠,穿戴打扮也就不可能莺莺燕燕了。安小鸟的两把头上,碧玺珠花全都没有了,只在两把头后部,有一个固定头发的篦子。一身白蓝条纹的素锦旗袍裙,暗淡的乳白色缎锦,镶饰着嫩黄色镶边栀子花,微绿墨色的花叶在波纹的映衬下颇为凄惨。舒袖里边,内袄小袖的绿黄双色栀子花绣工倒还精致,这件不出彩旗袍裙,伴随安陵容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揭秘《甄嬛传》:清代宫廷头饰

无论是《甄嬛传》的热播还是“清穿剧”的流行,使华丽的清代宫廷头饰再一次走近我们的视野。在眼花缭乱的奢华和张冠李戴的混搭背后,清代头饰有哪些基本的元素呢,以下的关键词,你不可不知。

簪钗

簪钗

簪子可以说是陪伴中国女性最久的头饰之一了。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都要行“及笄之礼”,即把头发盘起来,用一根簪子(古称“笄”)固定,插簪是女孩成为女人的标志。到了清代,簪子的样式繁多,兼顾实用与审美。

有玉、翠、玛瑙、金、银的,各种材质取决于佩戴者的身份和等级。一种名为“东珠”、产于东北的珍珠,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同时材质也跟时节有关系,一般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换戴玉簪。装饰主题丰富至极,寓意也很讲究,即“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蝙蝠之上有铜钱的“福在眼前”、喜鹊登梅的“喜上眉梢”、桃子佛手石榴组成的“福寿三多”等等。

簪子的簪头覆盖面积增大,就演变成了头花。簪子的簪尾由一根分叉为两根或多根,就成了钗。簪、钗、头花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佩戴,佩戴时可以居中、可以斜插、可以在前、可以藏后。戴在满族妇女两把头正中的头花称为头正,分插两把头的两端的则称称压鬓花。清代流行繁缛的装饰风格,讲究以多为美,头上遍布簪钗的现象很是常见。

流苏

流苏

流苏本指用五彩丝线做成的穗子,在清代宫廷头饰中则是一种近似簪子,下垂珠穗的饰物。而古代首饰中的“步摇”一词更形象地定义了此种饰物——随着佩戴者行动,走一步摇一下,充满了动感。

钿子

钿子

钿读音diàn,义为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唐代风靡一时的花钿就是将各种材质修剪成花朵的造型贴在额头上。传统的镶螺钿工艺也是用螺蛳壳或贝壳镶嵌在漆器、硬木家具或雕镂器物的表面。清代贵族所用的钿子也是镶嵌复杂、繁花似锦。这种头饰实际上是皇后、妃、嫔们在穿吉服时所戴的便帽,一般用藤丝或细铁丝编成帽架,上面缠绕黑色丝线,再用各种宝石、珠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

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凤钿从前看,很像凤冠,而后面覆加一箕状平面,造型很有特色。钿子前口沿还装饰钿口、上配钿花、后垂钿尾。后妃多用凤纹钿口,有九凤、七凤、五凤等。九凤钿口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

扁方

扁方

满族妇女颇具特色的发式为两把头和大拉翅,梳这两种发式的时候要用一种横簪来贯连固定,即为扁方。与其说是簪子,扁方更像一把尺子,造型扁而长,一端卷起另一端呈半圆形。宫廷中所用扁方多为玉制,也有珊瑚、翡翠、金镶玉和玉嵌宝石等制品。

金约

金约

金约是清代后妃穿朝服时佩戴的头饰之一,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用以束发,看起来很像“紧箍咒”。金约由金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部分组成,金箍的节数和串珠的行数多少,反映了后妃等级地位的高低。

皇太后、皇后的金约后垂珍珠5串,以青金石等玉石作为分节点,将珍珠分为上下两段,谓之五行二就。此外,皇贵妃、贵妃为三行三就,妃为三行三就,嫔为三行三就,依次递减。

点翠

点翠

与以上的关键词不同的是,点翠不是一种头饰形制,而是一种装饰技艺。所谓的翠即是翠鸟的羽毛。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底托,将银子拉成银丝,用银丝捻成绳纹花丝,勾勒出图案纹样,经过鎏金处理后,将翠鸟的羽毛修剪成相吻合的外形,粘贴在线条间的凹陷处。

点翠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特殊的光泽,这种光泽是大自然神奇造物的最直接体现。翠羽的蓝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梦幻的光泽,而且经久不退色。据科学分析,这是一种结构色,是翠羽的微观结构反射光线形成的,不含色素,所以不怕风吹日晒。但是怕挤压,如果外力改变其结构的话,那这种结构色也随着消失,蓝色立即黯然无光。

翠鸟非常稀有,体型又娇小,再加上皇家所用的点翠仅用翠鸟头上最亮最闪的那个部分,所以制一朵小小的头花需要许多只翠鸟。据史料记载,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的鲜艳华美,这种美丽多少带着凄惨与残暴。翠色打底,金丝勾线,非常华丽,鎏金的处理往往是防止氧化引起的翠羽脱落。

翠首饰发展到清代,可谓运用广泛。皇宫后妃们几乎所有的首饰都用点翠工艺作为装饰,从钿子、簪钗、头花、耳环,甚至到团扇、插屏、盆景等其他生活用品,处处翠色,成为风尚。(作者:kikky 古代服饰资深研究员)

珠宝与地位 《甄嬛传》的行头有多复杂

《甄嬛传》凭借演员出众的演技以及丝丝入扣的情节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服装与繁复的珠宝头饰一定给你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你知道《甄嬛传》里的头饰与珠宝多么复杂么?

水晶PK钻石 甄嬛传代表的大牌珠宝

现在提到珠宝首饰,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都应该是施华洛世奇(SWAROVSKI)。它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晶制造商,虽然是人工水晶,但以优质、璀璨夺目和高度精确的水晶和相关产品闻名于世。

学古风:古典饰品发型走俏

《甄嬛传》中佳人各有韵味,华妃张扬跋扈、甄嬛内敛深沉、沈眉庄高贵婉约,各自的气质又被专为他们打造的点翠、发钗、花钿等饰品烘托,无意间引领了一股发型上的复古风。

珠宝首饰也玩“穿越”

再漂亮的衣服,没有了首饰的衬托,也会暗淡无光;资深时尚顾问认为,近期随着《泰坦尼克号》的再度来袭,女主角Rose的“海洋之心”在珠宝界掀起了一股复古风潮。

奢华透“顶” 步步惊心之珠宝穿越

《步步惊心》的华丽道具让人过目不忘。此次《步步惊心》花了重金打造所有演员的珠宝发饰,力求完整呈现清代女性配饰的最华丽的一面,现在就带着你们一起去看看,简直是奢华透顶哟。

推荐阅读:

陈娟娟:《清代服饰艺术》,《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02期

陈娟娟:《清代服饰艺术(续)》,《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04期

房宏俊:《清代皇后常服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03期

房宏俊:《试论清代皇帝明黄色朝袍的功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03期

房宏俊、严勇、万钧:《对清代八团彩云金龙纹吉服的再认识》,《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2期

房宏俊:《咸丰的御用冠服哪里去了》,《紫禁城》2007年04期

房宏俊:《清代后妃礼吉服饰章概况及原因探析》,《天朝衣冠--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典藏版),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8月

房宏俊:《清代后妃便服的发展演变及旗袍称谓的产生》

张  琼:《关于清代帝后朝服与朝服像的几点看法》,《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年03期

《天朝衣冠--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普及版),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8月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紫禁城出版社,1998-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