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性化阅读与精神发育

 江富军的书屋 2013-07-16

个性化阅读与精神发育

 

A.只顾共性被经典压垮

经常有家长说:请给我孩子推荐一些书籍。我怎样推荐呢?

于是我问孩子的年龄,性别,问孩子原来读了什么书,他本人喜欢什么书,他心里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他的特长是什么,直问到他的生活习惯如何,他父母、叔叔、舅舅姑姑等干什么的。把家长问得烦起来,有些家长就怀疑我在搪塞、推托。

其实恰好相反,假如我随口开列一连串名著,随手拿出教育部规定的必读书,那才是敷衍。我们通常站在成年人的、学科专业的角度,高高在上,搬出浩大的经典目录,形成压力。似乎要学生们统统都达到“兀兀穷年,皓首穷经”的最高境界。这种只求共性的高要求,不顾学生具体接受心理的空要求,实际上却使那些已经在应试教育下负担沉重的学生,再被书单,被大量经典压垮。

 

B.个性化阅读充满选择

人都是个性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是最个性化的精神活动。除去技术性、工具性阅读,阅读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就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观照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感情、道德、人格不断成熟,形成爱好、理想、世界观等精神品质,让自己的精神发育成长。这个过程是充分个性化的。个性化阅读充满选择。经典是共性的,选择经典是个性的。因此,指导推荐须先分析学生个性,再把教师选择推荐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这是个性化阅读的正确途径。具体表现为难易度选择、内容选择、阅读方法选择。三者互相交叉,无法截然分开。

 

C.阅读经典的三种对策

要难易适度。一般来说,年级低的同学宜选择音韵感强的诵读型读物,偏重于文学性、故事性、趣味性,年级越高,越趋向于哲理性、社会性阅读。阅读者主动性越强,难度系数可以越高。有挑战性格的同学,高中就可以接触西方学术名著。比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最为经典。

中学时不翻大师著作是一种遗憾,挑战学术的精神要在中学开始形成,终身受用。然而这些书难度太大,怎么办?有三种对策。

一是建议读读通俗读本,或名著导读。“直奔大师”固然精神可架,但巨人的肩膀不是说站就能够站上的,还需要垫脚,需要桥梁。比如北京出版社的那一套《大师经典,通俗阅读》,就比较适合。心理学方面,直接读《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学》难度较大,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那套《世界著名心理学家丛书》,对各种心理学介绍得易懂又精确。

二是可以把原著与通俗读本比较着读。比如把《论语》与译本、阐释评论一起翻阅。比如读《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可读简写本,而碰到感兴趣的情节,可以从简写本读到原著,进入精读状态。也可对原著进行跳读,当然,有能力有条件的高年级同学则通读。

三是可进行句读、段读、篇读。对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说,“读完”学术原著,是一种贪多求快的虚荣。那么,对学术名著进行句读、段读、篇读的方法就能够长长见识,从中获益,这才是实在的精神滋补。

这三种对策,既是共性,也有个性。

 

D.不动笔墨不看书

有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阅读,有人喜欢朗读,有人喜欢讨论,互相交流。各有个性。

所有个性阅读必须坚持的共性是:不动笔墨不看书,不论是经典还是时文。

动笔墨也各有特点,有的喜欢眉批,有的就是画画线,标标重点,有的喜欢写感想。最简单的笔记是,把感动心灵的句子标上记号,或者抄下来。最复杂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笔记是,作阐释性发挥,或者发表不同见解。最省时又有效的笔记是,给文章理出思路,列个提纲。那么,最完整的阅读,应当在读该书之前自己构思:假如我写这个内容,我会写什么。比如读《鲁冰逊漂流记》,在看完前言、介绍后,就想,假如我一个人在孤岛上,我会做些什么?我会怎样求生存?先把自己想的记一记,再比较比较,细节、性格、背景等就会豁然而出。读后对于西方扩张时期的开拓精神、生存能力就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同样做笔记,其阅读过程也是个性化的。

 

E.读时文可通向经典

许多教师只强调经典,不关注时文,其实是一种简单化的方法。不紧扣时代,不去感受时代带给人的生活,就无法深入到历史中,经典中。时文尽管比不上经典,有许多时文滥竽充数,但这个时代只能由时文表达。毕竟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最能使自己的脉博为之跳动。时文往往是把读者的心灵通向经典的桥梁。教师的大量工作不是静止地强调经典,而是动态地从大量的时文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阅读资料编写推荐。比如学生比较喜爱的《读者》、《报刊文摘》、《青年文摘》、《意林》、《书屋》、《随笔》、《读书》等杂志,以年每年的散文、小说、诗歌等年度选本,就是编辑老师们向青少年推荐的。这些时文书籍透射出的魅力,吸引、开启了好多同学的精神空间。从这个角度上讲,编辑、教师也是桥梁。如果不考虑教育的时代环境而只顾推荐大量经典,青少年的精神发育会遭受阻滞的。

时文是最个性化的选择。

 

F.阅读彰显个性塑造精神

对于中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怎么样的人,就会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比如许多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喜欢“才女”型读物,林徽因的,张爱玲的,三毛的,张晓凤的,龙应台的受到他们的偏爱,宋氏三姐妹等民国女性形象受到他们的关注。出版商早已经瞄准了“才女”形象,柴静的《看见》成了上海书店销量榜首。朴谨惠当上韩国总统一个月左右,她的传记就出现在各新华书店上。如果说才女、女强人支持着女生为主的阅读,那么,许多男同学对于工商业成功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企业家传记,感受他们的创业之路,支持着学生的实业梦。《马云十年》、巨人史玉柱、海尔张瑞敏都成了关注对象。一个爱汽车的儿童,可以读读汽车大王的书,形成汽车制造的理想。关注军人形象形成军事理想,关注法官形象形成法律梦。许多回忆录上写着某本书,某个人物对自己的影响就是佐证。青少年从马云到比尔·盖茨、到乔布斯,从史玉柱、张瑞敏到胡雪岩,从钓鱼岛到二战一战,通过阅读关注社会,开阔眼界,追溯历史,通向经典。

时文也好,经典也好,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未来作期望性描述,他们通过阅读彰显个性,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产生向往、期待、追求,是理想、志向产生的前提。阅读照亮梦想。阅读,支撑自己的精神发育,塑造精神。阅读,让自己美好、优秀起来。而当高考选择专业后,当这个专业与他的志向一致,工作与兴趣对口,“兀兀穷年,皓首穷经”的境界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也便顺理成章了。

 

G.生活环境与阅读方向

生活环境是自主选择书籍的主要因素。

有一位官二代高中生,他把《激荡风云三十年》等社会学书籍读完了,有一位富二代,在阅读中掌握了全国不少大企业数据。说到产品如数家珍,或说起官场滔滔不绝,都是阅读给人的积淀,也是环境给人的积淀(广义上讲,人生、社会、自然也是一本书)。因此,读什么书,要结合家庭背景。行业、单位是社会的缩影。父母、亲属的行业、单位是子女理解社会的触点,是子女一生认识世界的最早范本,其感触之深,是一本仅次于自身经历的书。奉劝家长不要过度地在子女面前无端埋怨,而要客观地分析、理解,让孩子形成该行业、单位的知识构架,进而形成阅读、探究的兴趣。当工务员、经商、教书、行医、种田、打工,每一行都是一本书,都会传导一种精神。

 

H.读书“不务正业”是自主选择的开始

要读得杂。如周国平先生说的读书要“不务正业”。有一位作家叫张扬,因为他出身地主,文革时没资格向图书馆借书,读不到正统的科技资料,只好在阅览室读些科学家轶事,结果他写出了一部关于科学家悲欢离合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广泛传阅。后来出版发行,他成为知名作家。此前,张扬不知道自己有写作天赋。可见,读得杂,才会产生自主选择,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自主选择是很重要的个性化阅读标志。比如出现跟踪阅读法:跟踪某位名家,跟踪出版社的系列读物,跟踪问题、专题,跟踪朋友文章,此时,一本书,一个作者只是引子,读者不断挖掘、探究,兴趣盎然。读得杂是跟踪的前提。跟踪读书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它不仅是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标志,也是心智开始成熟的表现。再如出现相关延伸阅读,则更是精神成长的标志。读了历史,向政治社会延伸,向考古、古玩鉴赏类延伸,向文学延伸。读了英国宪章运动向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延伸。这些可称比较阅读法。进入比较阅读,思维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排列、组合、分析、综合这些思维的基本元素就会不断受到锻炼,当不断用抽象思维思考社会人生,这位学生的精神也就成熟了。

跟踪阅读、延伸阅读、比较阅读,是自主阅读的主要标志,也是个性化阅读的主要内容。

 

I.休闲阅读滋补精神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出现阅读休闲化的要求。出版界早已经瞄准了这个“精神市场”。华侨出版社的“白金系列”,海潮出版社的什么“大全集”、“一本通”之类,通俗易懂,小而全,投合人们急于求成的心理。价格不贵,更多的是文章编写。作为随便翻翻的材料还是不错的。如《最美的散文大全集》,有一百多种,通常上下两册。比较看好的是鸿雁编写的,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最美的散文大全集》。

这种编辑思路的源头来自于作文材料。从前有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小故事大道理》,雅瑟编著。当时大受中学生欢迎。学生作文讲究一事一议,为此,出版行业也开始从古今中外史料中、日常生活中搜集这些有道理、意义的故事,作为作文材料推荐给学生。讲讲故事能够引发阅读兴趣,从故事中引发道理而不枯燥,扣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分解学生的阅读难点,开创了阅读与出版市场的新路子,后来这类故事与道理结合的书被称为“心灵鸡汤”,受到职场人物的普遍欢迎。他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偶尔翻翻,既是休闲,也有得益,在消遣中滋补精神。有人戏称他们为“知识贩子”,实为文化传播者。如《宽容》、《舍得》、《人生大智慧全集》《一本书读通清朝十二帝》《唐史一本通》以及《心理学一本通》、《每天学点社会学》等。读这些书时应当与正史,与学术著作对照着读,尤其是哪些野史奇闻,青少年易受误导。

 

J.反对厚黑学颂扬真善美

对以厚黑学为基础的成功学这一类书我们是坚决反对的。它们不去颂扬真善美,只讲为个人成功而不择手段,是反人类的。读这些书,只会走向精神枯竭。这类书畅销,只说明我们的精神堕落。某些出版社赚这些钱,传播伪劣文化,应当为人所不齿。中学生阅读个性化,是不能包括这种“个性”的。此外,还有许多专搞“刺激”以吸引眼球的垃圾书籍,如玄易类、武幻类,以及许多娱乐八卦类,是不值一读的。这些是导致许多教师只推荐经典,求得安全的重要原因。

 

时值暑假,许多同学忙于补课,但别忘了滋补精神。读书能为我们的精神储存丰富的底蕴。身体要与精神一起发育成长。暑期是中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好时光,尤其是初中升高中、高一升高二(或小升初、初一升初二)期间,学业压力相对小。整大段的时间空着,适宜观察、思考、阅读,可得好好计划。

长长的暑假,切勿做“游戏虫”,走入邪道;而要成为“读书虫”,方为正道。

 

 

K.附:周国平先生的观点微议

那次听周国平讲《阅读与精神生活》,讲到读书有三点要求:不务正业,博览群书;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不求甚解,为我所用。但对后两点,有些不同意见与解释。

周先生说要直奔大师,直接读经典。但后来听众提问:您认为中小学生读介绍哲学的书,应该读哪些。周国平说没有发现高质量的哲学介绍书。说他正在写介绍。写介绍就说明中小学生要以桥梁奔向大师阅读经典,与直奔大师的观点形成悖论。当然,周国平本身是大师,这是当之无愧的。我认为,不能不读大师,至于直奔还是曲奔,看各人的个性。

同时,他讲到读书不求甚解,为我所用。我的理解是:甚解其实是不可能的。不求甚解其实是甚解不了,可以跳过去读。陶渊明也说要“好读书,不求甚解”。他们强调的都是闲读状态,接受书籍熏陶。年纪大了,进入读书赋闲境界是应该的。青年人读书应当充满热情,渴望求知,年轻人应当形成穷追不舍的钻研精神。读书不为物质功利是对的,但年轻人还是需要及时地通过阅读促进心智成熟,形成志向。经过阅读、思考、探索而“少年得志”,绝非拔苗助长,实为难能可贵。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江富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