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出很难维持城镇化的推进作者:陈锡文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发布时间:2013/07/16 浏览次数: 6次
这些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从数据上看非常明显,1978年的城镇化率为17.9%,2012年达到了52.6%,平均每年是一个多百分点的提高。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创造了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有两亿多农民从耕地上解放出来,转到二、三产业中就业,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但城镇化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也是非常严峻的。下一步城镇化到底怎么走,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件大事。去年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这两句话含义是深刻的。什么叫新型城镇化道路,什么叫提高城镇化质量,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要解决好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更好地进行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给广大市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个就是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城镇化不可能是孤立的,冒进的、孤立的城镇化是不可能持续的。年龄大一点的同志还有点记忆,建国以来曾经出现过两次逆城镇化的现象。第一次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也就是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农业的凋敝和衰弱,农业供给的食品满足不了城镇居民的需要,当时中央不得不采取措施关、停、并、转部分企事业单位,让两千多万居民重回乡村再去过农民的生活,以解决吃饭问题。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如果农业支撑不了,城镇化就不得不退回去。第二次逆城镇化我自己就经历了,那时候搞文化大革命,学校有两年不上课,当时我初中毕业留在城里,1968年夏天中央号召上山下乡,上山下乡的高潮是在1968年底到1969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现在我们明白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城里没有就业机会,也没有那么多粮食可以养活你,所以城镇青年到农村去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当时我印象很深,毛主席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是贫下中农的态度也非常复杂,主席的号召不能不听,要欢迎。但是背地里说,村里就这么点儿地,又来了这么多人,城里的知青是到农村来抢工分、抢口粮了。这个事实说明,经历“文革”的内乱,当时的城镇在经济上已经是支撑不下去了,所以才要让城里人到农村去找饭吃。因此,能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城镇化成败存亡的大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国情出发,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粮食获得了“九连增”、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这是我国历史上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十年,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长超乎很多人的意料。但是很多人也在问,一方面是国内粮食产量“九连增”,另一方面以粮食为首的一些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到底怎么回事?我们的粮食产量数字实不实?进口到底是因为什么?通过这些年来,没有出现过粮价不正常的大幅度上涨,我认为我国粮食产量的数据基本上是可靠的。 对于大幅度的进口粮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人口增加。我们在七、八年之前有个基本判断,进入21世纪,人口平均每年增长600-700万,加上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每年需要增加70亿到80亿斤粮食。二是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民在农村和进城后都要吃饭,但进城后的吃法是不一样的,进城所有的食物全都要买。从国家统计局对2011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到,两者农产品消费的数量差别非常大。城镇居民的口粮消费确实比农村居民低,但其他农产品的消费明显高于农民,其中新鲜蔬菜高出28%、食用植物油高出24%、肉类高出51%、家禽高出136%、禽蛋高出87%、水产品高出两倍以上。现在还没有关于进城农民工食品消费的专项统计数据,但凭直感来说,因为体力劳动强度大,农民工消费高脂肪高热量食品的数量,可能比城市居民还要高。三是粮食深加工转化需求增加。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粮食的用途多元化了,比如说很多能源产品就来自于粮食,很多化工产品也来自于粮食。 现在粮食进口年年在增加,去年粮食创记录的进口了7233万吨,历史上第一次突破7000万吨,其中谷物和谷物粉进口1398万吨,大豆进口了5838万吨。这里说明一下,国际上没有整体的粮食概念,把小麦、大米和玉米合称为谷物,大豆计算在油料中。我国把大豆算在粮食里面,粮食统计口径和国际上不一致。如果不算大豆,按国际口径去统计,我们进口的谷物在自身需求中的比例很低,大约在2%-3%之间。如果把大豆算进来就大了,相当于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2%左右。 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8.2亿亩,占全球的比重不到9%,而我国人口约占全世界的19%。我们现在年产11791亿斤粮食,大概占全球粮食产量的22%。从这几个数来看,我国农业的土地产出水平是很高的,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也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创造的奇迹。城镇化意味着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会大量增加,从目前情况看,农产品产量增长速度还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更高的产出,城镇化很难持续推进。因此,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