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在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说起“四风”之一的官僚主义,人们脑子里最快、最简洁的印象就是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其实“高高在下”也是一种官僚主义。 “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脱离群众”是旧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但时下,这种旧官僚主义的“病毒”已经变异为“高高在下,以深入基层之名,行走马观花之实。”的新官僚主义。新官僚主义者表面上是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看似工作深入踏实,为基层办实事,与“高高在上”这种官僚主义划清了界线,但实际上这些领导干部的行为,还是没能摆脱官僚主义这种歪风邪气,身在基层心不在基层,是以深入基层调查之名,行走马观花之实。走的是安排好的路,听的是准备好的话,访的是挑选好的人。于是,听到的无不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看到的无不是经过精心准备的“闪光点”。人民群众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自然看不见、听不到。可以说“高高在下”这种新官僚主义比“高高在上”危害更大。 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恐怕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功利心太重,为自己搞“形象工程”,以深入基层的时间和次数作为衡量功绩大小的标准,从而忽视了为基层服务的质量,一些基层单位为了给领导干部留下好印象,对其“敬若神灵”、“惟命是听”,甚至放弃原则,不惜损害群众利益,为这种不良风气的滋长提供了土壤。由于“高高在下”这种新官僚主义,有很大的隐蔽性,所以很难被发现和注意,这也是其成为“顽症”的重要原因。 “高高在下”与“高高在上”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实质却是一样的,都在腐蚀党的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政风,必须消灭干净。要根除这种“顽症”,就必须端正人们对“下基层”这种行为的认识。领导干部把“下基层”当成服务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机会,别当成捞取政治资本和好处的手段。基层要把“下基层”当成反映困难,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契机,别当成“拍马屁”、“献殷情”的途径。基层大胆的摆问题、讲想法,不怕触怒“龙颜”,领导干部细心研究对策,多与基层沟通,不怕“失身份”。其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下基层”领导干部的管理,对“高高在下”的领导干部要严惩,对“引诱”、“配合”领导干部犯错误的基层单位也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此,定会“治标治本”,根治官僚主义的恶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