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考2013——感悟2012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八年级上册

 周公的小屋 2013-07-16

备考2013——感悟2012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

 

桃花源记

【南平市,三】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0-13题。(12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无论魏晋(    )    ④处处志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2分)

1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答案】三、(12分)

  10.(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

  11.(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12.(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如只答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给1分。)(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淮安市,二(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6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来源:Zxxk.Com]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落英缤纷:                       ②欲其林:              

③便还家:                       ④后遂无问者: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来源:学科网]

7.阅读文章第(2)(3)两段,从两个方面概括桃花源的主要特点。(4分)

答:                                                             

8.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4分)

答:                                                   

 

【答案】

【北京市,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来源:Zxxk.Com]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2)未果,寻病终         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答案】四、文言文阅读。

12.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13.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2012镇江市,二(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8-11题。(共13分)

【甲】见鱼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便要还家(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次定州  (    )  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10.【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

                                                              

                                                              

11.【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3分)

                                                               

                                                              

【答案】(二)(共13分)

8.(4分)①“要”同“邀”,邀请②妻子儿女③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④遗憾(答对一个得1分)

9.(4分)①(2分)(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乃”、“无论”译错一个扣1分)②(2分)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甘心情愿随驾出征的。)(“是以”、“莫”译错一个扣1分)

 

10.(2分)桃源人叹惋桃花源外面战乱不绝,民不聊生。(意思对即可)

 

11(3分)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答对其中一点即可);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1分)。(答对一点即得分,意思对即可)

附:《贞观政要》(节选)的参考译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士兵到来,太宗都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病重,不能进见。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前,询问他的病情,下令州县的医官给他好好治疗。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跟随太宗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柳城,又诏令收集前后阵亡将士的骸骨,设太牢隆重祭奠。太宗亲临祭祀,为死者哀悼痛哭,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件事情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丧致哀,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太宗征伐辽东,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陋室铭

【苏州市,】阅读《陋室铭》,完成6--9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2分)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答案】6 .B 7 .C

8.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军

不陋。

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肇庆市,9—11】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吾德馨    惟:只

    B.谈笑有鸿儒    儒:旧指读书人

    C.可以调素琴    调:协调

    D.无丝竹之乱耳    乱:使……乱,扰乱

10.选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1.请概括选文的主旨(用原文的语句回答)。(3分)

【答案】      C

  1 0    3举例论证,作者以故仁人自况。(答对1问给1分,两问都答对给满分)。

  1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梅州市,二(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相关问题(20分)

(一)  陋室铭 (1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

A.何陋之有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

7.翻译下面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        

8.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2分)

答:        

9.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5分)

【答案】6.            C

7.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8.            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9.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2012常德市,三】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1题。(20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3)谈笑有鸿儒    鸿: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

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山/楚水/凄凉地

    B.二十三年/弃置身

    C.苔痕/上阶绿

    D.何/陋之有

18.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诗是应和之作,刘禹锡与李白在扬州相遇时,李白有赠诗在先,刘禹锡用此诗相酬答。

    B.甲诗虽有沉郁感伤,但也并不消极颓唐,结尾明显表露了豁达的襟怀和昂扬的意趣。

    C.乙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人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

    D.乙文手法多样,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20.作者以“山”“水”为对象,写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请你采用这样的句式,以“居室”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受限制,但句意必须符合《陋室铭》的文意。)(3分)

21.唐宋时期,不少文人遭遇政治纷争,沦为“贬官”,贬官特有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特殊的文学印记,这在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寻。刘禹锡写此诗此文时也是贬官,试从甲诗乙文和其他贬官诗文中探寻“贬官文学”的特点,得出一二结论。(3分)

【答案】16.(1)增长,振作。  (2)出名,闻名。  (3)大。  (4)弹奏。

17.D

18.(I)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没有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翻译宜宽松记分)

19.A

20.例句一:居室不在宽敞华美,有君子居之则高雅别致。例句二:居室不在高大宏

  伟,有高尚之士居住则不会简陋。

21.要点:内容上,喜欢抒发政治牢骚,叙写清冷生活,表达苦闷情绪;形式上,喜

    欢用曲笔(含蓄委婉的写作方式方法)叙事写景抒情。(能从写作内容或写作方法

    上总结出一个方面的特点即可记3分)

 

爱莲说

【聊城市,二(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答案】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5.①洗涤   ②生枝蔓   说明:本题2分。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本题2分。

7.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说明:本题2分。

【2012鸡西市,三(一)】(与黑河市、齐齐哈尔市的不一样)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1.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敦颐独与之辩               B.有狱久不决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C.濯清涟而不妖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D.可爱者甚番  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13.用“/”画出【乙】段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1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3分)

 

1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1-30题,共43分)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11.B

评分说明:(2分)准确得2分。

12.(1)(莲花)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杀人取悦别人,(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13.敦 颐 至 / 一 讯 立 辨

评分说明:(1分)断句正确得1分。

14.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评分说明:(3分)每点1分。

15.示例: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评分说明:(3分)结合【甲】文1分,谈人物每一点各1分。

【2012郴州市,二(二)】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可爱者甚蕃(        )                  (2)余忆年少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13.文中画线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2分)

                                                                    

14.甲乙两文有何异同?试从内容与写法上加以分析。(4分)

                                                                    

                                                                    

                                                                    

【答案】11. 多;我  12.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每当到了夏天,面临湖水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13.  14. 内容上,甲文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乙文通过具体描写,写出了荷花的形态,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相同点:都对荷花进行了细致描写

 

大道之行也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

 

三峡

【温州市,三(二)】(10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或王命急宣  (4)每至晴初霜旦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二)(10分)

17.(4分)(1)日光,这里指太阳  (2)逆流而上  (3)有时  (4)早晨

18.(3分)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9.(3分)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凉山州,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三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    B.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上
C.其间千二百里          间,相距       D.清荣峻茂   荣,茂盛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答案】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9分)

8.B   9.A   10.D

三、翻译、古诗文积累(9分)

11.3分,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大意1分,“属”“异”各一分)

【广州市,9—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则素湍绿潭                   B.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吴广素爱人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C.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属予作文以记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

B.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

C.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

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

 

【答案】9.C  10.(1)假如不是正午或晚上,是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的。(2)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11.B

【2012沈阳市,二(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答案】二、阅读理解(60分)

(一)(17分)9.(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10.B11.(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1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13.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株洲市,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15分,其中第27题1分,其余每小题2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22.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2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来源:学科网]

                                                                                 

【答案】三、文言诗文阅读(共15分,其中第27题1分,其余每小题2分)

(一)21.高兴的样子(1分);考虑、想到(1分)

2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2分)

23.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可,2分)

【2012宿迁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4)思欲就亭止息    ▲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答案】三、(11分)

7.(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8.(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9.(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2012广安市,二(四)】文言文阅读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记游》)

【注释】①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文章写于己卯(1099)年,是他谪居儋耳第三年。②民夷:民,汉族;夷,当地土著,少数民族。③屠酤:屠,屠户;酤,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④三鼓:三更,即半夜,今23点至1点。⑤再鼾:一觉醒来又睡去,形容睡过一段时间。⑥韩退之: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儋耳夜游》,完成第26-29题。(14分)

26.给下面一句话划分朗读节奏。(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7.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4分)

无与乐者(   )           竹柏影也(    

欣然从之(   )           钓鱼无得,更欲远(   

28.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译文:                                        

29.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贬谪时夜游所作,请从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比较其异同。(4分)

答:                                                              

 【答案】

【2012朝阳市,二(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1题。(15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此文难度超过课内文言文。)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注释是从网上直接拿来的,该注的没注。文中的“忭”需要加注释。注释标号的位置不当,如注释③上标序号应加在“弥月不雨”的“雨”字上面,注释⑤上标序号应加在“属客”上面,注释⑥上标序号应加在“荐饥”上面,注释⑦应加在“虽欲优游”上。)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____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_______

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么短小的文章考线索干嘛?)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11. 【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两文表达的不同感情有必要吗?不合考纲要求。)

【答案】二、阅读

(一)7.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1分)  ②寝:睡觉(1分) ③志:记(1分)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即可。)

8.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2分)

9.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10.(1)赏月(月光)(1分)  (2)喜(1分)

11.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2分)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

湖心亭看雪

【泉州市,二(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7.解释加点词。(4分)

  ①余孥一小舟      ②见余大喜      ③及下船      ④客此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

9.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答案】二、阅读(55分)

(一)(15分)

6.(3分)B

7.(4分)①通“桡”(携,带.拿)  非常,十分  等到  客居,寓居

8.(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

  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

  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9.(3分)C

 

观潮

【孝感市,二(一)】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吴儿善泅者数百       善战,吾请无攻宋矣

D.皆披发文身           与儿女讲论文义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飘去。

  D.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也没有空下来的。

9.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10.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清谈谈你的见解。(3分)

【答案】  7.A  8.B  9.C  (6、7、8题各2分,9题3分)

10.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

  赞成的观点: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