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一部名为《泰坦尼克》的好莱坞大片风靡世界,以主人公杰克和罗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秘一九一二年那场悲惨的沉船海难,并以全球十八亿五千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几个月前,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的时候,转制成3D版的这部影片再度袭来,又成了赚钱机器,在中国仅两周的票房已经达到一亿美元。
泰坦尼克号的出生地是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兴建,是当时最大的客运轮船。她在处女航穿越大西洋途中撞上冰山沉没,一千五百多人惨死,成为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之一,同时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海上事故(这个可以没有唯一)。
作为泰坦尼克号的娘家,贝尔法斯特终于在当年建造此船的船厂附近建成了一座外形相当前卫的纪念馆,也在那场海难事故一百周年的时候对公众开放。口罩相信,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那里一定会成为一个新的旅游亮点。在贝尔法斯特市政厅对面,有公交车去这座纪念馆。大约每十五分钟有一班车,运行时刻清晰地标在候车亭里,如果能早知道这些时刻,可以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旅行线路并更合理地利用时间。
展馆底层是广阔的大厅,除了提供饮食之外,也是纪念品店和售票处所在。口罩花十三磅多买了门票,开始了深层次了解泰坦尼克号的旅程。
展区入口处,先简单介绍了这里的移民史,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贝尔法斯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人口从不到九万人激增至三十五万人。
一张街区的老照片,从照片中一群没有鞋子穿的孩子们的衣着等看,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应该与同时期中国的新兴城镇状况没有什么差别。新移民主要是来自英伦大岛的家庭,大部分是信仰英国新教的,这是北爱的种族和宗教冲突的根源。
入口所立的两块牌子,一块正面写着Ulster will fight & Ulster will be right,另一面United we stand,
大型蒸汽机轮船的出现,大大缩短了欧洲至美洲的航行时间,欧洲往美洲的大量移民也成了诸多轮船公司争夺的客源,其中有间叫做“白星轮船(White Star Line)”的发展颇为迅速。白星为了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在贝尔法斯特的Harland&Wolff船厂订造了三艘巨大的蒸汽客轮,而且很快公布了名字,分别为Olympic、Titanic和Gigantic,那时是一九零八年。
同年底,第一艘Olympic开工了,廿二个月后顺利下水,再经过七个月的船坞舾装,随即投入了大西洋航线,盛大空前的首航是一九一一年六月十四日。首航回程时刚驶出纽约港,一个乘客发现他把眼镜落在了岸上,Olympic发出电报,白星公司驻美国的官员迅速取来眼镜包成包裹,并搭乘一架小飞机追赶船舶,把这个小包裹扔到了宽阔甲板上。这件事情后来被当作白星公司对乘客照顾体贴入微的例子广为宣传,但事实上这个小包裹撞上了船顶的钢板边缘,然后在甲板上弹跳了几下落入了大西洋。这个并不广为人知的小插曲似乎预示着这种大型客轮的运营并不会如预期般那么顺利。
事实证明,白星轮船公司的确霉运连连,Olympic号的运营的确出现诸多波折,与军舰碰撞并承担主要责任、因新的海上安全规则进坞大修一年、一战时期被改装成运兵船等,但她的命运比其另外两艘姊妹船要好很多:改名为Britannic的Gigantic在一战中被德国潜艇击沉,虽然Olympic后来勇猛地撞沉一艘德国潜艇,算是为家族中的小妹报了仇;Titanic的命运最为悲惨,众所周知地,她在首航中撞上了冰山,沉在了深深的大西洋海底。这个世界一直有些难以解释的事情发生,白星公司和巨轮三姐妹的遭遇很难解释,如同甲午战争中威风八面的日本穹甲巡洋舰“吉野号”,英勇的邓世昌试图撞毁它却自身被击沉在高速行进途中,但战功卓著的“吉野”还是在后来的日俄战争期间与自己舰队的“春日号”相撞而沉没,地点与当年大东沟海战地相当近。
悲情的泰坦尼克号于一九零九年三月卅一日开工建造,设计者是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的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Thomas Andrews)。船体于一九一一年五月卅一日下水,仅是为了顺利下水,在滑道上涂的猪油、鲸油、肥皂等就有二十多吨。全部舾装工程于次年的三月卅一日完成,在这个过程里,修正了已经开始航运的姊妹船Olympic的诸多小缺陷,细节和奢华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展览馆对这艘巨轮(当年看来)的建造过程做了相当细致的说明,为了游客有直观感觉,甚至做了个等身大小的模拟车间,让游客乘坐轨道车进行参观。口罩印象最深的是那段对铆接过程的影像,特意说明为了工作顺利,一边敲击和另一边抵住的工人要有一方是左撇子。轨道车入口处有免费的语音导览机发放,主管请口罩帮忙,因为刚开放不久他们自己都弄不清中文导览机讲的是普通话还是广东话,他们很感激口罩告诉了他们正确答案,是普通话。
一九一一年,位于贝尔法斯特的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取得相当辉煌的成绩,包括泰坦尼克号共有十艘船舶先后下水。如展览馆的图示所言,造船的第一步是铺设龙骨(laying the keel),龙骨相当于船舶的脊椎,在船底贯穿船舶首尾,泰坦尼克的龙骨是六英尺高的钢板;
第二步是构建框架(framing),主要工作是在龙骨上架设类似肋骨的结构,完成船壳的基本结构;
第三步是铺设和铆接钢板(plating & riveting),相当于给船舶套上防水皮肤;
第四步是建立分舱甲板(bulk heads & decking),即在船壳的首尾方向进行分隔,泰坦尼克号共铺十五个分舱钢板,把船身首尾方向隔成十六个水密舱;
第五步是安装船舵(fitting the rudder),泰坦尼克的舵有七十八英尺高、十五英尺宽,重达一百吨。
那时候造船还没有分体建造再合龙的技术,完成上面五个步骤之后,会选择个好日子,代表一条船舶的出生日,并举行盛大的船舶下水典礼,到今天也是如此。
舾装过程是个更加细致的系统工程,大到发动机等大型设备的安装调试,小到船上小舱室的下水道铺设,是造船过程中最混乱也最容易出事故的过程。
泰坦尼克以煤为燃料产生蒸汽推动蒸汽机工作,船上有廿五台双端锅炉和四台单端锅炉,分别安置在六个锅炉舱内;动力系统由三套主机组成,其中二套为四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另外以套为蒸汽轮机。主机功率超过五万匹马力,使泰坦尼克号理论上的最大时速可以达到廿三节。
但白星公司的兴趣不在追求速度这方面,反而更注重奢华和精致。船上配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桑拿浴室、图书馆、升降机和壁球室等。船上最为奢华之处是头等舱的大楼梯,位于第一和第二烟囱之间,配有橡木镶板以及镀金栏杆的大楼梯一直延伸到最高甲板,顶部是由熟铁支架支撑的玻璃穹顶,使自然光充分射入,电影《泰坦尼克号》忠实的再现了这个楼梯。
泰坦尼克号更津津乐道的是安全性,双层船底、十六个水密舱,就算其中四个灌满了水,泰坦尼克仍然可以保持漂浮状态,这艘船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沉没的,如同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女乘客所言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上帝的确没有弄沉泰坦尼克,弄沉她的是北大西洋的巨大冰山。一九一二年四月十日,在把码头所有的航煤都搜刮干净、包括四万只鸡蛋和一万五千瓶啤酒在内的大量补给和食品装船后,泰坦尼克载着九百多乘客和六百多船员开始了处女航。
当晚七点,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瑟堡港,近三百位乘客在此登轮,包括美国富豪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和比他年轻三十岁的新婚妻子、后来被报纸称作“永不沉没的尊贵的布朗夫人”的玛格丽特·布朗夫人等。
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号抵达爱尔兰的昆斯敦,以对新世界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爱尔兰移民为主的一百多位乘客在此登轮,泰坦尼克告别欧洲,开始了跨越大西洋的首航。在风平浪静的大西洋上,泰坦尼克很快加速到廿三节全速行驶,驾驶台上的值班船员几乎无所事事,一等舱的乘客们怀着兴奋心情尽情享受着奢华和舒适,普通乘客则凑在一起尽情地唱歌跳舞,一切如同《泰坦尼克》电影中描述的那样。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四日,一个风平浪静的星期天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如果有风的话,船员或许会早些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鳞光。泰坦尼克号以超过廿二节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极速航行,史密斯船长命令瞭望员仔细观察,因为这一年是冷冬,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当瞭望员报告“正前方有冰山”时,大副默多克立刻下令“所有引擎减速!左满舵!三号螺旋桨倒车!”,但三十七秒后泰坦尼克右舷与冰山底部碰撞后猛烈摩擦,使右舷前部吃水线下被划擦出了一个九十三米长的大口,货舱和六号锅炉房开始汹涌地涌入海水。
一直有人说大副所下达的是个错误指令,应该只是全速倒车而让船头正面碰撞冰山,这样泰坦尼克绝不会沉没。口罩觉得这是个“事后诸葛亮”的说法,遇到紧急情况的处置都会以躲避为第一反应,如同汽车驾驶员在发生碰撞是会向左边猛打方向盘一样。数年前某巨轮在墨西哥沿海偏离航向,如果直接冲入浅滩或许更容易施救,但驾驶台下了与泰坦尼克大副同样的指令,造成两百多米长的轮船几乎是横着搁浅在沙滩上,花了几个月时间、用尽各种方法,这条倒霉的船才回到海里。
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长和泰坦尼克的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一道检查受损情况,前面的五个隔舱都涌进了海水,很快得出结论泰坦尼克将最多两小时后会沉没。四月十五日凌晨零点五分,史密斯船长下令准备放救生艇,十分钟后泰坦尼克号发出了呼救信号。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电报,都在加速向出事地点赶来,包括泰坦尼克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可惜的是,就在十八海里外的加利福尼亚号却没有任何反应,这艘船已经被浮冰困了将近一天,包括电报员在内的船员大部分都回舱睡大觉去了。此船如果全速救援,应该可以赶在沉船前到达现场,但相当遗憾的是那条船上没人在接收电报。后面的情节就是电影中惊心动魄的情形,大量乘客和船员落水,以女人和孩子为主的少部分人上了救生艇;船头慢慢沉入水中,船尾离开水面高高翘起,最终船身断裂成两截,分别高速沉入大西洋。从撞击冰山到完全沉没,只有短短的两小时四十分。
第一艘赶到出事地点的是卡帕西亚号客船,此时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了近一小时,凌晨四点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八点三十分,泰坦尼克号上两千两百零八名乘客和船员中,只有七百零五人生还,包括从水中救起仅有的六名幸运者;船长史密斯与设计师安德鲁斯与船舶一同沉入大海,尸体也没有被找到;一个小乐队一直在下沉的甲板上演奏到最后一刻,电影中的镜头更是让人动容;富翁古根海姆从容地穿上夜礼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个绅士”;来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让给一个孩子的母亲等,都在人生的最后闪亮出人性的光辉。历来备受诟病的是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和美国富豪阿斯特,前者被职责抛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员、他的船,在最后一刻跳进救生艇,他次年辞职回到在爱尔兰戈尔韦的老家度过余生;关于富豪阿斯特的传闻很多,不排除有的是出于仇富心理,说他给一个不相识的男孩带上女人的帽子试图混上救生艇等,他在海难中丧生,展览馆对他的评价是Kissed his wife goodbye(吻别妻子),他怀孕的年轻妻子上了救生艇获救。
对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过程和原因,一直是严谨学者的课题。关于其沉没的过程,电影《泰坦尼克》所采用的船身自第三、四烟囱之间折断的理论,一九八五年泰坦尼克的残骸被找到时,只有前两支烟囱的船头部分、以及第四支烟囱之后的船尾部分,至于第三支烟囱附近的部分则被认为是炸成了碎片而找不到了;但二零零五年八月,在船尾残骸后五百米的地方又发现了第三烟囱附近的船身部分,推翻了原来的“两截论”,而证明泰坦尼克是断为三截后沉没的。对水下的残骸进行的材料分析表明,泰坦尼克的钢板和铆钉强度很大但韧性不足,特别是铆钉中含有相当多的玻璃状残渣,造成与冰山撞击后钢板和铆钉断裂而酿成惨祸。在泰坦尼克的年代,材料力学还不算太发达,现在不能去责怪那时的材料工程师,毕竟没人懂得炼钢过程中加入硫化物在增大了钢的强度同时却也增加了钢的脆性,尤其是在温度低的时候(钢的冷脆性)。如今的造船钢板只有在零下六十度才会变脆,如果是用现在的钢板打造泰坦尼克号,那次冰山撞击只会是船头和右舷钢结构发生变形而不至于断裂,船舶完全可以继续航行,然后进入船坞修理即可。
诸多对泰坦尼克的批评中,有条典型的是说她所配备的救生艇数量不够多。当时的海事安全规则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载人数是船舶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可以搭载一半的乘客,应该算是超标准配置而非传闻中救生艇不够;那时救生船的目的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并非要把全体乘客都装下。泰坦尼克灾难后,新的海上安全法规被制定实施,其中要求救生艇的必须能容纳船上所有人员,各大海运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来进行改造工作,泰坦尼克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就不得不在原船厂进行了近一年的改造工程,花费达廿五万英磅。还有一个极端的可能要考虑,即使泰坦尼克当时有足够的救生艇来装载所有乘客,船员们是否有时间指挥乘客进入救生艇并全部放入海中?毕竟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得太快了。
泰坦尼克号是最广为人知的海难了,如今在她当年被设计、建造到下水的地方参观这样一个展览馆,心情有些沉重。离开展馆的时候,老天应景般地下起了瓢泼大雨,口罩在孤零零的汽车站狭小的亭子里呆了十五分钟,才等到了一部回到市区的公交车。口罩在贝尔法斯特整整一天的交通全都用那张超值的iLink卡,回到市中心的时候雨小了不少,匆匆吃了个快餐,看看才下午七点多,于是计划着去北爱双方冲突最激烈的地方看看,毕竟天要晚上十点钟才真正黑下来。