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城里的桥(四)

 苏迷 2013-07-16

姑苏城里的桥(六)

第三横河(道前河、十全河),有桥24座。平江水 标注

姑苏城里的桥(六)

    孙老桥 第三横河上西起第一桥。南对吉庆街,北出道前街对剪金桥巷。唐刺史白居易建,称“白头桥”;宋知州孙冕重修,改称“孙老桥”;元总管道童再建,名“石岩桥”(石岩,道童自号);明代复称孙老桥。1980年定名“石岩桥”。宋梅挚有《过白头桥》诗:“白头桥奈白头何,旧德如存故老歌。不特舆梁起遗爱,大都才美服人多。”宋代桥南立有“孙君坊”,桥东北沿河有吴会、升羽、候春、茂苑、春波五亭并列。旧为石拱桥,1978年改建成钢筋水泥单跨梁桥。近年重修,花岗石桥栏,镌孙老桥。

姑苏城里的桥(六)

    乐村桥 跨第三横河。南出西善长巷对乐村,北通道前街对旧按察使署大门。桥在乐村前,故名。1953年始建松木梁板桥,铁栏杆。1964年改建钢筋水泥梁单跨平桥。后改建,今为花岗石桥栏。

姑苏城里的桥(六)

    公和桥 跨第三横河。在乐村桥东,南出西善长巷,北出道前街。民国6年“道养市民公社”募建,聚公众之力以成桥,故名“公和桥”。1984年扩建改桥栏。条石板梁单跨平桥,条石梁由三块加宽至五块。人造石空腹桥栏,桥头望柱阴刻楷书填红桥名。石梁侧面正中阳刻隶书“公和桥”,其旁阴刻小字“同人公建”。

姑苏城里的桥(六)

    吉利桥 跨第三横河。南堍连司前街,北出道前街正对养育巷。春秋时吴王织里所在,唐代犹名“织里桥”,宋代已以谐音化作“吉利桥”。亦有附会下邳张良、黄石公故事称为“失履桥”的。明嘉靖四年(1525)重建,民国19年又建,1953年拓建。1984年改造为钢筋水泥现浇板梁平桥,花岗石空腹漏花桥栏,桥头望柱阴刻行书填红桥名。

姑苏城里的桥(六)

    府署桥 跨第三横河。南出东善长巷对福民桥弄,北出道前街对市会议中心。今会议中心东部系明清苏州府署故址,旧时衙署门前津梁多称“福民桥”,意谓造福于民。1980年因重名改今名。明宣德五年(1430)况钟任苏州知府时建,嘉靖元年(1522)重修。1985年拓宽道前街、重浚河道时又修。条石板梁平桥,沥青铺面,两侧武康石边梁浮雕水浪旭日海马,左右武康石栏板浮雕狻猊42头,均为1985年移置于此的宋代古桥遗构。

姑苏城里的桥(六)

缘圆桥  近年四季商旅饭店自建,通东善长巷。

姑苏城里的桥(六)

    志成桥 跨第三横河。在缘圆桥东,南出东善长巷对牌楼弄,北出道前街。民国6年当地市民公社主持募建,桥名寓“集众志而成事”之意。1984年改造。条石板梁(四块)平桥。条石栏板上加铁栏杆。石梁侧面正中阳刻隶书“志成桥”,两旁阴刻小字“民国六年”、“道养市民公社募建”。

姑苏城里的桥(六)

    金狮桥 跨第三横河。南连金狮河沿,北出道前街。抗战时期,金狮河沿东侧有日军据点,架设条石板梁平桥通道前街,宽4米,名“濑川桥”。原金狮巷西口有跨第二直河的金狮桥(亦名三板桥),1958年填河时拆去,桥名移于此桥。1985年重建钢筋水泥现浇梁平桥。人造石空腹桥栏,中央阴刻填红“金狮桥”。

 姑苏城里的桥(七)

(第三横河桥梁分布图(2))

 姑苏城里的桥(七)

饮马桥

    饮马桥是建在苏州第三横河上沟通人民路的南北拱桥,河北堍东是十梓街,河北堍西是道前街。饮马桥的名称由来在王謇的《平江城坊考》一书中记载明白,作者引《红兰佚乘》曰:“支遁好乘马。其最重者,名曰‘频伽’。尝饮频伽於桥下。马溲处,忽生莲花。人异之,故名曰‘饮马’。”另有一说,东晋支遁大和尚当年牵了一匹名叫“频伽”的宝马经过苏州城里的这处桥下喝水,这匹马喝足了水,又随地撒了一泡尿,那马尿流过处竟在河里长出一丛莲花来。名僧、宝马、马溲生莲花的祥瑞之相,催生了饮马桥的名称。
    顺治二年清兵平定江南,苏州城里依然有明朝官兵和太湖盗赤脚张三抵抗,负隅劫掠,清朝总兵率军攻入胥门,并欲途经饮马桥屠城,然而当清军土国宝的部众到了饮马桥时,“见关帝横马立桥上,始跪而止。”土国宝于是退兵,却原来是两个醉汉前一天晚上将庙里的关帝塑像抬到了桥上,从而救了一城百姓。一座饮马桥从此更有了传奇色彩。
    1949年为宽3米的木梁板桥,50年代、70年代重建拓宽。1984年道前街拓建工程中再建,现为中央钢筋水泥门形梁,两侧钢筋水泥T型梁。花岗石漏花桥栏,正中阴刻行楷填红桥名及重建年月。

 姑苏城里的桥(七)

仓桥

    跨第三横河饮马桥东南段,东堍接长洲路,西堍为张思良巷。宋《平江图》无此桥。明清各志载有“义役仓桥”、“乐输仓桥”、“绿水仓桥”等名。“仓桥”是其简称。旧有义仓在近旁,故称。1984年修。分节并列砌置半圆拱单孔石桥,花岗石构筑。石级已改为缓坡。实腹桥栏,阳刻楷书“仓桥”,阴刻“同治六年”、“长洲县正堂蒯重修”。

 姑苏城里的桥(七)

帝赐莲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俗称十全河)。北接长洲路,南出十全街西端,为十全街北侧西起第一桥。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有帝师桥、帝师里桥、帝思莲桥、帝赐莲桥诸称。1980年定今名。青石分节并列砌置半圆拱单孔桥,1984年修。步阶南15级、北18级。花岗石实腹桥栏,桥头望柱刻“沧浪区城建环保局”、“公元一九八四年改建”。拱顶侧面阴刻填红楷书桥名。

 姑苏城里的桥(七)

福民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长洲路,正对明清长洲县署旧址大门,南出十全街。桥在官衙之前,以“造福黎民”、“为官之旨在福民”励志,故名福民桥。明洪武元年(1368)于此设长洲县署时始建。1983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单跨平桥。花岗石实腹桥栏,阴刻填红行书桥名及“沧浪区城建局一九八三年改建”。

 姑苏城里的桥(七)

乌鹊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为滚绣坊,西侧为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古名桥,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以桥畔古有乌鹊馆得名。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宋杨备《乌鹊桥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明高启也写下了“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诗句。近代所见乌鹊桥为单孔石拱桥,拱券纯用武康石构成,应为宋代遗物。民国23年桥危,地方知名人士蒋吟秋、施仁夫等倡议重修。为保存古迹并便于车辆通行,只拆除桥面和拱券顶部,架钢筋水泥梁改成平桥。水泥柱钢管桥栏。水泥灯柱下段分嵌汉白玉碑四块,两块阴刻隶书桥名及修建年份,分置两侧;东侧另一块阴刻楷书修桥收支款项;西侧另一块阴刻隶书“修桥记”。水泥梁侧面也有隶书桥名。皆蒋吟秋手笔。自河上观,旧迹赫然,赭红桥台,半截拱券。西向桥联“利涉同资,会看千秋湲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意淮南”;东向桥联“雁齿重新,两岸弦歌铿茂苑;虹腰依旧,一湾烟月溯葑溪”,字字清晰。1987年拓宽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花岗石贴面单孔拱桥,沥青桥面,方石板人行道,花岗石镂空桥栏。桥联石及桥名碑得以保留于新桥上。

 姑苏城里的桥(七)

滚绣桥

    位于滚绣坊西段乌鹊桥东,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1994年新建。钢筋水泥梁结构。北堍石踏步8级,南堍为仿古式店面房屋“石泉楼”后门,桥屋相连,北堍为一家咖啡馆。

 姑苏城里的桥(七)

进士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滚绣坊,南出十全街。宋代进士出身的元绛,以文章政誉名重一时,官至参政知事,归老居今滚绣坊(古名衮绣坊)。滚绣坊西段北侧有朱进士巷,为明代进士、抗倭名臣朱纨故里。桥对巷口,故名“进士桥”。1995年沧浪区重点工程指挥部建造。花岗石弧形单孔石拱桥,中部呈弧形,南北两侧分别为7级石阶和9级石阶,桥面正中浮雕双龙戏珠。花岗石弧形桥栏,外侧阴刻填绿桥名,南堍望柱阴刻建造年月和建造单位。

 姑苏城里的桥(七)

船场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滚绣坊对南林饭店边门,南出十全街。其地古有船场,因名。按宋《平江图》,古“船场桥”作东西向,跨今桥北之张林浜上。浜及桥早废。1983年南林饭店西拓,建桥于门前,借用古桥名。钢筋水泥圈板平桥,仿古形制。花岗石漏花桥栏,12根望柱各雕小狮,姿态无一雷同。桥头望柱阴刻填红楷书桥名及“一九八三年六月建”。

 姑苏城里的桥(八)

(第三横河桥梁分布图(3)

 姑苏城里的桥(八)

南林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滚绣坊对南林饭店大门,南出十全街对南园宾馆大门。1956年建南林饭店和南园宾馆时建,故名。1963年改建钢筋水泥T型梁平桥,水泥空腹桥栏。后重建,桥栏改镂空花岗石桥栏。

 姑苏城里的桥(八)

带城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凤凰街,东侧为带城桥下塘,西侧为滚绣坊;南出十全街对带城桥路。明洪武《苏州府志》:“桥迤逦近本府南城,故名。今讹为戴城。”民间传说则谓,桥底三角潭有神牛,索牛之绳带住此桥,带城是带绳的转音。宋前古桥,宋嘉泰元年(1201)重建。后屡有修建。民国初期为石台木梁桥,1936年改成水泥平桥。1955年重建为浆石拱券结构。1981年拓建,保留原拱,两侧加钢筋水泥预制板梁。漏空桥栏。近年重建。

 姑苏城里的桥(八)

织造桥,原名红板桥。

    北对原苏州织造署,南对原织造南局,清康熙、乾隆南巡到苏,驻跸苏州织造署,进出必经此桥。桥木质,红栏,故名。民国时仍为木板桥。50年代拆除。2009年重建,改名织造桥。

 姑苏城里的桥(八)

南石桥 

    跨第三横河。北出带城桥下塘,南出十全街。因南堍对南石皮弄,故名。1997年5月,沧浪区重点工程指挥部建造。花岗石板梁桥,全长18米,南北分别有石阶6级、10级。花岗石雕花桥栏,外侧阴刻填绿桥名。南堍桥头望柱阴刻桥名和建造年月、单位。

 姑苏城里的桥(八)

星造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对迎枫桥弄,东侧为吴衙场,西侧为带城桥下塘。南堍出十全街,对苏州饭店大门(原为新造桥南弄)。宋时尚无此桥。明代名善教桥,俗称新造桥。1966年曾改称立新桥。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重修。1984年再修。单孔石拱桥,两堍步阶各19级。实腹石桥栏,有云纹望柱20根。桥栏外侧阴刻行楷填红桥名(误作“星造桥”,查历代史志、地图均无此名),栏板内侧浮雕龙凤图案。

 姑苏城里的桥(八)

吴衙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吴衙场对东吴饭店,南出十全街。1966年建,1981年定今名。钢筋水泥门型梁单跨桥。花岗石漏空桥栏,阴刻填红桥名。1991年6月修。

 姑苏城里的桥(八)

百步桥 

    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吴衙场东端对百步街,南出十全街。宋代名砖桥。明隆庆元年(1567)知府蔡国熙重建,改称春和桥。清以后复称砖桥,1980年改今名。原系石拱桥。1952年改为钢筋水泥梁平桥,水泥桥栏。近年重修。

 姑苏城里的桥(八)

清水桥 

    位于葑门水关故址。南出十全街东端葑门桥西堍北侧,北通燃气站(原低压电器厂)。70年代建。钢筋水泥梁单跨平桥,水泥漏花桥栏,桥头望柱阴刻隶书桥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