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夏话耐热

 科学幻想 2013-07-16
    夏热、温差小是我国气候的一大特征。那么,盛夏人的耐热能力有多大?人们又该如何科学保健呢?
    统计表明,我国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常可达30℃以上,甚至超过35超过℃,持续最长时间可达一周,多的10天以上,表现在不同地区,东部为湿热,西部为干热。有人做过试验,在相当干燥的空气中,健康人能在50℃的高温中呆上2个小时,在70℃的高温中呆上15分钟,在100℃的高温中呆上3分钟,在150℃的高温中呆上1分钟, 对人体不会造成损害。同时,人体的热感还与空气湿度有关,当气温在30℃、相对湿度在40%左右时,人体并不感闷热。当相对湿度高于75%时,人体就会感到又闷又热,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上1个小时,甚至会发生中暑昏迷。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当气温较低时,主要通过辐射和传导,而当气温较高时,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途径,气温越高,通过汗液散失的热量越多。气温高于32℃时(超过皮肤温度),加上湿度的影响,人体的汗液蒸发就会更加困难,以致体内热量越积越多,使内分泌出现紊乱,产生中暑。据广州近10年的人口死亡资料分析,在最高气温达到33℃时,死亡人数显著增加,广州夏季气温不到34℃时的日平均死亡人数打37人,超过41℃时的平均死亡人数达41人,最高气温每升高1℃,平均死亡人数增加3人。
    因此,盛夏暑热季节,人们一定要学会根据天气变化科学保健和生活。
    1、规定高温标准,发布高温预报。温度环境包括气温、湿度、风速和辐射四大因素,这些因素同时对人体施加影响,极易导致中暑的发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温灾害极限是不同的。气象上规定我国灾害性天气标准为,长城以南最高气温≥38℃,或最高气温达35℃,同时相对湿度≥61%,长城以北最高气温≥36℃,或最高气温达33℃,同时相对湿度≥64%。
    2、注意隔热、通风,调节小气候。常用的隔热方法有水隔热、绝缘材料隔热、搭凉棚以及穿冷却服。通风也是防止高温的基本措施之一;居室内保持合理的温湿搭配,一般情况下,夏季室内的温湿搭配为,温度25-27 ℃、湿度40-50%;充分利用风扇、空调等设备。
    3、科学安排衣食住行。夏季在炎热的环境中呆久了,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会发生显著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素消化增加;另外,天热出汗,又导致许多营养素从汗液流失,而夏天的食欲降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正常摄取,从而导致代谢紊乱。因此,夏季的饮食调养是十分必要的。夏天饮食宜清淡,注意口味多样化,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常喝些淡盐水、绿豆汤;适当午睡,勤洗澡,中午(11- 14时)尽量减少外出。 (袁长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