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

 昵称13604 2013-07-17


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

             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

 

                                 梧桐书院 蔡孟曹

 

 小时候,老师们经常用这样的语言鼓励我们读书“同学们,要努力读书,否则就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升不上大学。要努力呀。升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老师们出于善良的爱心,一遍又一遍的叮嘱我们。每次回想起来,心中都会油然生起感激之情。这样的鼓励,让我们克服困难,咬紧牙关,考入大学。

 

 

            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

 

 

 

  可是也让我们迷失了学习的方向。我们错误的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读书就是为了将来找到好工作,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这个错误的感念,从小学一直到高中,不断在我们耳边强化。我们一直认为读书就是在学校里的任务,最后我们走出校园以后就再也不读书了。教育不是短暂的学校行为,不是教会学生学校的内容就算学业结束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要让学生一辈子都有学习兴趣,有钻研的精神。一直到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学校教育里能学会多少知识呢?只是扒在知识大门的钥匙孔前向里看几眼而已。

 

 

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

 

 

  林语堂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致落榜者》大致内容是:恭喜你们,落榜者。因为从今天开始,你们能真正的读书了。学校的课本都是选读,而真正的学问是要全读。只有离开学校才能真正的读书。可见学校课程不仅是现在出现了问题,几十年前问题就已经显露出来了。读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就等于读《红楼梦》了吗?读了《劝学》就等于读《荀子》了吗?没有,远远不够。上学需要应付考试,学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而辍学却很轻松,可以自由的学习任何喜欢的学问。不过今天我们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错误鼓励,离开学校后真的是辍学了,再也不读书了。有人工作几年后,感慨说“我现在真想再回学校读书”。有这样感慨的人,并不是想回学校读书,而是想回学校玩。因为读书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的。何必非要到学校呢?

 

 

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

 

 

  有人批判古代读书人是为了功名。可是古代读书人取得功名以后依然手不释卷,这又做何解释呢?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学习这么高兴的事情怎么可以停止呢?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怎么可以停止呢?可是在错误动机指导下,学习在离开学校以后停止了。学习变成了完全的功利性质。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用学问来滋养我们的心灵,而是完全功利的目的。除非工作需要,否则就将书本高高挂起。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为了高考,也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孔子一生严厉批判这种功利主义的学习。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问是用来滋养心灵的。

 

 

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

 

 “朝闻道,夕死可以”。学习就是为了求知,而不是其它目的。否则在学业上是难以取得成就的。一个人如果对学问本来就没有兴趣,很难想象他能在这个领域里有多大的成就?我们要进行的教育是:一辈子的教育。就是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一生。而不是眼前几年,更不是到大学为止。一辈子的教育是从小就让儿童拥有一个广阔的心胸,能包容宇宙的胸怀。让他们懂得尊重人类所有的文化。只有尊敬人类的文化才能对文化有探求的兴趣和精神。给他们相应的能力,让他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有能力学习人类的各种文明。


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